民族舞蹈创作如何保持民族特质和独立品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品格论文,特质论文,舞蹈论文,独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多姿多彩的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中,每个民族的民间舞都有其本民族独到的特质和独立品格。这种独特性与独立品格是民族民间舞在继承、弘扬和发展中最重要的内核。只有牢牢把握民族特质和独立品格这个内核,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才能真正得以继承、弘扬和发展。
什么是民族特质
民族特质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以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诸要素概括性的综合体现。具体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体现,应该说是一个民族风格的问题。所谓“风格”,通常指舞蹈的韵律。就动作语言而言,也即动作语言的运动规律。在这个动作的运动规律中,要做出和达到动作的那个韵律韵味,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蕴藏在动作韵律韵味也即“风格”背后的民族文化。因为,一种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是与特定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信仰、物质生活、经济发展、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的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以及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等息息相关,而且在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这里指的民族“风格”,应该是内涵更深、外延更大、意义更广的整个舞蹈的民族风格,即民族特质。比如藏族三人舞《牛背摇篮》前半部分的段落中,藏族小姑娘与牦牛的舞蹈几乎就没有整段的藏族民间舞常见的弦子、踢踏、卓舞、依舞等动作。但舞者的每一个姿态、造型和由此构成的每一组画面,却都连绵不断地灌注在藏族风格的呼吸与屈伸律动中,包括小姑娘的红衣白袍。牦牛的时而搭着、时而系着、时而又甩动挥舞着的宽袍大袖,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油画般藏族生活画卷:炊烟缭绕的高原牧场,帐篷里散发出来的浓浓的酥油茶香,一派祥和宁静又充满神奇和生机的景象。这一切无不充满了藏族的“风格”特质。再如男子群舞《红河谷·序》的开局,连续呈现出青藏高原延绵不断的山峰轮廓、陡峭的悬崖峭壁、茂密的崇山峻岭、蜿蜒的急流险滩等藏族同胞聚居区特有的生态环境。牦牛沉稳的移动,康巴汉子艰难前行……是人?是山?是水?是树?是沼泽流沙?都是,又都不是!在每一组造型、每一幅画面、每一个舞蹈意象中都浸透了藏族的文化、性格、民族精神以及康巴汉子滚烫的民族情怀!这,就是民族的风格,民族的特质。
创造作品的独立品格
1、选材是关键,选择更重要
要创造作品的独立品格,选材是关键。要选择生活的最佳表现层面,也就是选择生活中的“可舞性”,即可舞的因素。“动”是舞蹈的生命,没有一个运动着的视觉形象,就不是舞蹈。因此,选择舞蹈“动”的因素是舞蹈家的职业意识。
生活中的动作性在于外部,因此有的人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外部动作上,片面地认为舞蹈的“动”就在于此,而没去选择内在蕴藏的“动”。再者,只停留在“外动”的形态上,而忽视了人内心世界的动——“内动”,忽视了舞蹈本应刻意表达的特征——人的内在情感,这是舞蹈最擅长之处。生活像一个多层多面的宝塔,向舞蹈家展示了各种可感知的外部世界。而人的内心活动却像一条流动不定、深浅不一的江河,它向舞蹈家推出了一个可以思考、可以体验、能使你触动、感动、激动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无穷无尽动的因素:有心理上的动、行为上的动,有外动而内不动、内动而外不动的微妙世界!舞蹈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和身体条件去选择最有动感的层面。因此,在舞蹈选材上不是单一的,更不是表面的和肤浅的。
譬如,藏族双人舞《天唱》,就是选择从人物的内在出发,表达主人公痛失亲人后,在极度悲伤的情感中挖掘其内心深处对亲人的缅怀之情。当藏族汉子把离开人世的亲人送到天葬台后,他撕心裂肺的一声呼喊,一只白色的“鹰”缓缓飞到他的身前(藏族人相信,天葬中出现白色秃鹫意味着吉祥),悲痛欲绝的他被“白鹰”唤醒,幻觉中仿佛亲人又回到身边,他内心重又充满了美好和幸福。然而,带着亲人灵魂的“白鹰”却要飞走了,他万分悲痛地呼喊着、追逐着,“白鹰”仿佛听到了他的呼唤,又飞了回来,盘旋着久久不愿离去……这生与死的离别,生与死的相依,是人间最动人的情愫!有藏族文化专家在看过《天唱》后说:“我们要把藏族对待生死的态度和观念讲清楚,需要写一本书。而你们却在短短的7分钟里就把藏族的生死轮回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有专家认为这个舞蹈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藏族弦子舞、踢踏舞了,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
2、构思要巧妙,表现要创新
构思决定着作品的品位层次,乃至成功或失败。可以说作品是构思的体现,构思是创作的灵魂。如果构思不是创造性的,那么最终的作品也不会有创造性。所以构思是整个创造的基础。在构思中,一定要奋力追求形式的独到表现,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新颖的形式,即创新的表现手段。在没有寻找到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舞蹈形象时,切忌不要动手,不要轻率行事。
《牛背摇篮》的创作经历即如此。那是1983年,当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那片神奇的土地时,我们被暮色下的高原牧场油画般的景象所深深打动和震撼了,从那一刻起就萌发了要创作表现藏族牧区生活的强烈欲望。但是,由于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我们满意的最佳表现形式,这个创作欲望被搁浅。直到1996年,我们在群舞《高原彩霞》的创作排练过程中,不期而遇的灵感、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巧妙的构思,让我们13年来始终割舍不掉的创作欲望最终成为了实现!我们运用两个男演员的手臂,形成一对弯曲向上、充满着力量的“牛角”和一个宽大的“牛背”,并且赋予这个形象不断的变化:站着的、走着的、摇着的、卧着的、重叠的等等,没有一次“牛角”、“牛背”是原样重复的。在《牛背摇篮》的创作中,我们并没有做常规细致周密的案头,而是用一夜的时间剪辑出音乐小样,第二天定稿,第三天开始排练,仅用四个晚上,每晚3小时、共计12小时的时间就编排出了三人舞《牛背摇篮》的雏形。真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知”,一发千钧,呼之欲出!
所以,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如果你没有一个圆满、独特而富有新意的构思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段,多好的题材也等于零!因为,生活没有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永远不可能成为艺术!即使创作出来,多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是创造,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因此艺术必须创新,创新才有生命力!
3、编舞要有情,情是舞之魂
动作的选择、舞蹈的编织要从人物、形象、情感出发。塑造形象要从此时、此刻、此人、此情、此景、此境出发。动作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神似是一种精神,一种感觉,一种情韵。形、神概括出舞蹈作品的质感,而情是作品之灵魂。“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它是真正全体生命机能的总动员。”闻一多先生最准确地揭示出舞蹈的魂——情的本质。因此,编舞要调动一切知识手段来塑造想象中的形象,通过形象表达感情。所塑造的形象包含着作者某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即人”。作品要震撼人心,首先要震撼自己。这样的作品才能进入文化和精神层面。因为编舞是构思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着作者的情操,它是作者审美的媒介,是作者的思想境界、文化修养、艺术涵养的体现。
《牛背摇篮》中小姑娘的主要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牧民为了御寒常用宽大的藏袍袖口捂住口鼻,寒冬里小姑娘须用羊皮帽和头巾把脸严严实实地捂住。我们从牧民这一特殊的御寒方式形成的细小的生活动作,根据小女孩的年龄及性格特征,选择了用长袖包住头、捂住嘴,以及用双手、单手托腮等一系列变化着的主题动作,塑造出藏族小姑娘的生动形象,准确地刻画出她纯真无瑕、活泼可爱的性格,突出显现了小女孩那双炯炯有神的会说话的大眼睛,遥望蓝天,放眼草原,追逐遐想的朴素情感,并与牦牛的沉稳、憨厚、顽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藏族百姓的服装中,超长的袖子是一大特色,藏族百姓在跳舞的时候袖子甩出去很飘逸,在空中飞舞着很好看,仿佛是蓝天上翱翔的雄鹰。在《牛背摇篮》中,小姑娘的长袖不仅只是为了好看,还为了御寒。牧民放牛时,必须用“唔嘎”(鞭子)赶牛。所以,这时小姑娘的长袖又有了“鞭子”之功用,生动地表现出小姑娘与牦牛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包括“牦牛”袍子的两只袖子在制作时也特意加长,把它搭在手臂上仿佛是帐篷,或拴帐篷的绳子;而它舞动起来就是“唔嘎”,同时还体现着康巴汉子的威武彪悍;系在腰上的袖子拖吊下来,又仿佛是牦牛那长长的牛毛……
再如我们创作的群舞《废墟上的赞歌》,是汶川地震灾难中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所深深地触动,心灵受到的巨大震撼后萌发的创作冲动。当从废墟中爬出来的羌族小学生看到身边所有的同学都遇难时,恐惧、悲痛、孤独、哭泣使得她双脚半脚尖半蹲着,一步一踏地双手擦着泪水,顺着脸向上推,捂着耳朵向上仰天,抱着头慢慢旋转,紧接着一个个女孩爬起来重复着这一组充满悲伤和绝望的动作,令人产生出一股揪心的触痛,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内心一阵阵地颤抖……
这些动作都是紧紧围绕特定的人物形象和特定的情感表达而设计的,绝非靠单纯的技法编出来的肢体的运动。所以,动作的设计编织要从生活出发,从此时、此人、此情、此景、此境出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情浓!这里有没有技法、方法呢?当然有!这就是在保留民族舞蹈的韵律、不破坏民族特有的“风格”基础上的编舞方法和技法。它是运用民族舞蹈动作元素,从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动态元素进行挑选,对所选择的核心元素动作进行提炼、编织和变化的结果,在动态、动律、动力、节奏、方向、幅度、空间等方面进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须依据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人物情感的需要来变,并万变不离其宗!不离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风格、民族风俗、民族生活、民族审美、民族情感等特质之“宗”!而不能是用一般的编舞技法来套用既定的民族舞蹈动作,贴民族标签或炫耀技法、展览技巧。
总之,要把握好民族舞蹈创作中的民族特质,编导必须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将舞蹈的表现形式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把艺术形式与民族文化的内核完美结合的民族舞蹈作品,才能真正表达出该民族对待人生的态度,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立品格和民族特质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