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银行论文

深化改革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银行论文

深化改革 强化监管 防范风险——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深化改革论文,风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取得这一举世瞩目成就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是: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中国要真正实现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将进一步依赖于银行业的深入改革和健康发展。

一、银行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枢纽

经过1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储蓄结构,投资结构和融资结构,以及公众的资产结构和企业的负债结构等,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化程度已有显著的提高。银行已成为筹集和配置社会资金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总量的主要杠杆和调节微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枢纽。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上海时就明确阐述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他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中心。金融搞活了,一盘棋活,全盘皆活。”

1996年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又有了较大的进展,银行机构和业务又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同时,对银行业的监管也有了明显的加强,从而有力地保障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1996年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主要体现:

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性银行业务、政策性信贷资金与商业性信贷资金相分离的机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的同时,已在一些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收购地区设立分支机构1500多个,以加强对农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监督。其他两家政策性银行的内部经管和管理体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对支持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从而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了银行与证券、信托、保险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体制。1995年基本完成了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与其所办信托投资公司的脱钩。1996年基本完成了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与其所办信托投资公司的脱钩。与此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持有三大证券公司股份外,已经与其他所有证券营业机构脱钩。其他商业银行直接在各地所设立的证券营业机构,也要求其在1996年底前转让或撤销。所有商业银行都已被禁止继续从事股票、信托投资及经营性保险业务。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对保障银行体系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支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和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力度。 1996 年各国有商业银行在认真贯落实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10项措施,尽可能满足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都在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加强风险约束,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采取一些重要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国有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及内部授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也加大机构调整的力度,1996年又撤并了业务量小、效益低的县、乡营业机构近1000个,基本上实现了分支机构数量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并进一步加强了总行统一调控的能力,从而又向实现集约化经营迈出了重要一步。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和积极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推进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加快了组建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步伐。1996年组建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大中城市,已由35个扩展到100个。到1996 年底已批准正式开业的城市合作银行已达18家,已批准筹建的城市合作银行达15家。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农业银行的脱钩,也在为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创造条件。

我国12家其他商业银行(主要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其机构和业务规模又有了较大的发展。1996年各行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统一法人体制,依照公司法规范其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和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稽核审计制度和授权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扩大资本实力,增强竞争与抗风险的能力。华厦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作,由原来的集团公司全资附属的商业银行改造为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同时资本金实力进一步扩大。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相继批准进行扩股增资。这些其他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讲求经济效益,提高资本实力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分支机构和开拓业务领域。1996年我国12家其他商业银行新批准设立分行14个,支行20个,办事处108个。总资产比上年增长28%;资产总规模已达9000 多亿元;实现利润13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0%多。 这些银行对支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6年中国金融业发生的另一具有重大改革和建设性意义的事件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由广东发展银行收并了已面临危机的、 具有40多亿元债务的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从而开创了新中国由银行收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先河。这对化解我国金融业的风险,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保持广大存款人和投资人的权益,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从而实现优胜劣汰的监管机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改革探索价值。

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1996年已对全国1240多户大型企业建立了生产经营信息网络;在300 户大型企业中试行了主办银行制度;人民银行主办的电子联行、同城清算系统和全国金融数据通讯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电子转汇系统”建设加快,70%以上的营业网点已实现电子化。截止1996年上半年,银行系统已有ATM机8000 多台,比上年增长21%;POS机7万多台,比上年增长44%;信用卡发卡量达1800万张,比上年增长26.8%。银行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业务的发展,以及推进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保障银行体系的安全、健康运行,防止出现系统性或地区性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当局,在1996年进一步加大了对银行业监管的力度,重心是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同时加强对其经营合规性和业务风险的监管。主要是按照《商业银行法》规范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及经营行为。对超业务范围经营,帐外帐经营,以及从事假证券回购,直接或间接地从事股票和房地产买卖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同时还通过加强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和防范。

二、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仍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当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是:

国有银行的信用垄断和风险集中相并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社会间接融资总额中,国有银行的融资比重仍然在90%以上;在全社会融资总额中,国有银行的融资比重仍在60%以上。这种垄断格局的存在,既不利于建立公平、平等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利于建立健康、高效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金融体系;同时也不利于分散风险,使得全社会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于国家银行。在国有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发生严重问题时,就可能会引发系统性支付危机以及恶性的通货膨胀。

国有企业的信贷需求刚性与国有银行的信贷供给刚性相并存,从而形成国有银行的软资产、硬负债和超负荷运转。经过前期的改革,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建立,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同时并存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不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都还非常有限,企业直接进入市场融资还受到许多的限制,包括计划规模的限制、审批条件的限制,以及投资者接受程度的限制等。由此,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仍只能而且必须主要由国有银行来满足,而在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必然直接影响国有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银行机构自我约束不足与银行监管滞后相并存,从而导致经营行为的扭曲和经营风险的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银行机构的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商品创新和金融交易方式创新等,都有较大的突破和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实现了银行机构的多元化、金融业务的多样化、金融商品的多样化和金融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但与此同时,银行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及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央银行的外部监管体系也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出现银行机构的大量违规、高风险经营;资产质量下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一些银行机构(特别是一些大量从事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银行机构)已发生支付性危机,不得不由其总行予以注资援救。

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竞争行为的不规则相并存。随着银行机构的不断增多和分业经营体制的逐步确立,银行机构间的同业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各银行机构为在有限的市场竞争空间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设法稳固和不断扩大其业务市场份额;在稳定原有客户的基础上,争取新的客户;在巩固原有的业务领域的同时,大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但与此同时,我国却尚未建立起公平、公正、严格的市场竞争规则。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商业银行法》以及《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等有关法规,但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对银行间的竞争行为规范还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即还没有建立起非常明确和有效约束力的市场竞争规则。在具有强大竞争压力而无严格竞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就必须会发生如“储蓄大战”、“利率大战”,高息揽储,互挖墙角,帐外经营,投机冒险等现象。其结果是,不仅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损害存款人及贷款人的利益,同时也增加了银行自身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并损害了银行自身的声誉。

银行业务的现代化、国际化趋势与银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相并存。在当今金融日益开放的情况下,国内银行要生存和迅速发展,适应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就必须提高银行业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与此相适应,必须同时提高银行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否则必将被国际性的激烈竞争所淘汰,或者遭受巨大的风险损失。我国个别银行机构在国际业务及外汇交易中遭受损失,一些银行机构发生诈骗案件,是与这些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的。其经验教训是惨痛的。

银行经营风险扩大与化解风险机制欠缺相并存。优胜劣汰本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劣而不汰,优而不胜的金融体系,就不可能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健康、高效的金融体系,就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可能容许大批银行机构的破产倒闭。因此必须建立起能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的机制,使那些高风险的银行机构稳妥地退出市场,而不致于引发系统性,威胁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银行经营风险仍明显存在,而另一方面却缺乏足够的手段和有效的机制来化解风险。例如,存款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银行机构退出市场的法律尚不完备,收购、兼并、重组的机制尚未形成。这将会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高效运行。

国外银行机构大量进入与国内银行机构竞争力不足相并存。为引入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为使中国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不断扩大金融的对外开放,允许国外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而且要求与国内的银行机构进行平等的竞争,不得有任何歧视。但从我国国内银行机构目前的管理水平、资金实力、历史包袱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看,还难以与国外的金融机构进行公平的激烈竞争。然而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对外资银行机构的某些限制和对国内银行机构的某些保护,以及其它一些不平等的竞争,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加快改革,迎接挑战。

而从另一角度看,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中国银行业能否成功地进入21世纪,能否成功地迎接市场经济改革及国际竞争的挑战,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机遇。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改组,以及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能力的提高,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将会有明显的改善,发展的市场空间会有明显的扩大。这对银行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增强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会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这无疑将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随着我国新经济增长点的出现及逐步成熟,可为中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随着广大居民货币收入结余及储蓄的增多,将会对银行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提出更大的需求,从而会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开拓更广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可能会为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一次重大的革命。因为中国是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居民储蓄及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目前这个市场还只是处在开发的初期阶段,有些业务领域还是属于处女地。

随着外国银行机构的进入,在引入竞争的同时,也为国内银行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银行业务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长期封闭只能停滞和落后,以致最后被淘汰。

三、中国银行业需要进行更深刻的变革

中国银行业化解风险,迎接挑战,要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发挥枢纽和龙头作用,唯一的选择是对中国的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刻的变革,而不是仅仅进行一些经营和管理技术上的处理。因为中国金融体系中所潜在危机,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是旧体制不能适应新环境所形成的。从根本上讲,是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而不是或主要不是管理和经营技术上的原因。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危机,必须通过更深刻的改革予以化解和防范。我认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在以下几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一是,进一步推进银行的组织创新,降低金融垄断,促进金融公平竞争。要进一步发展国内的股份制及合作制银行机构,进一步扩展货币和资本市场,在推进企业走向市场和居民直接投资的同时,降低国有银行的信用垄断和风险集中程度。这将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充满生机活力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二是,要进一步推进银行机构的机制创新,强化其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要以明确界定银行机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业务操作者的权、责、利、险为核心、建立一种统一授权、严格考核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内部管理结构。这有利于建立一个稳健、高效的银行体系。

三是,要进一步推进银行业的制度创新,以建立一种在公平竞争基础上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优化机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机构危机的化解、援助和处理机制,建立银行机构的破产、倒闭、并购、托管及存款保险制度。以使处于危机的金融机构能够及时、顺利地退出市场,不至于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四是,要进一步推进金融调控手段和监管手段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间接调控和风险监管的要求。以信贷计划、信贷规模和资金分配为核心的传统金融调控手段,以及以行政管理、合规检查为主体的传统金融监管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和复杂情况,而必须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金融机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为基础的金融间接调控系统,以及以风险控制与防范为主体,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依托的金融审慎监管体系。

1997年中国将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的改革。其重心是:加快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加快从传统计划经营管理体制向市场约束和调节体制的转变,以及从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向现代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现银行体系的安全、健康、高效运行,把中国的商业银行真正办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要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规,认真规范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包括建立规范、高效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股份制商业银行)及职工代表大会,以形成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相互制约,权、责、利、险相统一的,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与风险约束机制。

要通过发行长期资本债券和提高呆帐准备金比例等途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抗御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通过企业债务重组、企业兼并和参与企业破产过程,以减轻企业过重的债务负担及银行过高的风险资产压力。

要按照业务规模和效益的原则,加大调整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力度,坚决撤并一批长期亏损、业务量小、没有发展前途的分支行及营业所,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要加快100个大中城市合作银行的筹建工作, 并将其尽快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监管轨道。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和监督,要真正体现其合作性和经营的自主性。

要在深化银行改革,加快银行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要以防范风险为核心,逐步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与外部监管制度相协调的高效监管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使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能综合考虑本外币、表内外以及静态与动态等多种因素;充分考虑市场变化因素;充分体现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既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又有利于推进金融间接调控。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规定》,结合本行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内控制度和办法,以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金融监管当局和内部稽核机构要认真监督商业银行各部门是否严格执行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银行资产质量评估体系和方法,并对全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摸底。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银行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控制和处理措施。要按照国际收支项目分类,建立系统的外汇资金监管体系。

要在规范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制度、科目及报表体系,强化对财务会计报表的独立审计,严厉处罚会计、统计报表中弄虚作假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统一、严格的财务报表报告制度和向社会公众披露制度,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要建立现场、非现场监管工作规程,要明确分工和责任,对重大风险及重大问题要及时快速上报。同时要加强对银行机构主要负责人资格和业务经营范围、行为的监管。

要尽快筹建全国银行业公会,建立银行同业公约和同业竞争规则,以强化银行业的自律管理。

标签:;  ;  ;  ;  ;  ;  ;  ;  ;  ;  ;  ;  

深化改革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