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表实时表法与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数据的建立及产品成本预算核算的基本方法_产品成本论文

投入产出表实时表法与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数据的建立及产品成本预算核算的基本方法_产品成本论文

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与利润最大和费用最小的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运行机制数据的建立和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的基本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企业内部论文,大和论文,运行机制论文,经营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四十年来,虽然人们已把管理活动看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广泛地运用系统工程这样一门综合性的组织管理技术来解决各个层次的经济管理问题,创造了一些先进的管理形式和方法,但还是适应不了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知道:由于管理粗放、组织松散、以及经营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而导致投入多、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另外,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对产品成本的预算和核算方法过于简单而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性质越来越恶劣,危害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为此,如何用更加全面的、系统的、合理的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已成为人们努力探索的方向。笔者为此作了一些研究,现将初步结果作一简单介绍。为便于叙述,本文以离散型制造业为例,文中提到的运行机制,应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的简称。

一、 建立运行机制数据和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基本方法的思想

1.把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来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

投入产出模型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反应、研究和定量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各领域(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及其与国际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预测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不仅表现在生产每一种产品都要消耗其它产品这样的直接联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一种产品的生产通过被直接消耗的产品所形成的对更多种其它产品的间接消耗方面。它们之间的间接消耗不仅有一次的,二次的,而且还有更多次的。这种盘根错节的技术经济联系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连锁反应。如果一个部门发生了变化,会立即影响到其它许多部门。这种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要从数量上去确定各部门相互联系的数量界限,仅仅靠人们的常识和经验,或者进行一般的数量分析,已经难以办到了。

因此,以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为指导、综合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作为建立运行机制数据和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的基本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

2把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基本思想”的重要方法来实现管理组织系统化

组织是编组各种活动、规定管理结构及人事关系的一种方法(注:李润中:生产管理学,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1972.35—36)。 把投入产出模型作为一个重要的方法来促使管理组织系统化,首先是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注:肖承忠:生产系统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7—8)及其处理逻辑,从上到下、 由粗到细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并根据其模型的理论、基本结构、经济意义,以及管理要求来编组各种活动、规定管理结构及人事关系。其次,把纵向(如战略计划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各层次、以及横向每一层次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数据及其相应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作为工作任务分配给按管理组织系统化而设置的业务管理部门和下属的作业小组。并以此为目标,以所配资源能配合目标的需要为原则,建立管理一切资源的制度,以达到组织的目的来确定每一执行人员的责任并赋于彼等为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权力,使一群具有特殊能力及负不同责任的个人在有系统与配合的情形下共同工作,产生符合理想的商品或服务,使企业达到获得预计利益及致力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显然,在投入产出模型理论的指导下,对各业务管理部门和下属作业小组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就能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结合而协调动作。在使各业务管理部门和下属作业小组都离不开他们之间经济利益的紧密联系而独立运行的同时,又能使他们按照各自的分工,为企业生产经营各种产品而开展自己的工作,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建立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不难看出,管理思想现代化和管理组织系统化,是建立运行机制数据和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的基本方法的思想基础,也是实现管理方法定量化、促使企业形成以效益为中心、利润最大发展和以成本为中心、费用最小约束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运行机制数据的基本途径

建立运行机制的数据,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这里介绍的“基本途径”仅是与实现以效益为中心、利润最大发展和以成本为中心、费用最小约束有关的所需基础数据的基本部分。

1.把MRPⅡ系统的基础数据作为建立运行机制数据的基础

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Ⅱ是指以物料需求计划MRP为核心的闭环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目标,它模拟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由于它改变了计划人员按产品分工负责的、按台套组织生产管理方式的思想观念,重新建立了一种按照零部件来组织生产的管理方式。因此它改善了微观经济体系信息流,为企业建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奠定了基础。从自动化领域的角度来看,MRP Ⅱ系统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对企业、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无法用数字表达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构成、或者借鉴构成MRP Ⅱ系统基础数据的方法:如构成项目主文件,物料清单BOM 和工艺路线等基础数据的方法来建立雷同的基础数据,作为建立运行机制的数据基础,根据投入产出模型与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注:康宁:企业投入产出表实时分析的实现——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5.3.27—29),就可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按照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来建立运行机制的数据,以及为建立相应的企业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的数据系统。

2.用投入产出模型来规划MIS的基本系统CIS和DSS的基础数据

由于MRPⅡ系统的基础数据的复盖面决定了系统的实施范围, 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系统的成败。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CIS 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数据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导致它们与MRPⅡ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极其复杂,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强化CIS和DSS系统的基本功能而进入理想的境界。

我们认为:在实现投入产出模型与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来进行CIS和DS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易于体现建立运行机制数据本身的经济意义。另外,在设计MIS系统时, 由于CIS 和DSS 系统是在MRPⅡ系统的基础数据上,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实现的, 所以它们之间的数据衔接问题就具有关系明确、层次分明、接口简单等优点,故便于设计、开发和实施。若要对系统进行维护、增加或修改某些功能时,我们只要根据共同的基础数据与各基本系统的构成关系顺藤摸瓜,进行有关的工作即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有利于系统投资在系统扩大与发展过程中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也便于对运行机制数据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扩展和完善。

三、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的基本方法

1.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以生产彩色电视机产品的企业为例,来说明当前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其中特别是对财务活动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彩色电视机产品,由于屏幕尺寸和型号的不同,它们在结构、材料、零部件数量、工艺过程、加工工时、成本等方方面面,相互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过程与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本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一一对应的基本关系,要对不同屏幕尺寸和型号的品种与数量、分期、分批、分步地进行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现行的预算与核算方法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在产品品种和规格繁多的小批量生产的企业中,要进行这样的成本预算与核算,就更加困难了。这种情况终因缺乏一个周密的、完整的、能相互制约的产品成本预算计划,故不能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其中特别是为财务活动提供记账的科学依据而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控制,所以必将导致投入多、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甚至成为助长社会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2.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化为“模型世界”中的抽象代表

根据《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注:康宁:企业投入产出表实时分析的实现——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5.3.27—29),对于生产彩色电视机产品的企业来说,它不但可以编制出同一屏幕尺寸、同一型号的产品的投入产出计划表和投入产出统计表,而且还可以分门别类地编制出不同屏幕尺寸、不同型号的产品的投入产出计划表和投入产出统计表。也可按月度或以月度为单位的生产周期,将它们合并成相应的投入产出计划表和投入产出统计表,以满足会计报表和综合分析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如果把这样的投入产出计划表和投入产出统计表作为企业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利用月末时刻的实物型投入产出统计表,来跟踪月初时刻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的执行情况,则毫无疑问,它们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实际上企业一旦作出生产最终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决策以后,由于在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一一对应的定量化管理体系面前,从上到下、方方面面与此有关的工作及其到位情况,都将受到客观公证的监督与评价。

可见,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的这种灵活性、实时性和任意性是它的最大优点,也是与现行用事后的统计资料来编制报告期投入产出表,以及利用数学公式:X=(I-A)[-1]Y来编制计划期投入产出表的根本区别。因此,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化为“模型世界”中的抽象代表,把企业的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方法模型化,对于进行MIS 系统的设计,建立运行机制数据,及其相应的企业制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月度生产周期内,各生产部门往往会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不同型号的彩色电视机产品。在根据某月度生产周期的最终产品品种和数量等统计数据来编制实物型投入产出统计表时,虽然相应最终产品品种和数量在各生产部门的中间产品的实物量是已知的,但有时已存在着对装配件、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及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各生产部门共同消耗了多少数量的燃料、动力和辅助材料等外购产品的归集和分配。在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的基础上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计划表时,需要按照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将事先归集好的有关待摊费用分配到不同型号的产品上去,以及将分配到不同型号产品上的待摊费用再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相应型号的产品上去。同样,在实物型投入产出统计表的基础上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统计表时,显然与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计划表的基本方法相雷同,但除了有关待摊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外,还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因此,对于共同消耗和共同费用的分摊,其分配方法是否科学、公证而令人满意,将直接影响到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质量。我们认为:当一个生产部门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对于共同消耗的燃料、动力和辅助材料等有较大的差别、但又难以统计与测定或统计核算不能提供分品种的各种消耗定额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进行测算(注:李克俭等:工业统计学,电子工业出版社,1984.434—437、463—464), 求出每种产品对每项物质的直接消耗系数,以进行分摊。同时,以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各生产部门所需的燃料、动力和辅助材料等外购产品的金额,以及各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等费用为矩阵,求出该矩阵的特征值,以作为对共同费用进行分摊的权重系数,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配方法。

四、利润最大和费用最小的实现

要使获得等量使用价值而付出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最少,或在等量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条件下,获得的使用价值最多,这是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共同要求。为此,根据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以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为指导, 综合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就能得以较好的实现。

1.实现利润最大和费用最小的前提条件

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发展和费用最小约束,其前提条件是多方面的,但就基础工作而言,最主要的还是数据。例如:企业投入生产的产品,或在生产过程中对已投入生产的产品又有新的改进时,能提供相应的产品结构与工艺路线,以及在加工与装配过程中能提供相应的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等最基本的基础数据。它们是形成单位最终产品实物形态的基本要素,是派生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所需基本数据的基本信息,也是构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基础数据的组成部分。

这样只要最终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一旦确定以后,从投料开始到退出生产周期止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无论是前者对前序下达的生产计划,其产出作为后序的输入,以推动后序的生产;还是后者由后序的生产需要向前序提出要求,以确定前序什么时候生产什么,我们都能根据单位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关系和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水平,及时、准确地获得该种产品在各生产部门投入物的实物量与产出物的实物量。它们是构成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内部流量矩阵,反映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生产技术经济联系所需的基本数据。

2.把生产要素的投入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以内

控制生产要素的投入。它是根据前述最终产品列向量和相应的内部流量矩阵表的基本数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综合平衡模型的分配方程组,首先计算出各生产部门的总产出。同时,利用产品结构与工艺路线的关系,以及工艺路线与投入产出模型的关系,通过物料清单BOM 就能得到各生产部门所需的装配件、零部件和原材料。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各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数量的燃料、动力和辅助材料等外购产品,也可通过基础工程数据库系统中相应的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有关基础数据计算出来。它们是构成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外购产品流量矩阵,反映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所需的基本数据。这样对于不同方案的最终产品品种和数量,都可以得到一张相应的、和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从而实现了对于不同方案的最终产品品种和数量,我们都能在计划期编表时刻,根据相应的基本要素通过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把各生产部门所需的装配件、零部件和原材料,以及在加工和装配的过程中各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数量的燃料、动力和辅助材料等外购产品,控制在理想的境界,或者最低限度的范围以内。

显然,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中的基本数据,反应了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一一对应的基本关系。

3.把初始费用的投入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以内

控制初始费用的投入。由于在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计划表时,首先是根据相应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计算出第一象限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然后把第三象限中的外购产品流量矩阵表的实物量转换成价值量。在转换过程中由于与库存的管理方法(例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有关,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库存管理方法,我们都能通过计划期编表时各种物料现有的单价,把外购产品流量矩阵表的各种实物量的金额计算出来。由于计划期内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行向量,劳动报酬费用矩阵表,以及其它待摊费用的计划金额是已知的,因此可以计算出各生产部门初始费用的投入,它们是将形成最终产品的实物形态转换成相应价值形态的基本费用。然后根据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利用直接消耗系数或完全消耗系数进行平行结转(注:陈锡康,李秉全:投入产出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229— 240),可以算出各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根据各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和该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数量,以及横行与纵列的平衡关系(注:李克俭等:工业统计学,电子工业出版社,1984.434—437、463—464), 可以把内部流量矩阵表的实物量转换成价值量。根据各生产部门中间产品的价值量和相应初始费用的投入,即可计算出各生产部门的总投入。根据各生产部门中间产品的价值量和相应最终产品的价值量,即可计算出各生产部门的总产出。这就是与相应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相对应的一张价值型投入产出计划表。可见,对于不同方案的最终产品品种和数量,都可以得到一张相应的,和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计划表。由于价值型投入产出计划表中的内部流量矩阵、总投入等数据,是在相应实物型投入产出计划表的基础上,根据各生产部门初始费用的投入,通过平行结转等方法计算出来的,因此对于不同方案的最终产品品种和数量,只要在计划期编表时刻,把各生产部门初始费用的投入控制在理想的境界或者最低限度的范围以内,实际上就控制住了各生产部门所需费用的总投入。

显然,价值型投入产出计划表中基本数据,无论是初始费用的投入随着产品的辗转加工在产品内的转移和累加,还是初始费用的投入和盈利额随着产品的辗转加工在产品内的转移和累加,其产品成本和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样反应了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一一对应的基本关系。

4.利润最大发展和费用最小约束的实现

我们知道:在用最优规划技术去处理问题时,由于最优规划技术建模所需数据量并不亚于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所需数据量,而在常规目标中对于“利润最大”或“费用最小”等问题的求解,往往是将最优规划技术作为子模型与经济计量模型,或者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而进行计算的。而投入产出模型与其它方法相比较,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提供三种类型的工具,即:核算框架、预测(计划)方法和政策分析的手段(注:凯伦.R.普兰斯基:美国多地区投入产出核算及模型技术,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103—104.)。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的特点,把它作为企业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有关的经济分析。特别是用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来编制投入产出计划表,能实现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实时分析。这种“实时”对于计划期编表时刻来说,它既是该时刻的投入产出计划表,也是该时刻的投入产出统计表。所以把它作为产品成本预算计划,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投入产出模型主要解决部门间的平衡与协调发展,是企业取得最好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由于这种具有“合二为一”特点的投入产出表在计划期编表时刻,一方面把各生产部门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初始费用的投入控制在理想的境界或者最低范围以内,另一方面又能使各生产部门间处于平衡与协调发展,这就为企业创造了取得最好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只有在此基础上,将投入产出模型与最优规划技术相结合(注:陈锡康: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基础,科学出版社,1989.223—224)来编制最优(产品成本预算)计划,才能在相应的计划期更好地为企业确定利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如上所述,建立有关基础数据、归集有关待摊费用,以及提供必要的库存、设备及人事管理等信息,就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现有的资源来编制最优(产品成本预算)计划,从而实现了运行机制数据的建立和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的基本方法,能随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内部资源的变化而变化。在计划期编表时刻,由于有了这样客观的、和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最优(产品成本预算)计划,所以在解决以成本为中心、费用最小约束的同时,实现了以效益为中心、利润最大发展。

5.用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个经济系统(企业或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是指数化了的产出与其投入要素之比,反映了除投入要素增长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由于TFP 又是一个转换系数,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影响投入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因此,这对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的今天,把TFP 作为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和改善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时意义。

生产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对一般企业而言,投入要素可概括为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在计算TFP指数时, 必须对三个单项要素进行加权求和,其权值分别是劳动对象费用、劳动资料费用和劳动力费用在总费用中所占的比重。如果借助两个不同时段(例如月度或以月度为单位的生产周期)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就能极为方便地将本企业观测期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以及TFP 指数归算到以基期的数据为基准的数值,进行纵向比较以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性。再与规模大体相当的一个或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以及TFP指数的横向比较,就可总结经验, 找出差距,明确改善管理、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向。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或者鞭策企业,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系统评价

由于《企业投入产出表实时分析的实现》既是建立运行机制数据和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也是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的核心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虽然它们还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也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生产系统作为系统进行观察时,是输入经过转换机构变为输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物质在企业各个场所流动而形成物质流,而与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信息流。这两种流相辅相成,每一方都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我们认为:这种客观的“存在”是建立生产领域运行机制数据、进行产品成本预算与核算,以及相应企业制度的科学依据。

2.在企业,以有关模型为支撑,通过对形成单位最终产品的基本要素,以及相应最终产品的基本费用的简单管理,就可促使企业管理现代化。在把各生产部门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费用的总投入控制在理想的境界或者最低限度的范围以内的基础上,将最优(产品成本预算)计划既作为运行机制的目标,又作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运行机制的手段,则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于时时、事事、处处都能体现生产过程中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一一对应的基本关系,那么在这样的运行机制数据面前,各种隐患是很难有藏身之处的。这是促使企业实现以效益为中心、利润最大发展和以成本为中心、费用最小约束的重要方法。

3.根据生产过程中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一一对应的基本关系,以及企业投入产出模型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如果在指导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别的运行机制数据及其相应企业制度的同时,就充分考虑到企业与地区、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并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技术经济联系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编码,则某一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如一月或一年)内,向社会提供的、或社会向该地区提供的,以及还在途中(已发或应收)的各种物质的数量和金额(包含运费在内),就象邮政通信根据寄出和接收两个地区的邮政编码数据,要知道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发往各地的、或收到从各地寄来的、以及还在途中(已发或应收)的各种信件的数量和邮费一样,看起来极其错综复杂,但实际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用计算机并不难统计。如果以此为依据,作为建立流通领域运行机制数据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则必将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4.从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需要出发,如果有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目标,各地把好物质进、出两大关,并建立与投入产出模型相适应的基本帐户,时时、事事、处处都能体现流通领域物质流与信息流之间一一对应的基本关系而提供完整可靠的数据,其结果必将更加有利于地区、国家随时了解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为编制地区级、国家级投入产出表创造条件,那么有关地区、国家形成以效益为中心、利润最大发展和以成本为中心、费用最小约束的问题,也能得到满意的解决。

5.在符合“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在进行注册时就象注明企业名称、商标、产品、资金、以及经营范围等要求一样,把一些最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帮助、或者督促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达到最低限度以上的水平,则必将有利于推动企业、地区、国家、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投入产出表实时表法与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数据的建立及产品成本预算核算的基本方法_产品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