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规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意义
第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党的十七大以前一直使用“管理”,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使用“治理”;从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表述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时调整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并非是简单的文字和概念的变化,而是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和进一步升华。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扶贫、教育、就业、收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治理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说法,认为这个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形成这个判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7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旗帜带领下,我们创造出了社会转型进步的丰硕成果,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由于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需要了。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在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三,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两个一百年”,对于这两个时间节点要达到的目标,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着调整。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是要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这一目标变得更加深刻。我们要建成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奋斗目标,又分解成“两个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这个1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十五年”,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必须将社会治理必须贯穿其中,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驾护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内容
第一,社会治理的制度。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我国,从执政党、政府、到社会组织再到公民个体,其社会治理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由此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具有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之多元、协商、依法、共治等共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特色。十八大讲的是政府负责,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政府负责改成了政府主导,这次看很突然又改回去了。为什么改呢?表明了两种意思。第一加强党的领导,还是那句话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第二意味着党委和政府的分工在社会治理当中的分工要做调整,十九大报告关于机构改革有一句话,省以下探索党政合并的问题,统筹党政机构的设置,可能与这个相适应。
第二,社会治理领域。一般讲社会公共安全是四大领域。一是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化解,这是社会领域。转型期的中国,形势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这就需要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化解。二是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现实形势到国家战略,都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推动新时代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三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里面特别提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这就需要把安全生产当作必须坚决抓好的政治任务,当作决不可以逾越的发展红线。四是打击犯罪,打击犯罪里面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叫人格权。“人格权”一词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人格权的写入与2017年上半年山东辱母杀人案有一定的关系。财产权、人身权、人格权,这是一种法治思维的体现。
第三,社会心理服务。心理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全国有些极端的事、人,大学生里面每年重点大学都有跳楼的,培养一个人多不容易,但是因为现在竞争比较激烈,社会支持网络方面,虽然由于手机、互联网,人的距离仿佛是近了,但是心理距离远了,所以心理健康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很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社会心理服务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确立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不仅彰显党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人文关怀,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文明进步。
第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习总书记反复讲社区连着千家万户,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这就需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就像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治理组织要积极发挥自主能动作用,不断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原则,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在体制机制、法律政策上系统谋划,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始终坚持社会治理的成效由人民的实践来检验,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论文作者:邱洪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社会论文; 主要矛盾论文; 新时代论文; 九大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 格局论文; 人格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