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课堂彰显课程理念的光芒——初中思品课程实施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思品论文,课堂论文,光芒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07)03-0014-04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为“四有”公民奠定基础。如何在课堂上让新的课程理念得以落实,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来的自身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让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正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体验生活,促进智慧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真实感知的生活体验,如:责任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等,这些生活经历与我们的教材资源互相联动,共同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1)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拥有学会生存的智慧。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这一幕直接把学生带进了生活,让学生了解消费面面观,学会理财的基本常识,懂得消费过程中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课堂教学中,类似这种直接面向生活的情境还很多,思品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铺好道路。(2)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学会反思的智慧。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让学生在挫折中不仅要学会坚强,更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我在上“怎样调节情绪”一课中曾调查过我所教班级的学生,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采取的做法是:70%的学生依赖同学、不去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解,10%的同学依赖父母,10%放弃根本不解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做法:90%的学生依赖父母、朋友,从未想过自己去经过努力来克服困难。针对这种现象,我请班里能够正确面对挫折的同学介绍经验,给班里的同学以借鉴。然后组织同学认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挫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3)生活中的阳光让学生拥有学会欣赏的智慧。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思品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生活中的关爱,体验生活中的阳光,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这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2.挖掘生活,优化课程资源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支撑着课程的实施。我们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应挖掘利用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有效资源。学生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难能可贵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及时有效地使用来自学生生活的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1)生活中的真实是最有效的课程资源。德育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应当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2)生活中的差异是最难得的课程资源。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社交范围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化不利为有利,成为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生长点。如果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各自的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思品课中难得的课程资源。(3)生活中的群体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思想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行为养成、公民意识、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要想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得让学生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而学生生活中接触的对象是学生走向社会鲜活的教材。同学、老师、家长、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都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的观点、言行、思想直接影响着我们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请来社会知名人士,与我们的学生谈理想、谈人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回顾与家人、与朋友、与社会人士交往的经历;课堂上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走近身边的人群,让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3.贴近生活,实现角色转换
思品课堂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师生在共同的课堂活动中构成了教学生命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在课堂活动走向生活的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传统单一的讲授者变成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欣赏者。(1)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者。思品课堂中,我们采取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饭堂成为一日三次的德育基地”,“生活自理从整理课桌开始”,“行为规范从学会走路开始”等等。课堂上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并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际当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课堂回归生活的设计者。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如何对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使课堂与生活有机交融,需要思品教师对课堂重新设计。一切有利于学生智慧生成、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养成、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案都将为我所用。我们的课堂并不缺少生活,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设计和把握,这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任务。(3)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创生者。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大量涌现时,思品教师不能只把它们理解为数量上的累加,而应该重视质量上的要求,更应是深层次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上我们既要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诸如学校、家庭、社区等显性的资源,更要重视思品教师自身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和课堂活动生成的发现、体验等隐性课程资源,以积极研究的态度,使生活化课程资源在课堂上不断创生。
二、让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找到最有效的载体。
1.在活动中把思考引向深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活动的目的还是要围绕更好地理解核心内容来设计,在活动中把思考层层引向深入。如人教版九年级“支付赔款”设计的意图是引发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思考。活动中将情境呈现给学生,然后在全班组织讨论,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少年和父亲的言行进行正确评价。活动中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这个少年应该赔钱给店主吗?”学生不难回答,因为少年做错了事,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个问题“爸爸应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为孩子支付赔款是父亲的责任;第三个问题“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有一定的讨论空间,因为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应该的,而孩子接受一切好像也是应该的,但活动中父亲一反传统做法,要求孩子将来还垫付的赔款。老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做法看似严厉,但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做法,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对问题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2.在活动中把理想带向远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给理想树添枝加叶”活动,引导学生明确理想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作基础。通过“理想树”的延伸活动,帮助学生反省自己实现理想拥有能力的状况,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朝着理想一步步迈进。在此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设计“我的理想在2020年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遇”,“我的理想在建成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那天起飞”等活动,从而更加深刻体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祖国现代化的大业中去。
3.在活动中把亲情温暖心中
新课程要求初中生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教材中安排了《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善与父母相沟通”。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和教育,然而,学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不知感恩。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能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
4.在活动中把公民意识提升
公民是每个人最基本、最准确、最科学、最真实的身份,思想品德课堂中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本课程的使命之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索关于宪法和各种法律的资料,课堂上举行了“法律家族地位论证会”,使学生深刻领悟“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初步确立起宪法意识;课堂上我们通过“权利、义务大讨论”,使学生明白作为公民必须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必须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课堂上我们开展“对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查找自身不足之处”交流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乡村道路两旁绿化状况调查”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在活动中把民族精神弘扬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堂探究活动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实际,营造合适的场景,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知识把党在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新的民族精神进行发扬光大。例如,近年来“红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分小组模拟“红色旅游团”分赴全国各地。“韶山组”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毛泽东故居,“井冈山组”以小品形式体验毛委员生活过的日子,“长征组”做出造型,并齐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活动中同学们对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历史特别是蕴含其中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有了更为自觉和深刻的理解。
三、让评价充满人文的阳光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1.关注学生兴趣,激励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同学们正当的兴趣爱好,并充分利用好新课程的评价机制,保护和放大学生的兴趣。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给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制定成长的目标,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先达到短期目标,继而制定中长期目标,为学生的发展确立一个路标。在课堂活动记载本上我们把这些同学的贡献详细记下来,同时在这些同学的“成长档案袋”中记下他们的兴趣。
2.关注学生个性,多元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发展成果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要用开放、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舞台。因此,思想品德课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并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思想品德课程的种种评价方式,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发展的思想。
3.关注学生困难,真情评价
在课堂上,老师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在这样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宽容同学的错误,而宽容产生的巨大力量,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愉悦地接受同学的帮助,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们教师对学生应当给予不同的鼓励:一要赞誉鞭策优秀生,二要肯定、鼓励中等生,三要宽容善待后进生。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而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当学困生回答问题紧张时,我们送去鼓励的目光;当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时,我们给予真诚的表扬;当学困生信心不足时,我们给予友好的帮助;当学困生解题错误时,我们给予宽容和谅解……
4.关注学生细节,精致评价
对学生课堂上细节问题的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推崇的精致评价,它使评价更具体、更真实。精致评价从学生的认知到学生的行为,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在老师的关注范围内。思想品德课程倡导“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在细节决定成败的今天,关注学生的细节就是关注课堂细节,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提问,对其创新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书写,对其认真态度给予充分的评价;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对思维中的障碍进行纠正;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案设计、知识面等各种课堂细节。每个学生因为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基础、能力的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想到的知识多些,有的想到的内容少些,有的学生说的内容层次深些,有的可能肤浅些。课堂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做出鼓励性、赏识性评价,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致。
5.关注学生成长,综合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将学生参加课内课外所有活动的作品和特殊表现放入档案袋,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学生在校评价表中有自评、组评、教师评三个栏目。学生在家表现由家长填写“在家情况信息反馈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我们注意遵循了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设计评价活动内容力求全面,既要测试知识能力,又考察学习习惯,同时也注意学生的情感领域、认知方式等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2)鼓励性原则。在评价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觉得“我能行!”或“只要我再认真一些,便成功了!”,即使那些完全做错的学生也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我不笨,我知道错在哪里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人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自信心。(3)发展性原则。所有的评价表在记录学生的思品发展过程时,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将来,使学生能从成功后寻找不足,从挫折中总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商、能力和人文情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