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集团:一个可选的公式_比较优势论文

“天然的”经济集团:一个可供选择的公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供选择论文,公式论文,集团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Ⅰ.引言

伴随着欧洲统一大市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到来,人们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日益热中。当人们正在判定三极模式的可能性时,亚洲太平洋地区对于形成一个囊括所有国家的自由贸易区(FTA)却反映冷淡。而结成小的集团,象东南国家联盟(ASEAN)或东南亚国家联盟同新兴工业化经济国家,则很有可能形成自由贸易区。与之相近似,拉丁美洲与非洲可能各包括几个小的经济集团。根据瓦伊纳—米德传统理论,一种优惠贸易安排的福利效果是用静态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二分法来评价的。在大的区域集团化情形下,如欧洲共同体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其关注的重点是研究其对全球福利的影响;而对于小型集团化的情况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则集中研究其对这一体化区域本身的影响,其对世界福利影响可忽略不计。

由于测算贸易创造与转移,尤其是事先测算,是一项艰苦的过程。因此经济学家们发展了通用的经济标准,以评估一个区域集团会不会产生净贸易创造。例如:一个集团其所包括的经济区域越大,而且在一体化之前,区域内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份额越大,则最可能产生贸易创造——最极端情况为成立一个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在内的自由贸易区。相似的条件涉及形成区域集团前后各成员国的成本——价格结构和关税水平及结构。部分由于这种方法的简便性,用一体化之前集团的贸易总额中域内贸易的份额来衡量,成为一种根据实际经验使用最广的方法。

根据克鲁曼理论,具有大份额的集团内部贸易可被冠以“天然的”自由贸易区,但却没有理论说明如何决定多大才算是“大份额”。人们通常所用标准最小是50%。然而,尽管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的三个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集团内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但它有时仍被称作“天然的”集团。杰弗里·弗兰克尔应用相同方法,但通过调整区域内贸易增长以及应用并估算一个重力模型,使此种分析更为深入一步。

Ⅱ.一项可供选择的公式

克鲁格曼、弗兰克尔以及其它经济学家所具有的共性是依靠贸易量或贸易值的某种修正的测算。的确,考查域内贸易占集团贸易总额的比重已成为评价区域集团的通用方法。但是,假设某个自由贸易区符合50%域内贸易的标准,但对由于建立此自由贸易区而对其作50%贸易的扭曲程度仍不能测得。相反地,假设东南亚国家联盟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组成联盟,其域内贸易量只占其贸易总额的25%,远远不符合50%的标准,然而一体化后对其余四分之三的贸易量扭曲程度是很小的。事情会否是这样,扭曲程度是最小的并不补偿比重50%的不足?现在所需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测算方法以评价由于区域一体化所引起的扭曲程度。此方法并非注重测算贸易量或贸易额,而是重点研究贸易的格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方案发展了一种评估方法,即可以评估一国在加入某一既定贸易集团后,依据比较优势该国工业排序的保持程度以及由于参加了贸易集团而使这种排序的扭曲程度。它可测算这个国家向全世界出口的产品组合,与其向它考虑加入的贸易集团出口的产品组合的相符程度。为完成此测算,我们应用比较优势的一个代表人,(称之为显露的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用四位数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给一国600个行业相对于全世界贸易进行排序。然后,我们结合此国将成为其中一员的区域集团重新计算一国的RCA,并重新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RCA。最后,根据两组排列好的商品表可以得出一系列的相关系数,此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一国或国家集团。我们常用此方法来评估东亚国家一体化的扭曲效应。这对东亚各国来说,以此方法作出解释如下。

RCA——比较利益的代表人在缺少各别行业综合性的成本——价格数据集时,我们应用RCA指数分析一国的竞争结构。此项指数假设各行业出口表现排列顺序代表了其国家的比较优势。RCA可以定义为:商品i在j国总出口中所占份额相当于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

RCA=(Xij/xj)/(xiw/xw)其中:Xij=j国中商品i的出口Xj=j国出口总额

xiw=商品i的世界出口总额Xw=世界出口总额

用此式计算了四个东盟国家,三个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及日本每一国或地区的按四位数SITC分类的(600多种行业)RCA值。RCA等于1,意味着:i商品在一国出口总额中的份额等于i商品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份额。若RCA大于1,表示i商品在j国出口中的重要性大于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这就意味着此国在此商品上有着比较优势。如所得比率小于1,则说明该国在此商品上缺少比较优势。既定商品所得指数越高,其应用比较优势排序的商品中级别就越高。这样600种SITC行业就用它们的RCA从高到低排序了。

然而,RCA指数是可以被形形色色的贸易政策(如出口补贴)所扭曲,但这些在发展中的亚洲国家是不重要的。我们还计算了该指数的动态变异,除非政策在时间推移中改变,否则可以不考虑。在那种情况下,上式四个数量中每一个在两个时期间,象在1981-1990期间都是变化的。在此变异下,在同一时期如果一国商品i在本国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增长速度快于此商品在全球贸易额的份额中的增长速度,那么就说此国商品i具有比较优势。所有分析是用静态与动态指数两者结合展开。但因为结果非常相近,此处只对静态的结果进行讨论并报道之。另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是600种四位数商品分类不可能精确到足以捕捉不同商品的所有贸易量。一个更为详细的商品细分对研究来说是有用的,但这个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远不如对发达国家重要。

区域集团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某国所要加入的贸易集团(而不是整个世界)来计算每一国的RCA,就东亚的情况说,我们考虑了两个可供选择的集团:

集团1:四个东盟国家和三个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

集团2:四个东盟国家,亚洲NIES和日本

每一国家对两个可供选择的集团的RCA都进行了计算,并对600种行业像前面一样排序。

作为最后一步,我们对每一国计算了一方面相对于整个世界的RCA排序,与另一方面根据上面界定的集团1,2相对于每一集团的RCA排序间的每一国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此系数是非参数的估算,显示两个数列的排序是如何相互相关的。此估计值从-1到+1:完全的排序被应用其绝对值;而完全没有相互相关则为零。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高的排序相关意味着:如果一国是包括在象集团1或集团2那样的自由贸易区内的话,此国各行业的比较优势(相对于世界整体来说)的排序将大体地保持。一个低的系数将意味着此国各行业的排序将由于区域一体化而被扭曲。这些相关系数也可以用动态概念来算出,但结果与这些RCA是很接近的,因此此处不做阐述。

如在“区域内贸易的份额”的情况下那样,没有理论的引导来决定一个系数多大才能称之为“大”。但是如果人们在传统方法下遵循经验法则,关键的值将落在0.5左右。

Ⅲ.东亚国家的结果

表Ⅰ显示了东亚各国及两个国家集团(ASEAN-4、NIES-4)的贸易流向。根据传统的区域内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标准,无论是由ASEAN和Asian NIES组成的集团(集团1),还是包括日本的(集团2)更为广大的集团,都是经济上没有效率的。在以上两种情形下,一体化前区域内贸易份额大约分别为22%的32%。(如表Ⅰ)

表Ⅱ代表本文所发展的可供选择方法的结果,也是对一体化前的时期作出的。第一栏表示整个世界和较窄地定义的FTA(集团1)之间的斯皮尔曼系数。我们对制造业和对所有商品作了分开的计算。各国间年份略有差异取决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但对每一国,我们应用相同年份分别计算了其对世界以及对集团1的商品排序。除了新加坡外,所有国家的系数都超过0.5,且大多数在0.7以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具有最高值。第二栏代表一是根据世界总体的产品排序,和另一是根据ASEAN,NIES及日本(集团2)组成的区域集团的产品的排序两者间等级相关系数。这个系数等于第二栏中的关系数。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有三个国家超过0.9,没有一个ASEAN成员国低于0.7。新加坡的系数在集团2中比在集团1中提高了许多。日本的系数也很高。然而本文未作阐述,对1981年我们也计算过同样的等级相关系数。对东盟国家来说,近年来其系数有了一定提高,但在香港、新加坡却有所下降。以上所有估算都是显著的在概率的1%水平。(t检验)

一个“天然的”自由贸易区(FTA)可以定义为:所有成员国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都很高的集团。由上结果可以得出,即使一个较窄地定义的FTA(如集团1)从经济角度讲也是有效率的,一体化后对其每一个成员国用比较优势对各个行业排序,只产生很小的扭曲。的确,如台湾被列入两个集团的话,所列的估值将更高。台湾当然属于这里所说的两个集团中的任何一个,但由于其不是联合国数据集的成员,所以未包括在内。当然,包括日本和发展中东亚的集团2,从经济角度讲更加有效率。这些结果与由传统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不相同的。

表Ⅰ 1990度出口流向表(占总出口百分比)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统计年鉴1991》;台湾财政部、统计局《进了出口统计月报;台湾地区》No.257(1991.1月)

表Ⅱ 日本、ASEAN、NIES的(a)相当于世界总体及相对于不同亚洲集团的1988,1989,1990的RCAS和(b)对于世界总体的1981年及最近年份的RCAS间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集团1 集团2世界1981

所有商品(世界1990) -0.790.89

SITC5-8(世界1990) -0.680.85

东盟

所有商品(世界1988)0.71

0.870.70

SITC5-8(世界1988)0.72

0.860.65

印度尼西亚

所有商品(世界1989)0.81

0.900.51

SITC5-8(世界1989) 0.85

0.920.45

所有商品(世界1990)0.77

0.890.66

SITC5-8(世界1990) 0.77

0.900.63

所有商品(世界1988)0.82

0.920.71

SITC5-8(世界1988) 0.81

0.910.67

所有商品(世界1990)0.61

0.760.61

SITC5-8(世界1990) 0.57

0.680.53

所有商品(世界1990)0.72

0.810.77

SITC5-8(世界1990) 0.76

0.840.80

所有商品(世界1989)0.44

0.770.65

SITC5-8(世界1989) 0.44

0.700.57

Ⅳ.东亚经济竞争结构的变化

东亚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发展最快的地区。在其增长与工业化过程中,在这些国家走向生产越来越精密产品的同时,其竞争的结构也发生着变化。这些发展可以用时间推移中的RCAS行业排序发生的改变来验证。虽然详细的排序(如每一国每一年的前20或30个行业排序)在这里没有列出,表Ⅱ中的第三栏提供了一国变化程度的总括统计。栏内表示了1981年与可获得数据的近年年份(1988,1989,1990)数据年份依据国家而定)相对于整个世界的RCA排序相关系数。此系数越低,所发出的结构变化越大。其中日本变化最小,所有商品及制造业产品的各自相关系数为0.89、0.85,这与期望是一致的,因为日本在1981年已经完全发达了。变化最大的为印度尼西亚,依次为韩国、新加坡,其余国家经历了温和的变化。因为马来西亚和泰国有时被认为第二层的新兴工业化经济。由于泰国有1990年数据,我们计算了泰国1990年及韩国1981年的制造业产品的RCA排序相关系数。这是为了尝试着判断泰国到1990年所取得的竞争结构,与韩国九年前所取得的是否相似。但是斯皮尔曼系数只有0.44。很明显,其要取得羽毛丰满的NIE地位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Ⅴ.结论

由于不同的经济或政治原因,各国形成和/或加入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FTAS)。从经济角度讲,这些原因包括在生产和分配上实现规模经济、改善投资气候,从一体化中取得可能的活力益处;连接敏感的宏观经济政策,(象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中的墨西哥、或欧共体EC中的西班牙)。因为不可能事先得出这些益处的影响或这些益处可能实现的程度。因此在一体化之前,在静态意义上判定一个经济集团是否会加强社会福利是很有用处的。人们创造了“天然的经济集团”一词,作为作出这样一种决定的一种捷径或不容变通的规则。传统上讲,是依靠一体化前区域内贸易额占集团贸易总额中的份额,或那种衡量方法的某种变异来作出决定。作为一种经验的规则,它有时表明如果该份额超过一半时,此区域可以被认为天然的集团。

与重点放在贸易量或贸易额的衡量方法比照,本文所建议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把焦点放在贸易的格局。用经济效率观点来看,如果加入一个区域集团不会很大扭曲其比较优势的话,对其是有利的。本文发展了一种评价,如果或当一国与他国联合时其比较优势被保存的程度的方法。如果此种保留发生在所建议的FTA中的所有成员国,那么此集团可称作一个“天然的”集团。依据这个定义,包括ASEAN,和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的集团以及包括上述ASEAN再加上日本的集团,就当然是“天然的”经济集团。这与基于传统标准得出的评价是不一致的。

标签:;  ;  ;  ;  ;  

“自然”经济集团:一个可选的公式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