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关于“林肯”一节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林肯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91(2006)02—0112—0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大胆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尝试,并及时进行实践后的理论思考。
下面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高中历史》中“林肯”一节的教学实践过程与思考。
一、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
(一)准备阶段
1.背景知识讲座: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实施?
(2)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如何进行文献查索?
(4)如何在因特网上查寻有关史料?
2.确定研究途径:
(1)研究类型:理论型课题类。
(2)研究方式:文献研究和思辩研究的复合式。
(3)组织形式:个体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与班级交流相结合。
3.确立预期目标:
(1)探究能力的培养
1)收集、分析、处理有关林肯史料信息的能力。
2)演绎、比较、假设、归纳等历史思维技能。
3)朗诵、演讲及书写等表达能力。
(2)探究气质的培养
1)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心理习惯。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不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
4)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二)选题(即发现问题)
第一步(定向)教师结合高一年级教材及学生特点,初步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的领袖人物作为课题研究的范畴。
第二步(寻找)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音像馆等途径收集史料,验证教师确立的研究范畴的可行性,寻找最佳研究对象,结果他们中绝大多数选择了艾伯拉罕·林肯。
第三步(走近)学生集中对林肯的文献及音像资料进行收集、筛选,对林肯的生平、思想等做全方位了解。
第四步(问题切入)许多同学欣喜地发现林肯内战前后对待黑人奴隶制的态度有所不同,出现明显的变化,为什么?(以下简称“问题”)
(三)实施研究
第一阶段——个体研究
围绕“问题”继续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访问史学专家等因人而异的方式,对林肯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因为每个同学所接触的材料不尽相同,因此研究的角度,所持观点及想法也是个性化的。如有的同学认为林肯在内战前后对待黑人奴隶制的问题上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作为总统,从国家统一利益的大局考虑,被迫对南方奴隶主做暂时的让步,完全是策略手段;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林肯性格懦弱的表现。再如,有的同学认为林肯领导的这场战争目的始终是为了国家的统一,而有的则认为林肯一生始终反对奴隶制,“废除这项罪恶的制度”是他的最大理想。那么,谁的观点更符合历史本身呢?为此,学生渴望与他人交流争辩。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研究
将个体研究的成果总结成文,分析归类,按问题或兴趣爱好的不同,由同学自主选择,形成以下五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生平篇(林肯生平演讲组)
统一篇(“策略与懦弱”辩论组)
升华篇(“为何而战”辩论组)
英文资料顾问组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导及氛围策划组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与交流
(1)组织“林肯课题”班级思辩报告会,流程如下:
流程图1
(2)撰写主题论文
二、实践教学后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方式应突出可操作性。文献研究与思辩研究相结合的理论课题研究方式(以下简称“复合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效性,是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初期的最佳途径之一。
“复合式”研究主要有收集材料、筛选信息、提炼观点、小组研究、班级研讨等环节,其实现主要依赖于文献及学习者本身。首先,校内外历史文献资料浩瀚如云,随处可查,例如短期内师生共搜集林肯传记四种版本及中英文综合文献近百篇。其次,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个别学生甚至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知识迁移与比较能力,他们不仅可以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概念,也可以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推理和证明。第三,即使在外出调研,经费、设备等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依托文献知识和学生的想象力,历史复合式课题研究仍能得以实施,这与我国现阶段部分城镇及农村仍然十分贫困的现状相符合,便于推广。
(二)选题应突出趣味性和目标性的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即选题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需要创造力、想象力。……提出问题,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首先,应保护及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放(开)、导(深)、拓(宽)等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愿意提问,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同时,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切入口时要注重突出趣味性(学生主体)与目标性(教师主导)的结合。我们进行的理论性研究课题,一般都有抽象性特点,既要求学生发挥一定的想象力,又要求他们进行一定意义上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以,如果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则很难使学生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抽象的问题并克服知识的不足进行探讨。而趣味来自学生自身发展最强烈的需要。林肯从一个边疆小农成长为著名的律师、国会议员,直至第16任美国总统,在他任职期间,完成了当时时人认为不可能并举的事业: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创造了历史的“奇迹”。林肯的巨大成功及顽强不屈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同学们走近他、感知他的愿望,也就是说选择了林肯,就选择了他的创造个性与人格,给同学们以启迪,从而达到了此次专题研究的双重目的。
(三)过程应突出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及健康向上的人格,那么,如何培养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兰祖利在其“三环天才理论”中指出:“天才行为(创新行为)特别有赖于特质群(指大小不一的学习集体)与特质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决不依赖任何单一的特质群。创造力和执着精神总是特质群之间相互刺激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创造力及执着精神的培养有赖于学习者与指导老师、合作伙伴及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看诘问论争的主体间是否形成彼此切磋、探究真理的互动局面。为此,在林肯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突出了师生及生生间的思维互动,角色互换。
首先,师生及生生间的思维互动贯穿林肯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如流程图2 所示)
流程图2
其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呈现动态置换,如:生生之间“顶端”(即具有较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同学)与“底层”(即在思辩过程中思维因故渐缓或出现停顿的同学)的不断交替;教师既是组织指导者,又是学习参与者,教师较充分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方式,依托相对丰富的知识与极具想象力的高中学生进行心智交流,既发现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也启迪了自身思维,产生共鸣。
第三,师生及生生间的思维互动交替进行,呈盘旋式上升。在思辩报告会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了多层次的辩论
围绕“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辩论,这种由辩论一石激起的浪花由低至高,层层叠叠,持续进行,由此撞击出来的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由这个学习集体中的成员共同收获,在互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品尝成功,并实现成功喜悦激励下的再创新,从而形成创新及能力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这正是组织林肯课题研究及思辩报告会的目的。
(四)突出多科学知识与能力的相互渗透。在林肯专题研究过程中,为营造宽松、热烈的思辩氛围,我们将搜集到的重要文献、图片及音像资料进行筛选,制作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师生还阅读大量英文原文文献,如林肯在1858—1863年间的5次重要演讲等。在研究中涉及的学科有历史、地理、英语、语文、计算机等。经氛围组同学策划,思辩报告会在《高中语文》课文《啊,船长》那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的诗朗诵中结束。
收稿日期:200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