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鹏(陕西省西安市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100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血管介入治疗后获得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2012 年12 月~ 2013 年12 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6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 例。观察组临床选择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临床选择常规对症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在疗效以及治疗安全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患者(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临床并发症表现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选择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能够获得确切疗效,临床表现出较高的治疗安全性,能够显著将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凸显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心血管介入治疗;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23-01
冠心病属于临床较为普遍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出较高的疾病发病率。针对此类患者,较易合并出现糖尿病以及出现脑血栓等系列疾病,从而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针对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选择药物治疗的方法,但是临床难以获得确切疗效。为了确定最佳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临床选择心血管介入疗法完成治疗后,最终获得显著疗效,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2 月~ 2013 年12 月86 例冠心病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冠心病患者的随机分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观察组的43 例患者中,男23 例,女20 例;年龄29 ~ 80 岁,平均年龄(61.3±4.7)岁;病程2 ~ 16 年,平均病程(5.7±3.9)年;在对照组的43 例患者中,男26 例,女17 例;年龄30 ~ 81 岁,平均年龄(61.5±4.9)岁;病程3 ~ 17 年,平均病程(5.9±4.1)年;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针对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临床选择常规治疗的方法。主要选择冠脉宁进行治疗。用药方式主要选择口服用药治疗的方法。3 次/d。
针对表现为水肿患者,添加呋塞米对患者实施利尿治疗。对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进行密切监测[2]。
针对观察组冠心病患者,临床选择心血管介入疗法。针对患者首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进行治疗。主要将患者的股动脉作为起点,对患者实施穿刺。对患者的大腿根部实施局麻,顺着患者的股动脉开口将心脏导管以及导丝等置入。于导管中,将特殊显影剂放入,对患者准备实施管状动脉造影。针对患者发生病变的位置、患者发生病变的程度以及患者病灶范围进行准确测定。
对患者病灶进行详细了解后,有效明确患者管状动脉狭窄位置,将带球囊导管植入,对患者实施充气加压,观察患者狭窄部位获得有效扩张后,立即停止。对患者完成手术后,对患者的血压、心电图以及心率等进行仔细观察[3]。
1.3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完成治疗后,患者胸闷气短以及心绞痛症状全部消失,患者心脏功能评分情况良好;有效:完成治疗后,患者胸闷气短以及心绞痛症状显著缓解,患者心脏功能评分情况较好;无效:完成治疗后,同准备治疗前进行比较,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现严重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5.0 完成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分别采用t 检验以及x2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7±1.5)天,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9±2.3)天,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完成手术后,1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现象,对照组患者中,9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现象,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心血管介入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冠脉造影技术、PTCA 以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技术等。任一环节的操作均会对临床手术成功带来严重的影响,从而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对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的方式较为普遍,但是同介入技术进行比较发现,此种方法表现出诸多的缺点。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所以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痛苦感,与此同时能够有效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
心血管介入手术被归属为微创手术范畴,操作步骤较多,对此针对临床治疗医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PTCA 操作对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患者扩张血管弹性较差,当在充气扩张的过程中,患者较易表现出血管撕裂破裂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表现出血管急性闭塞的情况。对此针对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配合给予临床护理,最终确保成功完成治疗。
本次研究中,两组冠心病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临床并发症表现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证明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针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选择心血管介入疗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凸显心血管介入疗法治疗冠心病疾病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1] 李希玲.QCC 模式在控制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12,23(22):144-146.[2] 曹癸兰,梁 静,陶宝明. 等. 全程护理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63-65.[3] 王鸣燕,魏琳萍. 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J]. 安徽医学,2014,5(4):504-505,506._
论文作者:王志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心血管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