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调查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1 王林莎 通讯作者:龚静

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邮编:43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中风险因素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7年9月将本院收治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将风险因素给予积极干预,并进行两组护理结果的比较。以患者满意度和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5.0%,对照组满意率为77.5%,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概率5%,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25%,两组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中增加风险因素管理后,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实现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规避,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并保证患者安全。

【关键词】护理;风险因素管理;心血管疾病;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因素一般是指在临床护理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情况,这些有可能会导致病人发生伤残甚至是死亡,具有风险系数高、不确定性大、造成后果严重等特征[1]。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这一科室护理中变得尤为突出。通过对护理人员以有效风险因素的认知,不仅能够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并顺利完成护理工作[2]。笔者随机选取了在我院救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数据分析,针对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应用效果分析且提出预防性的干预措施,为验证心血管内科中护理风险因素管理干预后的应用效果,特此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7年4月~2017年9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数据样本,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80例病人随机编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即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9岁,平均(58.2+3.2)岁;入院时间5~18d,平均(11.6±1.7)d;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9~80岁,平均(60.2+3.7)岁;入院时间6~19d,平均(12.1+1.6)d,经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中,小学文化水平19例,初中文化26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5例;入院病因具体心肌梗塞有21例, 心肌炎19例, 高血压24 例, 心率失常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入院病因)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积极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①制定风险因素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案,并把风险因素中需要评估的项目和具体防范措施等确定下来;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协助患者进行安全检查;加强护理资料的书写与记录,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值班巡查要实现24h风险无缝管理,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定期总结和分析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足和患者的病情异常,依据患者病理和病因逐步调整和完善风险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因素中的差漏环节[3]。

②关注病房环境中风险设施

保持病房和床铺的干净整洁,保持过道清洁,定期消毒清扫病房;加强卫生间、走廊及病床护栏的巡检,在醒目位置张贴“防摔”、“防滑”标识并在卫生间水房区域铺置防滑脚垫;在病房楼梯,转角等活动区域增加提醒标志,防止行不不便者摔伤,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

③责任护士加强巡视和观察

全面知悉每位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患者产生的顾虑要及时给予解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责任护士加强巡视和观察次数,要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压疮、坠床、跌倒和诸多的不良反应并与之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如心血管疾病中的压疮高危患者,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气垫床等物品,协助病人定期翻身并建立翻身记录卡,指导病人家属对患者受压位置进行按摩等风险因素的干预[4]。

④加强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

除了对药品、仪器、器材等康复设备进行操作指导外,还要形成对护理人员进行不间断的实施风险指标考核与管理,杜绝用药错误、输液外渗、导管意外滑脱等等不良事件的概率产生。护理人员要做到对风险因素的精确识别,提高防范风险管理的意识。

1.3 应用效果判定标准

通过对两组患者资料收集和意见反馈,对存在风险因素中分别以输液外渗/发错药,压疮,坠床/跌倒和不良反应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完成风险管理效果的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的分析统计学软甲采用SPSS 22.0,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当前人们生活水准日益提高和医疗技术的持续推进,对护理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罗永彬研究[5]指出,心血管疾病病人一般为中老年患者,此人群的大部分患者是因疾病、年龄及身体机能以及相关并发症等导致出现的认知不清、表达能力受挫、肢体运动受限等,针对优质护理而言风险不安全因素的情况发生概率不断提高,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

根据研究结果,观察组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风险因素发生概率为5%远远低于对照组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和提高临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管理意识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风险因素管理的有效执行能够驱使护理人员对预防、识别和处理不安全因素的风险能力提高以及让优质护理服务更加可靠和安全。在莫丽芳等[6]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综合评分、护理纠纷投诉率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均低于观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心血管患者在护理风险因素的统计结果,进行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干预措施,不仅让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还会使风险因素事件的发生概率得到有效减少,由此可以得出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相对繁琐和复杂,针对风险因素中护理质量的高低对医院形象和医患关系都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风险管理影响因素中,无论是医院的硬件设施,还是医护人员风险因素的识别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还是在针对风险事件中的风险管理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针对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以及效果分析,笔者认为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做到全面的前期评估和预估,经过评估小组分析并确定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护理内容持续关注并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积极风险因素干预,不仅能够实现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处理能力,还可以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值得在以后的护理工作推广。由于此次调查研究选取的患者数量有限且其他护理风险因素还是会相对存在,护理风险因素的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付丽丽,齐少春,张洪云,喻晓黎.分析心内科介入治疗护理安全管理以及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 (06):46-48.

[2]李惠,钟梦飞,李春雨,林少娟.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364-365.

[3]何丹丹.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4,20(4):290.

[4]凌莉萍.浅析心血管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147-148.

[5]罗永彬.浅谈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1):193-194.

[6]莫丽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4):609-610.

[7]叶丽掀.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5):95-96.

论文作者:1 王林莎 通讯作者:龚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3

标签:;  ;  ;  ;  ;  ;  ;  ;  

心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调查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1 王林莎 通讯作者:龚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