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NICU新生儿听力随访困难的原因。方法:通过柳州市卫生信息系统把2015下半年在我院NICU住院的听力初筛未通过的470名新生儿信息导出,在宝宝42天内提前电话随访并做好随访记录,最后归纳总结分析。结果:120例新生儿拒绝回院随访,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知识认识不够充分。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健康教育在听力随访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NICU;听力筛查;随访;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226-02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世范围内陆续展开,如今,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确诊、干预以及追踪随访已经成为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筛查手段和策略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步实现了新生儿聋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但随访工作始终是困扰筛查人员的一大难题,即使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最成熟的美国,未通过初次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儿童中,几乎有一半“随访缺失”[1]。因此,为提高我院高危儿听力随访率,我们对随访记录归纳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5年下半在我院NICU住院的听力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470例。
1.2 方法
通过柳州市卫生信息系统把2015年在我院NICU住院的听力初筛未通过的470名新生儿信息导出,在宝宝42天内提前电话随访并做好随访记录,最后归纳总结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在120例新生儿听力随访记录中,有20例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不够重视,有的留的号码是错误的,或者更换了号码无法联系,很少主动与听力筛查机构联系;有20例家长认为孩子听力好,没有问题,不需要进行复筛;有20例家长对听力筛查缺乏了解,当被随访告知孩子听力初筛未通过时显得很茫然,对什么是听力筛查,进行听力筛查的原因、时间的了解欠佳,未意识到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家长对筛查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对要求回院复查的依从性不高,造成筛查未通过者不能按时检查和进行听力学评估;有50例家长认为孩子对声音有反应就代表听力是正常的,存在侥幸心理;有10例家认为就算筛查出听力异常也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从而缺乏回院进行听力学检查的积极性。
3.讨论
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时,如果随访率低,失访率偏高,就得不到听力损失最终的发病情况,更得不出准确的发病率,这样将大大影响流行病学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无法对筛查方式和筛查策略进行合理的评价,所以随访依然是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本次研究总结提示家长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影响新生儿听力随访的依从性,在临床工作中要使随访工作能顺利开展与家长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因此,对家长成功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健康教育是提高随访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对每位入院的孕产妇都告知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强调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母婴保健法中规定的内容,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每位家长应尽的责任。在进行听力筛查的过程中,对于未通过者应明确告知复筛的时间、地点,反复强调复筛的重要性。告知家长现阶段针对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听力问题有哪些治疗手段,预后如何。告知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言语学习的前提。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4~9个月即开始呀呀学语,这是言语发育的重要标志。而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足够的言语刺激和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不能再11个月前进行呀呀学语,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途径,最终导致聋哑,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质量。通过父母的观察识别很难能在1岁内发现孩子有听力障碍的,尤其是轻度中度听力障碍更加难人为识别。解释清楚回院复查时需要由于听力测试的特殊,为了不影响听力测试结果,需要宝宝处于安静睡眠状态。正确指导家长就诊,尽可能减少家长长时间候诊的不满情绪。除了不断提高家长对听力筛查认知度外,作为医务人员更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做到耐心、细心、认真负责,提高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度。听力随访意义在于让高危患儿及早发现听力障碍、早诊断、早干预,让听力障碍儿童实现聋而不哑。让每位家长都知晓新生儿听力筛查,知晓听力在孩子语言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医务人员不断丰富的自身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只有让家长信服了,才能取得他们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开展新生儿听力随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为听障儿童保驾护航,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还他们一个有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历建强,纪育斌.新生儿听力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对新生儿听力随访的意义[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年第18卷第5期.
论文作者:江燕玲,唐向荣,郑蓓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6
标签:听力论文; 新生儿论文; 筛查论文; 家长论文; 柳州市论文; 工作论文; 障碍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