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导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近个时期,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思考正不断克服“代价论”、“划界论”的偏差,其认识日渐趋于明朗:即从根本上讲,二者的关系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道德建设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市场经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目前我们对市场经济进行的道德导控应既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出发,突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和处理相关的一些问题,把道德导控落实在以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上。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使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空前的裂变。变化之中既有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正效应,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努力弘扬正效应,限制以至消除负效应,是我们进行道德价值观念导向和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导控
近年来,理论界在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二者关系的讨论中不乏真知灼见,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但也有一些观点似是而非,不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譬如,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冰炭难容,认为强调道德建设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一种看法是把经济与道德当做两个互不相干的社会生活领域,否定道德对市场经济的导控作用。前种观点叫做“代价论”,后一种看法叫做“划界论”。这两种观点的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其实质都是把经济与道德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排斥道德对市场经济的导控作用。
首先,我们剖析一下这类观点在理论上的谬误。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实质上是自由经济,它的自由特征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的人格独立性和经营自主性上,市场主体具有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等自由权利。但是市场主体的自由并不是可以任意损害他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无道德规范的放纵,它必然受到商品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为己性与为他性矛盾的左右。市场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利润,达到为己性目的,必须以提供一定的商品或服务来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为前提,惟此才能实现由使用价值到价值、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这既决定了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必须具有为他性的要求,也限制了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自由。然而,由于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主体在为获取最大化利益的驱动下,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商品经济的为己性与为他性割裂开来,强化其为己性,弱化其为他性。在实际市场行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倾向:一切能使市场主体获得最大利益或利润的手段都会被使用,而丝毫不顾及手段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起码的道德要求。而倘若让这些行为发展下去,就会使整个社会陷入尔虞我诈的混乱状态,最终亦将损害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因此,市场显然需要加强国家计划、价格指导,加强诸如反暴利、反假冒伪劣产品等等社会立法工作。但无论是国家宏观调控,还是法制建设,都需要全体公民有明确的善恶观念和强烈的道德意识的有力支撑,都需要发挥道德的社会舆论、精神信念以及教育约束的功能来调节市场经济下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有序而健康的运转。
其次,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看,市场经济与道德导控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早已认识到,道德不是一个远离或外在于经济的概念,经济决策乃至经济管理也决不可能剔除道德等价值因素的影响,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道德行为。有的学者更加明晰地把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表述为“市场经济即是伦理经济”,这是很有见地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在商品经济逐步孕育下诞生、发展,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向“垄断”转化,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道德价值取向,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泛滥、道德沦丧,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严重扭曲。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3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曾不断探索调整道德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早在19世纪初,托克维尔在其《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对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深表忧虑,提出以“合理利己主义”来防止个人主义的泛滥。本世纪上半叶,由于个人主义价值观危害愈发严重,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不得不承认“旧个人主义”已经“过时”和“破产”了,提出用“新个人主义”的概念代替“旧个人主义”。到了本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一批有识之士更从社会未来发展的角度,反思个人主义道德观念的得与失,集中批判个人主义道德观念带来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自我表现主义、虚无主义和无限膨胀的个人私欲给社会造成的困境。这些简要史实,再次表明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表明即使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也在不断进行道德调控的尝试。可见“划界论”者将市场经济主体截然分成“经济人”、“道德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代价论”者说到底并不是不要道德调控,而是要把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伦理支撑点,这显然是一种向后看、片面向外看的观点。所以,“代价论”和“划界论”在理论上容易误导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在社会实践上是有害的。
二、道德导控要把握市场规则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统一性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要求社会的管理者通过对市场主体道德意识、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的调适和导控,协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它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导控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这不仅向我们提出了进行道德导控的客观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进行道德导控的可能性。这里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姓社姓资的属性,但由于它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运行则有不同的特征。这就是说,我们进行道德导控必须从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此,在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道德导控时要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性,依据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或集体,参与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获取单元或团体的利益;作为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整体、长远利益。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尽管在根本上一致,但由于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关系并非绝对统一,因此三者关系的矛盾将会不时发生。我们进行道德导控必须遵循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社会主义原则,慎重地从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统筹兼顾的原则上进行导控,既要防止以“社会群体”为本位,忽视、抹煞个人利益的封建道德价值观念的误导;又要防止以“个体”为本位,漠视社会整体利益的资本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误导。要使全社会明确,只有按照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处理三者关系(三者的和谐统一是集体主义的内涵)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从总体上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道德导控,还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性,依据义利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性冲击了等级、特权、不劳而获、不尊重价值规律的思想,释放了人们的平等竞争、讲效益、求发展的能量,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一改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耻于言利的传统道德观念。但是于此之中也诱发了一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物欲横流的现实行为。尤其严重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到政治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扭曲了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互助互利的人际关系。按照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既要强调义利并重,更要强调见利思义,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支援、救困济危的道德价值观念,把一些人从等价交换的赤裸裸的金钱物质交换关系中解脱出来。这是当前道德导控的一项急迫任务。
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依据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冲击了因循守旧、保守散漫、不思进取的陋习,激发了人们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然而由于社会劳动者的智能、体能和其他因素的差别,又由于我国生产力布局和自然地理条件差异的制约,人们付出同样的劳动量而得到的报酬却相差悬殊。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状况还会在我国较长时期内存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从道德导控的视角上考虑,我们必须依据先富带动其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导控。一方面要防止平均主义道德意识的复归;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效率压倒一切,忽视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依据自强自立与学习借鉴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闭关锁国的经济已不适应世界的开放性格局,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开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已为我国经济的全面振兴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其根本点是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的。我国由于受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萌生的“夜郎自大”观念的影响,又由于受近代“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洋奴思想的侵蚀,因此,每当具体的开放性政策出台,人们不乏有按照一些狭隘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判断、评价的举措,或者盲目排外,或者在国际交往中不顾民族和人格尊严,丧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乃至牺牲民族利益。所以,我们在引导人们进行道德价值选择、评价时,就要依据社会主义自强自立与开放、吸收相统一的原则进行导控,帮助人们既要树立自尊自强的价值观念,又要坚定不耻下问、学习他人他国长处的道德勇气,在正确把握二者关系中进行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导控。
五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依据经济发展与适度消费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驱动下,市场主体经常受到优胜劣汰的压力,压力变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有了可靠的保证。人们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既依赖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又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再度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适度消费二者的关系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我们既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过积累过大、不注意适时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影响人们创业积极性的弊端,又有一个时期以来不顾经济发展的现状、盲目提倡高消费的倾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讲求奢侈虚华、挥霍浪费的享乐主义的风气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危害匪浅。一般说,奢侈之风是任何社会形态国家的管理者都反对的,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处在发展之中又相对贫穷的国度呢?因此,依据经济发展与消费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道德导控,引导人们树立挥霍浪费可耻、艰苦创业适度消费光荣的道德观念,抵制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具有现实意义。
三、道德导控要突出弘扬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
1.任何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不例外。人类伦理史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力图构建反映本阶级利益的道德理论、道德意识、行为规范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坐标。且不说封建社会是如此,拿资本主义社会来看,它号称“自由”世界,价值观念也的确是多样的,但它的指导思想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一元的。表面上西方国家各学派林立,也允许研究、讲授马克思主义,但决不会允许任何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上升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说,道德导控的关键是指导思想。目前我们有些理论工作者热衷于向后看,对我国儒家道德观念不加剔除地津津乐道;有的专注于向外看,沉迷于西方的道德价值观念。如果这是为了汲取借鉴传统和外来的优秀、文明的道德以充实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那也无可非议,如果别有意图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原则问题,道德导控也只有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进行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2.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理直气壮地突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公有制和单一分配制度,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利益格局。利益格局的调整使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取向发生多元化的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当然,毫无疑问,我们在进行道德导控时,必须充分考虑道德整体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分别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道德规范,逐步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但是同样不容置疑的是,多元性也好,层次性也罢,我们必须坚持与公有制主体地位相适应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念。所以如此,说到底还是由我们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的。“主体”外的多元是补充,在我国,只有依附“主体”才有其他成份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只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只有公有制地位得到巩固并发挥它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的多元格局才能兴旺发达。有人认为强调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就会抹煞个人利益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是对集体主义内涵的误解,是对传统道德、乃至计划经济体制下受“群体本位主义”影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的一种简单化反叛。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必要的“个人服从集体”只是“和谐发展”内涵中的一种特殊要求。此外,社会主义的市场法规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就为各类经营者遵纪守法提供了道德上的依据和支持。同时,又由于市场主体中总有先进、中间、落后之分,多元价值中也总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别,因此,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片面强调多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突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导向。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来衡量和要求所有社会成员,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人们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斥之为个人主义,但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导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以此去规范、评价和引导人们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落后向先进的道德价值观迈进。
3.现实舆论、政策导向要充分体现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高度信息化了的当今社会,宣传舆论、新闻媒介对人产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可低估。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营造良好的道德建设氛围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贫穷的劳模”和“富得流油的歌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冲击是沉重的,我们的舆论阵地要旗帜鲜明地表示倡导什么,反对什么,给社会以明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这里是不能搞模糊哲学的。比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的诸如见利思义、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道德风尚,我们要给予大力的颂扬和倡导;要热情讴歌见义勇为、默默奉献以及清正为民、艰苦创业的各类英雄模范人物,让曾一度冷落的了英模人物在社会上“热”起来,把高消费、“大款热”等适度地降下来;要敢于鞭挞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种种行为表现和社会丑恶现象。通过这些正确、科学的舆论导向,使人们比较自觉地用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健康良好的社会舆论中稳步前进。
这里还必须特别强调国家各项政策对人们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大导向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政策的制定、贯彻和执行,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极大。因此政策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当前,发挥政策对人们道德价值取向的导控作用至关重要。比如倘若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走不出低效益或负债经营的低谷,而个体、私营等经济成份持续高速发展,人们就不能不疑虑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我们既要反思、探索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图新之路,又要在政策上多向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又比如不同行业、领域的劳动工资政策、效率与公平政策等等,都对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观念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各项政策符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那么,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便能在多元价值取向中起统摄整合使用,发挥和扩大市场经济的正效应,减少乃至克服负效应。所以制定政策或及时校正政策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是很重要的事情,关系到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导向和调控能否成为可能。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个人主义论文; 集体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