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工作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回顾
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引进国外技术、管理经验及农业资源是有效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技术引进、管理经验及农业资源的获得主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得以实现。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交流工作,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由于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不同,开展合作交流的范围和方式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5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主要同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同亚洲一些国家也有一些合作,合作的方式为互派专家和留学生,相互交流农业技术和交换动植物品种资源。
60至7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农业科技合作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合作方式是向一些亚非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与拉丁美洲国家和澳大利亚有少量的技术交流和资源交换。
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全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农业技术合作按照“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呈现多元化和快速发展势头。1978年签订了中英、中法、中国联邦德国和中国瑞典科技协定,1979年签订了中意和中国丹麦科技合作协定。为适应对外科技交流工作迅速发展的形势,加强国际间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智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在原农林部科教局设立“对外科技交流处”,外事局也相继成立科技合作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合作方式及领域不断拓展。80年代中期,我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学技术合作交流,与其中19个国家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协定。并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磋商小组(简称CGIAR)下属的13 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建立正式合作关系,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到90年代中期,我国与世界上140 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其中2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农业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有的还成立了双边农业联合委员会或农业联合工作组,定期商讨双边交流项目。国际合作交流方式由一般性交流互访、举办技术讲座,逐步发展到外国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宏观发展技术咨询,同国内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及合作开发等方式。合作交流领域涉及到农业、畜牧业、农机、水产、农产品加工利用、饲料工业、生物技术塑料工业等一百多个学科。
二、农业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工作紧密结合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科技攻关和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通过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利用双边、多边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开展了有组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到目前为止, 农业生产和科研部门从30多个国家请进农业专家10000多人次,引进各种技术1000多项, 派出访问学者和留学生5400多人、研修生7000多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主要形式为:专家来华讲学、技术指导、技术引进,派遣访问学者、研修生,专家互访和进行合作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培训班,交换科技资料和动植物资源。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并存的交流与合作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还引进了不少资金和设备,仅科技司组织实施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援助项目有20多个,获得援助经费3000多万美元,引进了大量的设备,对改善研究单位科研手段,加速人才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起到很大作用。
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适用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应用, 增加了单位面积农产品生产的产量
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该技术1979年经日本专家石本正一先生引进。引进后,经我国科技人员消化吸收、示范推广,这项节本增效技术日趋成熟,在我国应用面积迅速扩大,1979年我国开始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面积仅有660亩,1982 年开始全面推广,当年面积达178万亩,以后面积迅速扩大。1983~1996 年十四年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累计达到6.33亿亩。目前,已在全国所有省市、40多种作物上大面积推广。1982~1994年全国推广地膜覆盖栽培累计增产粮食2642万吨,皮棉近210万吨,花生355万吨,糖料655 万吨,蔬菜2090万吨,瓜果4488多万吨,还有大量其他的农产品。农业增值950亿元,为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发展农村经济, 帮助农民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农膜事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塑料大棚、设施园艺、保护地栽培和东北大棚养猪等引进技术的发展。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八十年代初开始,由日本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和原正市先生来华传授的。十几年来,在原正市先生的指导下,经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这项具有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增产的栽培技术已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至江苏、西到天山南北的广大区域里,在早中晚稻、再生稻和麦茬稻上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的效果。 旱育稀植水稻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增产10 %~20%以上,增收50~80元左右。1993年,这项栽培技术在全国已推广到22个省、推广面积达3380万亩,当年增产27.3亿公斤,增收20多亿元。1995年已在全国22个省市推广9000多万亩,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九五”期间将扩大到2.5亿亩, 这项栽培技术已获得广大农民和我国科技专家的认可。
“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技术”是美国奥本大学水产博士史密脱先生经30多年的研究成熟的一项适用技术。该项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管理方便、机动灵活、适于一家一户作业, 效益较高等特点。1992年小面积推广,1993年已发展到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试验推广规模已达7412多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产鱼187.6公斤, 纯收入339.5元,这项技术已显示出广阔的推广前景。
2)引进的部分种子、苗木已直接或间接应用于生产
自1979年以来引进粮、棉、油、蔬菜、水果、 牧草等种子、 苗木10多万份,有些在生产上直接应用,有些作为育种亲本材料。引进的小麦品种在我国直接推广利用的就有80多个,其中推广面积超过千万亩的有6个,引进意大利的小麦品种南大2419,曾推广达7000万亩。 引进的玉米自交系莫17,先后与我国的自交系配制出优良单交种“中单一号”和“丹玉13”,表现高产、抗病、适应性好,推广面积分别在3200万亩和4800万亩。蔬菜、水果、家畜和家禽的引种都开创了生产和科研的新局面。
从亚蔬中心亚洲区域中心引进的绿豆品种一般增长25%~30%,高的达100%,引进品种具有粒大、早熟、结荚集中、易收获、易煮、 无铁豆等优点,是出口创汇的好品种。目前亚蔬绿豆品种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年播种面积400多万亩, 占全国播种面积的40%以上。自1986年起,已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增产绿豆6 亿多公斤,增值12亿多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缩短科技攻关的时间
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大加快了我国一些攻关课题的完成,加速了我国科学研究与世界水平的接轨,对我国科技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许多科研人员在农业科技攻关中注意吸收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有关材料及智力资源,来促进国内研究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利用美国乔治亚大学的谢尔博士来华时提供的遗传材料、遗传鉴别系统和技术,使“八六三”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取得突破,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马铃薯青枯病的胞外蛋白分离突变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与美国蔬菜采后生理专家莫瑞斯先生进行合作研究,找到导致白菜脱邦等耗损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白菜强制通风、不倒菜、省工贮藏新技术, 深受农民和广大市民的欢迎。 1991年北京推广此法贮菜5039万公斤,减少了用工、损耗和城市垃圾,增加了收入。该项技术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云南省农科院从1982年起,与日本热带农业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利用遗传资源培育耐寒、抗病、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研究,先后邀请日本长期和短期专家50多人次,派员10多人次,赴日合作研究,学习日本耐寒性和抗病性鉴别评价方法,利用中日双方共同提供的设备、育种材料,育成具有综合优良性状的粳稻新品种,到1996年底,已审定10个新品种,不仅解决了云南高原稻区和部分省山区的高产稳产问题,而且品质有较大提高。云南省政府把合系品种的推广列为全省粮食增产的重大措施之一。1989~1996年期间,合系品种在云南、四川凉山州、黔西北和湘西等山区,累计推广1160万亩,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稻谷59.8公斤/亩,共增稻谷6.94亿公斤。1997年合系推广面积扩大到360万亩。 该推广项目在1993年被评为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我国北方作物育种项目, 援助项目经费530多万美元,该项目实施期间(1991~1997年),九个项目参加单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蔬菜花卉所、吉林农科院玉米所、山东农科院玉米所、辽宁农科院高粱所、河北农科院谷子所、陕西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西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小作物研究所、山西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通过派出人员出国培训学习国外先进育种技术、聘请有关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收集国内外优良品种资源和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等方式,加速了育出优良品种的速度,共育出杂交种39个,常规品种14个。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项目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和育种开发能力,1996年科技质标司发布了对全国1220个农业科研机构“八五”期间科研开发能力综合评估结果,在100 家获得“八五”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中,参加执行育种项目的科研单位五家榜上有名,其他项目单位总体科研水平较“七五”期间的排名有显著提高。
3.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素质。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技术指导、开展合作交流,派出国留学人员、访问学者,提高了我国科教人员的素质,培养了一批高级科技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系统派出访问学者、出国留学人员5400多人,研修生7000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从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国内新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部分同志还担任了部、省级及院校领导等重要职务。这些同志大部分思想开放、锐意改革,学成回国后对我国科技改革和科研、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在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缩短我国农业与世界的差距上起了重要作用,如在水稻抗虫育种、花培育种、小麦、胡椒遗传育种,家兔、牛胚胎工程技术,单克隆抗体、多肽疫苗,酶等研究方面派出人员,将国外所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国内研究,很快提高了我国的研究水平,一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农科院果树所余旦华在美国研究解决葡萄茎尖培养中的褐化死亡问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第四届国际葡萄育种科学会议评为有成就科学家之一。
福建农学院陈家骅同志在美国从事蚜虫蜂分类研究,鉴定了52个新品种,33个新记录,完成了5篇论文,观察记录了1005种各国标本, 受到美国总统里根的接见。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常信在英国进修期间刻苦钻研,回国后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的实际条件研究的“北京白鸡的育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荣获国家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已被收录到《国际名人词典》、《世界5000名人录》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生防所杨怀文教授1985年赴澳大利亚进修,回国后承担“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中澳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她主持的“芜夜蛾线虫防治小木蠢蛾”的研究,解决了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钻蛀性危害的难题。她将澳大利亚学到的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研究出一套配套技术, 使用简便、 防治效果显著, 该项目1989年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孙慧生同志198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秘鲁进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后在科研上运用在国外所学到的技术攻克国内难关,分别在1986、1987、1988年获得马铃薯抗病育种的国家发明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回国留学生还以多种方式促进了与国外的联系,改变了过去那种长期闭塞的状况,及时掌握了世界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了中国农业科学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中国农业科学院赴美回国的金继运博士被加拿大磷钾肥研究所选为北京办事处主任,其在中国的项目将由香港迁至中国协调。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留美博士王韧最近被英国农业局聘为生防所副所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学术地位。
三、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开展智力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科技合作和人员派出工作。这些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引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取得这些成绩的经验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必须根据国家农业生产发展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成功的经验
1)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必须与国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相结合。 农业科技攻关是解决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有重点将国外的资金、技术及先进设备与国内攻关课题相结合,将会缩短科研周期,加快成果的完成,特别是在我国科研经费相对不足和我国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突出对优先领域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UNDP援助我国北方作物育种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将项目目标与我国科技攻关相结合,在资金、仪器设备、人才培训和派专家来华指导等方面加强对项目单位援助强度,使国内项目参加单位科研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科研综合能力排名与援助前相比有显著提高,并育出一批优良品种和杂交种。
2)在对外科技合作中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高低是由科研设施、科研投入、科技人才素质等因素决定的,但其中科技人才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国与国外科研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派出人员出国培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科研手段以及了解掌握国外的科研动态,更新知识,提高了人才素质,增强科研单位的实力,有效缩短我国与国外科研水平的差距。
3)技术引进必须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是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水平。技术引进后,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组织消化吸收并进一步提高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通过日本友人引进的一项重大革新技术,经过使用和制造技术方面的消化提高,已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地膜覆盖、设施栽培、北方塑料大棚养猪等技术体系。地膜栽培技术已在全国累计推广4.5 亿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引进技术只有与我国传统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由日本专家传到中国的。由于日中专家密切配合,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特别是立枯病防治难关,并把水稻旱育稀植与中国抛秧技术和中国南方的再生稻技术结合起来,最终使这项原来仅在北方寒地运用的增产、省工、省肥、省水技术能跨黄河、过长江,在中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的早、中、晚稻、再生稻、麦茬地也能大显神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5年已在全国22个省市推广9000多万亩,增产40多亿公斤,“九五”期间将扩大到2.5亿亩。
5)引进技术与组织各部门联合攻关相结合。农业技术引进后, 应用的是农业部门,但作为技术载体本身不一定属农业部门管理范围,为尽快消化吸收和创新这项技术,就要求各部门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使引进技术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如农膜覆盖技术,应用这项技术的是农业部门,技术载体是农膜,农膜原料是决定农膜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只有石化部门、轻工部门、农业部门加强横向联合,才能开发出适合生产农膜需要的原料,改进农膜加工工艺,提高覆盖技术,充分发挥这项技术的增产潜力,不污染环境,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协调发展。
6)加强引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作用。 引进技术取得成果后,要加强技术的宣传、培训,积极组织推广,扩大受益面。引进技术成果的的推广,要与国家、地方现行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推广计划相结合,强化推广力度。
2.科技交流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开展合作交流中有些项目重点不突出,请进的专家有一些只是一般性学术交流,随着派出人数的不断增加,派出单位在派出人员上不是根据科研重点和实际需要派遣,而是把出国作为一种福利,轮流派出,导致出国人员素质下降,派出人员出国任务不明确,培训和研究效果不显著,甚至部分人员滞留不归,造成资源浪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手段,有些引进项目重复执行或引进后没有组织好消化、吸收与创新,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也有的项目引进后,因消化吸收资金没有到位,引进的技术、设备不配套,组织管理不力,造成引进后没有发挥作用。还有个别项目,没有认真考虑我国国情,盲目引进造成消费。
四、今后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工作重点和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呈递减趋势。我国农业已无法走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道路,唯一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农产品生产能力,解决我国未来食物的供给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是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今后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将围绕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两大战略,通过双边、多边和民间国际合作交流,重点放在引进智力和重点技术、扩大人才交流范围,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引智成果的消化吸收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智力引进工作围绕我国“九五”计划,有计划有重点开展。在引进工作中加强引智工作管理,广泛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组织援助项目及其他渠道聘请国外科技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来华服务,以引进技术和专家发挥出最大效益为原则,组织申报项目筛选、论证工作,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引进重点领域为:
1)提高我国粮棉油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水、肥、 农药利用率技术。包括引进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和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旱地农业和节水技术,重大病虫害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2)提高菜篮子工程产品、产量和优质技术。 如猪牛羊禽生产等新品种繁育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3 )农业综合发展、持续发展技术;4)农业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 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畜禽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技术,家畜胚胎、基因工程,生物农药及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病、虫、旱、盐作物良种技术。
2.扩大人才交流范围,加强人才培养。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需求,加强对科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重点培养。把培养重点和派出目标放在中青年业务骨干上,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科,解决科技人员断层问题。在选派人员时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充实加强新兴学科和薄弱学科,侧重应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主,兼顾管理学科,把当前需要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管理工作,确保出国人员按期回国服务。
3.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在原有合作渠道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双边、多边和民间合作,同UNDP、FAO、JICA 等国际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援助项目,通过政府间、民间和专家往来等形式积极寻找合作研究项目,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资源来推进我国农业科研发展。
4.加强引智成果的消化吸收。继续大力加强引智成果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强化引智成果的推广力度。一是把引智成果列入我国正在实施的“丰收计划”、“星火计划”和农业技术推广计划,二是把已在生产中证明效益显著的引进技术列入我部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项目中。1996年我部推出的“农业十大推广项目”中,有四项是农业引智成果,如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抛秧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和畜禽快速高效饲养技术(在我国北方寒地推广塑料膜棚饲养技术)。三将引智推广与技术扶贫相结合,在贫困地区组织推广设施园艺技术、无纺布技术、梨和苹果套袋技术和一批引进的优良作物品种、畜禽品种、双低油菜、亚蔬绿豆、优质大麦品种等,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在成果管理方面,支持引智成果推广。农业部新修改的农业科技进步奖评奖条例明确规定,引进消化吸收项目成效显著者可申报农业科技进步奖。
标签:科技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水稻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