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_农民论文

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素质论文,农民论文,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主题,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单单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渗透着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拥有9亿农村人口,农民素质的高低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一)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农民文化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其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程度都比较低下。198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与半文盲占27.87%、小学占37.13%、初中占27.69%、高中占6.96%、大专占0.06%;到2000年上述构成依次为8.09%、32.22%、48.07%、9.31%、0.48%[1]。从学历结构看主要表现为文盲与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大幅度下降,初中文化程度大幅度上升,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表现仍然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的差距就更大。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注:张德元.农村“知识贫困”与教育管理资源配置.http//www.ccrs.org.cn)。

(二)科技素质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农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识以及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较低。受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些新技术,如旱作农业技术,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掌握不了技术要领而难以全面推广,新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化肥施用问题,目前我国每公顷农田化肥用量高达246.4千克,比世界每公顷104.2千克的平均用量高出1.4倍。但由于不少农民没有掌握化肥施用技术,造成化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如此,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匮乏。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一名。2000年我国农科院校在校生总计26.2万,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拥有三名。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在校生数,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为50多人[2]。可以看出我国农业领域成了科技人员的低谷区,这对我国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经营管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封建传统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不懂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差,很难准确把握市场动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缺乏经营观念、科学管理方法、勇于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和敢于竞争与善于竞争的素质[3]。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因为没有接受过有关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所以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四)社会心理素质整体水平偏低

尽管新时期的中国农民已不再是传统的小生产者,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农民仍然难以摆脱小生产者的习惯与心理,只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集体观念,对集体事物和公共事物缺乏热情,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4]。而且我国农民尤其边穷地区农民广泛存在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明显特征。同时,农民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也不高,贫困者因缺乏创业冲动、致富热望、成就感而甘于贫困和碌碌无为的精神贫困现象普遍存在。总而言之,我国农民心理素质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重农轻商、安土轻迁的传统观念;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迷信思想。这些都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通过的《丹波宣言》明确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阻碍了农村科技进步,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转移难度较大,农民收入结构比较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在农业部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员问卷调查368户的抽样证明,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73.9元,高出0.5倍[5]。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与经济收入客观上存在着正比例关系。因此,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了农业人口的控制和转移

1.农业人口控制难度较大。我国虽于70年代末期就已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但是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的生育现在我国广大农村仍有较大影响,控制农村人口的难度一直较大。人口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给有限的耕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难以缓解。2000年我国乡村劳动力为6亿多,而我国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则只需要不到4亿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达2亿多人。80年代,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就地转移方式。但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度迅速提高,其自身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而且农民自身的素质也无法满足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城市下岗职工的不断增多,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

(三)造成农业生态资源破坏

我国农业资源不仅占有量偏低,而且分布不均匀、质量欠佳。由于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农民们常常采取一系列缺乏组织和长期发展规划的不良行为,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再生产”,盲目扩大垦荒,增加复种指数,加大对土地的掠夺,导致农业自然资源超前消耗,使农业生产资源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消耗过大,森林植被锐减,草原草地退化加剧,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导致化肥、农药和能耗激增,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退化,地力衰竭,效应逐年减少[6]。农业投入产出间出现异常“倍比关系”(表1),边际产出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少地区的农民弃农经商、弃农务工,出现大片耕地荒芜和低效率利用现象。这一系列的困境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表1 1965、2000年我国化肥、能耗和谷物产量增长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

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土地生产效率、劳动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以便以最小的资源耗费获取最大的收益来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又由于私想观念比较陈旧、心理素质脆弱,农民不轻易甚至不敢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造成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装备无法推广应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而农业发达国家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不仅如此,我国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也较低,目前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又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八五”期间仅为35%,近几年有所增长,目前达到了43%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以色列高达95%。另外,由于农民对一些现代化设施操作不当,对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的要点、气候适应性把握不准,导致先进技术的应用比不用还糟,进一步挫伤了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总之,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因农民素质偏低而普遍存在“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现象。

(五)导致农业产业化推进缓慢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它大大突破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民的束缚,直接把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农民能否实现增产增收、增收的幅度多大,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和水平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素质普遍低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

1.传统观念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的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农民仍然难以摆脱小生产者的习惯和心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和“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广泛存在。因此农业产业化虽然早已提上日程,但仍有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仍然是自我封闭,进行组织化程度极低的超小规模生产经营。

2.市场意识淡薄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长期受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民市场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不懂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根据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我国农民的营销观念仍然局限于小农经济的“生产什么产品就销售什么产品”的思想桎梏之中,而不是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按照“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的指导思想去组织农业生产。农民的生产行为常常是走在市场需求变动之后。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转产慢,易受洪涝、干旱、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农民又不能很好地预测市场,生产盲目性就很大,常常使得农产品需求反差过大,造成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在这些情况下,农民常常产生困顿和盲从,常常谈市场而色变。因此,农民纵使有了进入市场的愿望,也因没有进入市场的能力,而只能在市场的门外徘徊观望。

3.农民经营管理素质制约着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呼唤着农业经营管理企业化。然而,我国农民因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意识、经营知识和经营本领,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经营管理,致使我国农业仍然在小规模、低层次上运转。因此小而全、求稳怕风险的生产经营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还很严重,这种情况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为此,中央财政必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中,乡镇负担78%,县财政负担9%,省地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从数据可看出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只占了很小份额,因此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且以中央负担为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要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拖欠农村中小学工资和教育经费的问题。另外,还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法制建设。

(二)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农村从业人员则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通过建立乡村教育网络,举办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大辅导站及各类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需因人而异制定教育内容。我国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必须因人而异选择和制定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搞一刀切。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在教育内容上要有所区别,建立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主要包括:(1)普及型。即大众化科普性农民教育。内容包括一些文化知识、农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与法律知识。(2)提高型。主要是对农村优秀中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较高水平专门人才。(3)学历型。主要是通过农村自学考试、电大、函授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各类专门人才的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4)扫盲型。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群体,举办各种类型的扫盲训练班,辅之以各种专门技术、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三)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自1990年开展绿色证书教育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已有1994个县开展了此项工作,覆盖率达70%。实践证明,实施“绿色证书”制度对农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一,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尤其是已取得“绿色证书”的学员,他们起到了示范户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通过他们当样板、作示范,可以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跟着学、照着干,使“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点带面地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从而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积极作用;第二,规范农民从事岗位的技术资格要求,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绿色证书”对学员的要求比较系统,除掌握本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和生产技能外,还对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进行了要求,是对农民素质的总体规范。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继续完善“绿色证书”制度,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振兴农村经济。

(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得农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营自主权,但是也导致了个体经营的独立性和村级组织服务功能的弱化。统分经营体制实际造成的是有分无统的局面,集体对农民活动的指导能力、控制能力很弱。组织化程度的低下,阻碍了我国对农民各种教育措施的实施。尤其是有关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对农民组织化依赖程度较大,但由于其不会给农民带来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所以在许多地区几乎无法开展。一些地区办扫盲班,要求农民参加,而农民则要求只有提供误工补贴才愿参加;更有甚者,宁愿整天打麻将、赌博也不参加识字班。因此,只有通过微观层面上的各种产业组织形式,如“龙头”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宏观层面上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把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才能有利于农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的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  ;  

农民素质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