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MRCP)在诊断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50例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就诊资料,所选病例均接受MRCP诊断,对其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结果证实,本组患者均为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其中十二指肠乳头梗阻23例,胰管开口处梗阻14例,壶腹癌9例,胆总管下端梗阻4例;MRCP诊断结果显示,47例患者得到明确诊断,其余3例患者漏诊。其中,十二指肠乳头梗阻22例,胰管开口处梗阻12例,壶腹癌9例,胆总管下端梗阻4例,壶腹癌与胆总管下端梗阻诊断符合率均达到100%。结论:采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MRCP)对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开展术前诊断,定位准确,成像标准,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壶腹癌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112-03
临床实践经验显示,地位胆系梗阻性疾病中,恶性病变往往多于良性病变,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具有明显影响。若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则会贻误病情,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间。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应用广泛,在临床疾病诊断工作中作用明显,将其应用在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诊断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帮助患者明确病情。本选取所在医院50例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分析其MRCP诊断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2月50例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满足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与此同时,患者本人或家属对诊断方法及主要目的知情。本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6.54±3.71)岁。本组患者均在术前接受MRCP诊断,并开展手术治疗。本研究病例收集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研究内容满足要求。
1.2 排除标准
(1)不满足相关诊疗标准及存在明显诊疗风险者;(2)合并器质性病变及免疫系统严重疾病者;(3)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或全身性感染者;(4)合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严重损伤或不全者;(5)无法配合诊疗工作或多种原因导致中断治疗者;(6)合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阿兹海默症等精神类疾病者;(7)无陪护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3 诊断方法
准备30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患者开展常规扫描,从而对患者是否合并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进行准确判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病变情况加以了解。结合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图,对疾病发展进程进行了解,多个角度开展立体观察,从而做出准确诊断。本组患者接受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前,禁食禁水8~12h,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相控阵体部线圈,收集T2三维斜冠状位。根据投影激素,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生成三维立体图像,从而对患者病情做出明确诊断。
1.4 指标评价
对本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同时对本组患者MRCP诊断情况,并将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1.5 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值进行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结果分析
手术结果证实,本组患者均为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其中十二指肠乳头梗阻23例,所占比例为46.0%。胰管开口处梗阻14例,所占比例为28.0%。壶腹癌9例,所占比例为18.0%。胆总管下端梗阻4例,所占比例为8.0%,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50例患者手术情况分析(%)
3.讨论
3.1 既往报道结果分析
权威报道[2]认为,通过手术可以发现,很多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中,其胆总管病变常为不完全性梗阻,但是对其胰管管径进行观察,发现其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部分病例即使发生病变,管径增大能够控制在2mm以内,且管腔往往由胰头向胰尾逐渐变细。与此同时,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可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导致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管腔变得或粗或细,呈现不均匀表现。进一步观察则发现,管壁与正常情况下对比,出现一定粗糙表现。此时,通过MRCP技术,观察显影可察觉到异常情况。另据报道[3]显示,1例胰管恶性病变病例,其管径扩张范围达到5mm,在MRCP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再胰管头部出现一定狭窄现象,将该例患者诊断为胰腺导管癌。但是,手术病理结果证实,该例患者实际上为胰管炎性狭窄,并且胰管内部合并结石。由此可见,在对患者开展诊断过程中,仅仅通过分析MRCP影像,有时可能会忽略管壁粗糙现象,或者没有注意到胰管本身的粗细变化。若采用MRI协助诊断,仍未再相关软组织中发现肿块,即可能造成误诊现象。此外,若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通过MRCP常规扫描,在胆总管末端发现“鸟嘴样”狭窄表现,则一般为壶腹癌。研究发现,作为无创检查手段,MRCP技术效果明显[4]。
3.2 本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正确掌握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在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情况,从而对其临床应用方法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与此同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①手术结果证实,本组患者均为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其中十二指肠乳头梗阻23例,胰管开口处梗阻14例,壶腹癌9例,胆总管下端梗阻4例。上述所得结果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符,说明本研究结果真实可信。与此同时,MRCP诊断结果显示,47例患者得到明确诊断,其余3例患者漏诊。其中,十二指肠乳头梗阻22例,胰管开口处梗阻12例,壶腹癌9例,胆总管下端梗阻4例,壶腹癌与胆总管下端梗阻诊断符合率均达到100%。辛军[5]等学者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实,通过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胆囊的主要形态,并对腹腔内部梗阻情况 加以展现,能够明确扩张状况,特别是在肝内胆管相关病变的诊断上,与本研究所得结果基本相符。
3.3 诊断体会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MRCP诊断,本组患者病情均得到明确诊断,且与术后病理结果基本相符。在壶腹癌与胆总管下端梗阻诊断诊断上,符合率更是均达到100%。权威文献[6]报道,对于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而语言,采用磁共振MRCP诊断技术诊断符合率比较高,与本研究所得结果一致。但是,在开展临床实践工作时,在高信号条件下,胆汁可覆盖体积较小的结石,从而将其掩盖起来,易出漏诊现象,因此,对于合并体积较小结石者,在正确执行共振MRCP诊断技术的同时,要联合其他方法进行诊断,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患者诊断效果,明确患者病情,为制定术前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一定依据。也就是说,采用MRI胆胰管成像技术,对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不仅定位准确,同时能够更加完整清晰的成像,保证诊断图像的质量,因此是诊断的首选方法[7]。通过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在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三维立体模型来对病变情况进行进一步展示,则可最大程度提高患者诊断准确性及可靠性。在对诊断结果进行具体详细分析后,认为此种诊断技术可在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术前检查中广泛推广。为进一步保证MRCP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应在执行相关技术操作时,重点关注一些技术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从而保证MRCP技术操作的标准性及规范性。
综上所述,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涉及到总胆管、胰管等重要位置的梗阻情况,及时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对患者疾病进展、治疗效果的判定均有一定促进作用。术前积极做好相关诊断工作,将MRCP技术充分应用在术前检查中,不仅能够获得相对标准的诊断图像,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诊断符合率,是安全、有效且准确的诊断方法。作为临床诊断医师,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应做好初步筛查,并给予针对性较强的术前诊断,从而及时对胆道疾病进行分析,指导手术治疗及预后相关方面工作。
【参考文献】
[1]蒿景龙,赵丹蕾,杨明,等.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诊断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的评价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1(01):49-50.
[2]张亮,李红.关于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诊断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的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1(24):141-142.
[3]韩武.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诊断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的分析[J].中外医疗,2015,01(20):173-174.
[4]梁聪聪,万业达,牛金亮,等.低位胆系梗阻性疾病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5,17(09):73-74.
[5]辛军.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与PTC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D].中国医科大学,2016.
[6]向政华.64排螺旋CT胆道成像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32(20):47-48.
[7]刘金成,米霞,李金凤,等.多层螺旋CT与低场磁共振胆管胰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8(06):85-86+88.
论文作者:顾仁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患者论文; 低位论文; 磁共振论文; 性疾病论文; 总管论文; 技术论文; 情况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