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私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对策论文,企业融资论文,私营论文,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和国有资本可以相对控股以来,大力推进私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热点之一。然而,要进一步推动私营企业参与国有资产重组,首先必须解决好私营企业自身发展中的输血问题。尽管私营企业融资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融资困难仍然是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私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1.融资结构变化造成的融资困境。

我国私营经济在成长的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在企业规模结构上以中小型为主,企业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流量不大,这一阶段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业主自有资金或企业的留存利润。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1993年和1995年的调查资料,私营企业在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三个方面的资金需求中,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利润积累(见表1)。1999年,世界银行专管民营事务的分支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在中国北京、成都、温州等地开展了一项有关中国600多家私营企业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中国私营企业的融资严重依赖内源性融资渠道,自我融资是中国私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见表2)。

表1 被调查私营企业资金来源分布(%)

银行信用社贷款 民间借贷 企业自身积累 亲友借款 其他

资金来源

1993199519931995199319951993199519931995

年调查 年调查 年调查 年调查 年调查 年调查 年调查 年调查 年调查 年调查

基本建设

18.215.6 7.85.6 55.971.114.87.3 1.4 0.4

固定资产投资

16.4 9.8 8.63.7 66.680.715.95.6 1.3 0.3

流动资金

38.531.718.68.2 68.349.024.2

10.5 2.1 0.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4年、1996年版中公布的调查资料整理。

表2 自我融资是中国私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被调查企业的份额,单位:%)

融资方式经营年限自我融资银行贷款 非金融机构 其他渠道

短于3年

92.42.72.22.7

3-5年 92.13.50.04.4

6-10年89.06.31.53.2

长于10年 83.15.79.91.3

总计 90.54.02.62.9

资料来源:Neil Gregory,Stoyan Tenev,and Dileep M.Wagle,2000,China's Emerging Private Enterprises:Prospects for the New Century,Washington:International Finace Corporation.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内源性融资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只依靠业主自有资金或留存利润的融资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需要。这一时期,私营企业融资结构发生了变化,外部融资成为私营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然而,我国私营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并不通畅,私营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较困难。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调查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只有29%的被调查企业能从银行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根据国家统计局金融统计数字,从1992年到1998年,金融机构与国家银行对个体私营企业提供的贷款额占同期各类贷款总额的平均份额,分别仅为0.280%和0.145%。(注:“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编:《制度的障碍与供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54页。)1994年1月6日,黑龙江私营企业家张宏伟的“东方集团”(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中国资本市场上首次有了私营企业的形象。但由于证券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之间的特殊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一直是国有企业的天下,私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一直很不畅通。

在外部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一些私营企业为了解决资金上的燃眉之急,不得不通过黑市融资。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2434家私营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近4%私营企业的流动资金部分来自高利贷,其中有近1%企业流动资金中25%以上是靠高利贷筹措的(见表3)。高利贷利息正常为年息18-25%,从而大大增加了私营企业的资金成本。

表3 流动资金部分来自高利贷的企业数量构成(%)

企业注册类型 高利贷占高利贷占高利贷占

25%及以上5%-25% 5%以下

私营独资企业0.741.48

1.48

私营合伙企业1.041.040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1.161.91

1.16

私营股份有限公司0.552.49

0.55

港澳台资企业0

0.60.3

其他私有控股企业1.741.74

0

全部企业0.9 1.73

0.8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3年10月企业调查队专题调查资料。

2.体制性障碍造成的融资困境。

私营企业因体制性障碍而面临的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特殊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造成了私营企业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很难得到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非国有经济的成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主变成了不同经济成分混合的所有制结沟。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的主导经济。各级政府把国有企业脱贫解困作为事关大局稳定的政治任务,而把国有企业脱困的希望又寄托在争取企业上市方面。在这样一种体制关系中,各级政府争相把十分稀缺的上市资源“额度”给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显然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通资金。目前,在我国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中,私营企业所占份额不足3%。

第二,私营金融部门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国有金融体系与国有企业发展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在国家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必须在制度上确立和维护一个由国有金融部门垄断的或者集权的金融体制,限制非国有金融部门发展,限制非国有经济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等等,从而保证从不断增长的居民储蓄中获得大量的“准财政收入”流入国有金融体系,来补贴或支持国有企业,以维持国有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因此,在政府融资管制下,非国有金融机构的成长环境比较艰难,它们的规模仍然较小,所能支配的金融资源也十分有限,因而对私营经济成长的金融支持也非常有限。以民生银行为例,民生银行成立以后,有60%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了中小企业。但是,截止到2000年6月,民生银行各项存款和贷款的规模分别只有397.6亿元和243.6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存款和贷款规模的比重仅为0.33%和0.26%。即便把民生银行与城市信用社一并考虑,两者相加的存款和贷款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存款和贷款规模的比重也不过是6.2%和5.7%。(注:陈林、袁孝伦:《私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及对策》,《上海改革》,2002年第3期。)

第三,意识形态或思想认识上遗留的对私营经济的“身份歧视”造成私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在意识形态与思想认识上对“私”的长期恐惧和歧视,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摒弃,使得私营企业在贷款方面和直接融资方面遭受了许多不平等待遇。比如,有的银行信贷员认为国有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贷款放错了是方法问题,而私营企业姓“私”,贷款放错了是立场问题,同样一笔贷款失误发生在国有企业和发生在私营企业往往会招致不同的责任后果。

3.私营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首先,企业规模偏小是制约私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企业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很小,其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既没有抵押能力,又没有信贷记录,资金供给者无法正确判断其投资的收益率,不敢放贷或投资。当企业规模扩大后,由于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完赖的信贷记录和充足的抵押资本,企业从外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比较容易。但是,我国私营经济在企业规模结构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融资能力较低,难以与银行或其他外部投资者发生融资关系。(注:当然,部分私营企业主利用特殊的政府行政关系和私人社会关系从国有银行得到资金。据有关单位调查显示,如果私营企业主的亲戚是城镇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干部,或农村乡镇村干部,这些私营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贷款数量也较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私营企业因“身份”原因而贷款难的问题,已经加速转化为因其规模偏小而贷款难的问题。

其次,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的惜贷行为。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隐蔽性特征,许多私营企业通过“戴帽”发展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结果使银行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面目。更主要的是,我国许多私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治理随机性大、透明度不高。为了少纳税,不少私营企业也倾向于隐瞒财务报表。(注:私营企业隐瞒利润还有别的原因,如高赢利往往导致政府的各种额外费用,或各种赞助要求。各种访问、参见、学习,也经常扰乱企业的正常工作,增加了其经济负担。)金融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使银行无法了解私营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更难摸清其经营风险和收益状况,从而对私营企业的放贷特别谨慎。比如,不少私营企业没有自然人与法人的严格法律界限,有的法人代表处置企业财产就像处置自己的财产一样随意。私营企业在治理机制上的亲情化和财务制度的随意性,使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证,从而限制了其社会化的融资来源。

最后,自身信用状况不佳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使私营企业融资出现困境。要降低贷款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但是,在这方面私营企业自身存在许多问题:自身信用状况不佳,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许多私营企业自有资产少,缺乏办理贷款所需要的抵押物资保证,或抵押物难以变现。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0年的调查资料(见表4),65.5%的企业没有要求评定自己的信用等级,而在评定的等级中,被评为AAA等级的企业仅占被调查企业比例的5.5%,被评为AA和A等级的企业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比例的7.5%和6.9%。在是否需要评定信用等级的问题上,认为需要评定信用等级,树立企业形象的占40.7%,16.4%的企业认为不需要这么做,31.8%的企业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在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良莠不齐,商业期诈、坑蒙拐骗,违约等行为常用发生,歇业倒闭的频率也较快,这些都使得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增大,银行自然轻易不愿意放贷给私营企业。

表4 被调查私营企业评定的信用等级

信用等级

AAA

AA

 A

BBB

BB

 B

 C

占被调查企业比例(%)

5.5

7.5

6.9

0.1

0.1

0.6

0.2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年版,第358页。

抵押和担保是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私营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抵押能力,有些私营企业在特殊的成长背景下,土地、厂房、设备等的产权不全,即使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也因为产权残缺而很难抵押,获得自己所需的贷款。同时,我国的整个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较少,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需要。

二、对私营企业金融支持的主要对策

解决私营企业的融资困境,需要从外部金融体制和私营企业自身来解决问题。

1.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私营银行等金融机构。

首先,要打破国有金融机构垄断信贷市场和国有企业垄断资本市场的局面,积极发展与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特别是私营银行等金融机构。

非国有金融机构具有产权相对明晰、委托代理层次少、与私营经济的地域联系密切等特点,具有国有商业银行所不能替代的优势,适合私营企业的融资要求。更重要的是,非国有金融机构不太容易受到政府行政因素的干扰,其经营服从于利润导向,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一视同仁地对待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我国已经加入WTO,金融领域将逐步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当局更应该允许和鼓励发展私营金融机构,并敞开大门允许国内的私营金融机构进入各种金融领域,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为私营金融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具备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放宽上市条件或开展收购兼并业务,增强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在推动非国有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组建私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区域性、地方性的中小型私营金融机构,把提高现有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与新建私营金融机构结合起来。因为区域性地方中小型私营金融机构能较充分地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容易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交易成本提高的障碍。从成本角度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大于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因此,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要与国有专业银行区别开,充分发挥其组织成本低、经营决策灵活的优势,明确把私营企业作为它的业务主体。

其次,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突破传统所有制观念的束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机构要根据“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平等对待各种经济主体,不能对任何一种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持歧视性政策。因此,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私营经济的正确认识,改变其不愿支持、不敢支持的态度,切实做到多支持、少责难,多服务、少设障,多引导、少干涉。在信贷过程中应坚持“唯效益论”,而非“唯成分论”,充分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在贷款审批、办理手续以及贷款延期等方面要消除对私营经济的一些歧视性做法,拓展私营企业间接融资空间。

最后,在直接融资渠道上,要进一步放松管制,赋予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平等市场主体资格进入深沪股市融资。政府应对私营企业上市彻底排除歧视性政策,并鼓励和规范私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方式借国有企业的“壳”间接上市。另外,除了主板市场外,要尽快建立和开放二板市场、场外市场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私营企业对直接融资的需求。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私营经济的企业规模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也是私营企业的发展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关键是要在现有金融体系中建立和完善一套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其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是世界各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保险机构,在促进和发展中小企业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我国各地也纷纷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刚开始建立,业务管理和经营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比如,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担保决策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如果对担保行为没有有效的监督运作机制,担保本身就孕育了新的风险。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在不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对担保基金的管理、监督,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市场化、规范化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地方财政拨款、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出资以及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尤其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使担保基金达到一定的规模,从而能更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不断提高私营企业规模,走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如果国有银行或非国有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的贷款没有任何歧视性政策,国家完全放松了对私营经济的金融管制,那么制约私营企业外源融资的原因,不再是产权制度的因素,而是企业自身的因素。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在企业规模结构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的信贷记录、资产规模方面往往难以满足银行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的要求。如果私营企业的规模扩大了,有了足够的信贷记录或资产抵押能力,私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还不规范,管理的家族化色彩比较重,经营决策比较随意。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私营企业没有建立透明、真实的财务制度。这些因素使私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自然增加了融资的难度。解决信息不对称,最根本的是要使私营企业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使私营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促进个人资本的社会化、公众化,减少企业经营行为的随意性,增强私营企业作为企业法人的责任感和行为规范化,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财务制度。

标签:;  ;  ;  ;  ;  ;  ;  ;  ;  ;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