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的形而上学思想--重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_世界观论文

“复兴”的形而上学思想--重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_世界观论文

“重兴”形而上的思考——再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而上论文,世界观论文,再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熵的理解有逐步深入的三个层次:直接理解熵的本身,这是一个化学问题;读了《熵: 一 种新的世界观》,会使人震惊地感到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而20年后再读 美国学者里夫金的论述,在惊叹于书中的许多预警不幸言中,疑惑于人类为什么在自我摧残 中不能自拔的同时,则更深切地感到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哲学问题。里夫金把熵作为一种新 的世界观,并在论述了熵定律的巨大影响后提出:“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是,将来仍然是重 兴形而上理论。”可见,对熵的理解必须要跳出形而下的功利化偏见。熵定律是形而上的定 律 ,把握熵的本质,必须“重兴”形而上的深邃思考。

一、熵定律是形而上的定律

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定律,本是很形而下的化学问题,因为它说明的是具体物质变化 的结果。书中也定义式地指出:“熵就是对宇宙某一子系统中由有效能量转化而来的无效能 量 的衡量。”[1]“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2]

但是里夫金重点是要把这个化学问题提升为形而上的世界观问题,他引用了爱因斯坦等著 名学者的论述,把熵定律“誉之为整个科学的首要定律”,“是整个宇宙的最高的形而上学 定律”[3]。“这个定律的精髓就是现实世界的精髓。”[4]

一方面,里夫金从能源本位的观点出发,把熵定律的基本原则深化为人类生存已进入危险 临界点的警示,甚至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产生出比它“创造”出来的“财富”更 多更有害于人类的垃圾。对于这些结论,现代人是难以接受的,但却不能不承认书中的论据 是有道理的:其一,“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我们力所能 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5]。不要把人的创造性估计过高,人不是 上帝,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能量或财富。如果转化的物质基础“枯竭”,人的能动创造力将 无用武之地。其二,不要以为转化成的新能量毕竟会含有负熵的“净创造”,熵定律“告诉 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 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6]。“我们可以逆转熵的过程,但我们同 时却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并使整个环境的熵的总值进一步增加。”[7]创造及其所促成的 发展都是有代价的,而“代价”的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的价值。其三,既然能 量是不能创造的,而人的活动又总是在使有效能量变成无效,结论便只能是“熵是不断增加 的”[8],“世界的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的”[9]。更直接地讲,世界在 总体上是趋向于热寂、耗散或消亡。尤其应强调指出,现代人正在不择手段地加速着世界的 熵化,对有限能源的疯狂掠夺与消耗,使人类又面临着新的能源枯竭的临界点。

所有这些论据分析完成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个全新的哲学观点,即我们要对几百年来 所形成的人定胜天的信念做出实事求是的重新反思。把自然界作为征服的对象助长了向地球 索取财富的欲望,如果还不能认识到人类也是自然过程的一个环节,还不能把“天人合一” 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宗旨,我们就会在全力使周围世界熵化的同时也使自身被熵化。

另一方面,在论述了世界的熵化的各个方面、各个社会领域的表现,尤其是在列举了现代 人的盲目行为正在加剧熵化的种种危害之后,里夫金又强调了要以正确的态度来认识熵定律 的问题。这种正确态度不是再去讲熵定律有哪些好处的简单两分法,而是要人们以形而上的 思考来看待熵定律起作用的客观现实。在书的结尾处里夫金指出:“熵本身既不是好事,也 不是坏事。确实,熵代表了腐败和混乱,但它同时也代表着生命本身的展开。”[10]时光的 流逝无所谓好坏对错,只不过人们往往都从生命的起点看,时光的前进是成长;而熵定律则 从生命的终点看,时光的流逝便成了向死亡的逼近。但是比较起来,熵定律的思考方式更能 使人感到时光的宝贵,从而从思想深度来看,“终点”的思想方法是前瞻性的,是从生命过 程的全体上来把握的;“起点”的思想方法则是单向直线的、朴素的,没有对生命终结的远 虑,也就没有对时光流逝的近忧。在熵定律的分析之下,珍惜时光和珍惜能源是一致的,书 中反复强调能量的消耗有着同时光一样的特性,即不可逆性,熵趋向最大的量就是说世界终 究会因为能量枯竭而“热寂”。书中以“终点”的思想方法来警示人们,把“终点”意识诉 诸于过程中的把握,那自然便是珍惜现有,节约使用现有的能量,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防止一切形式的浪费,特别是要根除过度消费的奢侈。这不仅是经济的或政治上的问题,现 在已提升到了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观的哲学问题。

熵定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把它认定为形而上的定律,不仅在于客观上它 具有存在的普遍性,也在于人的主观上对这一定律的提炼和提升。里夫金把熵定律作为新的 哲学世界观来大力宣扬,其明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认识到熵定律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 并自觉地行动起来,以熵的世界观为指导来重新调整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现这一目的,可 以用经济的方式,也可以用政治的方式,但时代发展到21世纪,人类社会已出现了许多前所 未有的变化,古代就已出现过的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在经过了几百年形而下的工业化过程之后 ,重新具有了主导性的意义,这使熵的世界观的形成开始具备了成熟的客观条件。

二、形而上思考的时代需要

形而上的思考其实就是哲学世界观的思考,中国古代的《易·系辞》中讲的很清楚:“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的“道”就是指抽象的哲学原理。

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形而上学却是另外的含义。尽管一些哲学和哲学史的专论中仍将形而 上学当作哲学来看待,但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形而上学却特指那种孤立、静止、片面看问 题的思想方法,它虽然也属于一种哲学观点,但已从中性变为贬义,成为辩证法科学世界观 的反面。

当然,对形而上学的贬义理解是有原因的。一般都认为这是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他指出:在以往的“形而上学”理论中,总是把哲学所寻求的“本体”当作某种永恒不变的 东 西,即以凝固、僵死的观点去看待超验“本体”的存在。他从“形而上学”理论的这一特征 出发予以引申,把“形而上学”界说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在《熵:一种 新的世界观》中认为熵世界观之前的机械论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笛卡尔是一个关键性人物 。[11]他说:“笛卡尔成功地把自然界整个地转化成了运动中的简单物质。他把质量完全变 成了数量,并充满信心地宣称世界上最重要的只有空间与地点。”[12]笛卡尔的这种指导思 想肯定会有利于近代科技的发展,但他实际上却把对世界的形而上分析“物化”了,形而上 的原理仅成了对物体运动变化共性的知性把握,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指责是有道理的。

但是,当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社会环境却使黑格尔的批判只留下了对知性形而上学孤立 、静止、片面的思想特征评价上的抽象认同,笛卡尔哲学思想中本质的东西不仅没有被遏止 ,反而更加被高扬。经过牛顿、洛克等思想家的强化与完善,这种思想与工业社会的主旋律 更加合拍,并被人们普遍接受,进而形成了“物化”的世界观认识。里夫金在书中指出:这 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已将‘现实’变成了可度量的,可用数量规定和检验的‘现实’。我 们不接受定性的,灵魂上的和形而上学的现实”[13]。

古希腊人曾那样热衷于谈论宇宙的真谛和人类世界的和谐,但是从笛卡尔时代至今的大约4 00年的时间里,如此的谈论被视为迂腐和空洞,人们牢固地树立起了这样的信念:只有物质 财富的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活动,“积累的物质财富越多,世界就必然越有秩序。被认为能 带来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的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就成了进步的同义词”[14]。人们抱着这 种信念战天斗地,从自然界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财富,社会确实进步了,饥饿与贫穷也渐渐 成为了历史。但是,人们的活动宗旨却深深地打上了功利化的印记:对物质财富的过分追求 使人的需要同世界的物质状态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人们不懈的努力创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 无节制的索取。在狭隘的、短视的机械论世界观看来,这种索取是合理的、必需的,但在以 机械论的世界观为指导向自然界索取了近400年以后,人们终于开始了对自己行为的怀疑, 并在同时也开始了对那种知性形而上学的“排斥”、“消解”和“否定”,进而出现了后现 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后”更多地是具有“超越”的含义,尽管他们坚定地要“拒斥”形而上学 ,但实际上只是反对形而上学的那种知性的形式,而“超越”的本身就不能不具有科学的、 辩证的形而上特征,因为工业化的进程推进到当代已经出现了许多形而下的物质追求所难以 解决的困惑,同时也具备了跃升到形而上思考的客观条件。

一方面,“世界上的有效能源被不断消耗掉”[15]。长期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与消耗,已使 地球的能量濒于枯竭,但人们不顾能源告急的种种警示和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频频惩罚,仍 在加倍努力,竭泽而渔地争先向地球索取最后的积蓄,原因就在于人们被物质财富高于一切 的观念局限了,狭隘的功利观下必然会抱定“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之信念。因此,随着资 源 与环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类要共同面对的紧迫课题,观念的更新也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严 峻的生存形势要求人们超越那种知性的形而上学,跳出创造物质财富上的盲目性,以形而上 的思考来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里夫金把自己论述能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著作命名为 “一种新的世界观”,目的即在于此。

另一方面,当代科技的发展促进着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世界上大多数人已过上了温饱 的生活。就像400年前人类在总体上的饥寒交迫使追求物质财富的机械论世界观得以普及一 样,目前生活上的相对富足已形成的物质条件也使人们开始实现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当人们 的眼界扩大了,思维方式也深邃起来的时候,在面对是否应当为了生活得更奢侈一些而 把生存环境毁掉的问题上,就会做出理智的重新权衡。

当然,现在需要“重兴”的形而上思考决不再是笛卡尔的思想。黑格尔对这种旧形而上学 的批判提示我们,在当代的形而上思考中一定要具有联系、发展和全面看问题的辩证特征。 以科学的形而上思考去分析目前熵化加剧、资源面临枯竭的现实,虽然不能直接得出摆脱困 境的具体途径,但却能使我们为“出路何在”的探索确立出正确的思想指导。

三、“出路何在”的形而上思考

人类迈入新世纪之后共同面临着资源与环境问题。植被被破坏所引起的沙尘暴,滥采地下 水所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地面沉降,燃油涨价所预示的能源濒临枯竭,以及厄尔尼诺、拉尼 娜现象所造成的大面积旱涝灾害等,无不与人类向自然的过度索取有关。为了人类的利益所 作的种种努力反过来威胁着人类的根本利益,熵定律确实在发挥着严厉的制裁作用。

书中关于重兴形而上思考的论述,对人类如何摆脱困境的分析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按照里 夫金的观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皆因为400年前所形成的物质财富越多越好的鼓励物欲 的观念,这种物质财富的追求刺激了人类社会几个世纪的飞速发展,但是当它同时具有的负 面 效应越来越成为灾害的时候,就需要用与之对立的精神观念进行调整和更新。书中很明确地 指出:“一种世界观如果过分沉溺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就自然不利于整个民族的超然精神生 活。相反,如果人类文明不是过分注重物质世界,那么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就能更自由地超越 于物质桎梏,与深邃而又无所不在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16]

遏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分索取,原有的观念是不行的,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形而上思考 的层次:一方面,有必要以形而上思考自身的超越性,去匡正物欲横流的盲目;另一方面, 要以新的、科学的形而上思考去更新旧的机械论的世界观。如果以熵的世界观去分析目前的 资源与环境问题,则书中重点论述的一些观念都在哲学的高度上,为人类摆脱困境、实现可 持续发展提供了带有根本性的思想遵循。

第一,有限的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信奉的实际上是无限的观念,地大物博的赞美中认为资源是无限的,人定 胜天的自豪中认为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种观念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指导,使人们不停顿、 不满足地去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决 定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熵化到了热寂的程度便是存在的极限。有限的观念对于改变人 类目前的盲目行为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当我们承认世界的有限性时,我们才 能真正领会到地球的珍贵。只有此时,每一事件才有特殊的意义,生活本身才值得珍惜、保 护 ”[17]。鉴于目前无限观念造成了对自然界的掠夺,有必要以有限观念的树立形成人们的忧 患意识,以忧患意识提高人们珍惜与保护资源的自觉性。

第二,代价的观念

现代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使世界逐渐达到更有价值的状态”[18]。但人们往往忽视 创造价值的负面,即代价。价值即是有用性,从熵定律上讲,创造价值就是实现熵的逆转, 人们把这当作好事,却总忘记“熵的逆转都必须以周围环境的总熵的增加为代价”[19]。价 值是实在的,而“总熵的增加”则是潜移默化的,当这种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灾难性 的后果,所以,代价的观念不能只是灾难过后的悔悟,而应当成为时时处处的警示;当然, 人们不能因为代价的存在就停止创造价值的活动,代价观念要我们做的是权衡,不仅权衡利 弊,也权衡得失。

第三,节约的观念

把节约的观念提升为世界观的认识,是因为从熵定律上讲,节约是对熵化的减慢。“我们 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在这一点上,科 学与形而上学、伦理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20]里夫金把减慢熵化速度作为摆脱困境的 惟一出路,进而否定其他方式,甚至否认科技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但强调节约的观念在当 代确实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低熵世界观的主导道德原则是将能流降低到最低限度。 ……节约成了警世名言”[21]。我们一直都在把节约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而今天 的环境形势则要求我们不能把节约仅当作是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它也体现为对自然界的善待 ,关系到人类的长远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讲,把节约作为根本性的人类行为指导,是贯彻可 持续发展方针的基本保证。

第四,共生的观念

400年来,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增强,这带有过分强调人类自身地位的 意味,以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皆为我而备,皆可为我所支配。近几十年来,人类开始认识到 这种观念的狭隘,转而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并把人类自身作为地球生态圈的一个环节来 看待。而熵定律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界的整体都存在共生的关系,其联系的方式 就是能量的流动,“保护、加强各种形式的生命需要有可得的能量,可得的能量越多,各种 可能的生命形式向未来扩展的前景就越妙”[2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加速周围环境的熵化, 使 之成为“耗散了能量”的污染[23],人类将丧失“可得”的能量,无法共生,便只能共亡, 因为“生物体不能在自己的污物环境中长久生存”[24]。

第五,适应的观念

既然人与自然界是共生的关系,人就必须有对自然界的适应观念。工业革命所呼唤出的巨 大生产力,使人们有了无所不能的错觉,在人定胜天的观念之下,总把与自然界作斗争作为 其乐无穷的事。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人类确实创下了改天换地的伟业,但是作为代价的便 是熵定律的惩罚,这种惩罚积累到今天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困境,并直接威胁 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要生存,惟一的希望就是放弃对地球的掠夺,转而适应自然秩 序”[25]。

第六,爱的观念

爱的观念是伦理学的范畴,但里夫金却把爱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并以此来作为全书的结 尾。按照熵定律的原则,熵化就是事物变化的展开过程,而“爱是对展开过程的一种最高支 持行为”。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完全自觉的,同普遍一致的节奏(形成过程)相结合的感情” [26]。里夫金所讲的爱,是以热爱大自然为主要内容的泛爱,即“普遍的爱”[27],他以这 种泛爱作为人们自觉接受熵世界观的情感保证,实际上是把对自然界的“爱”同对资源的“ 惜”统一起来,强调把爱惜生存环境的观念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从掠夺到爱惜,这是人们 对自然界态度上的根本转变,以爱的观念为基础,世界的展开过程将更加丰富多彩,“普遍 一致的宇宙节奏”将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和谐。[28]

既然是那种物质财富高于一切的观念导致了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上的困境,所以 , 书中“重兴”形而上思考所提出的观念都不是空泛和超然的,而是对于匡正人们目前行为上 的盲目性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尽管出路的寻找需要不断的探索,但是有一个以爱惜资源、 保护环境为核心的世界观指导,就有了很重要的“第一步”[29]。

标签:;  ;  

“复兴”的形而上学思想--重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_世界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