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走向辉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辉煌论文,走向论文,战争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的革命实践相同步,作为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也在走向成熟、走向辉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多方面都获得巨大发展,达到成熟,最主要的表现在5个方面:建立起了哲学理论;形成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理论;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这5个方面理论的成熟,是毛泽东思想在整体上达到理论成熟的具体体现。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可以得到几点启示:毛泽东思想既是政策性的,也是理论性的;即是历史的,也是具有现实性的;既是理论的,也是方法的;既是有体系的,也是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当今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说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人们自然要想到毛泽东和以他为核心那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自然要想到作为那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
● 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伟大革命实践相同步,作为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经过抗日战争也在走向辉煌——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和经过系统总结而达到成熟,在党的七大获得全党拥护,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阶段,是毛泽东思想走向辉煌灿烂的重要历史阶段。
○ 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很多具体内容,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甚至在大革命后期就在孕育之中,有的已初步形成了。但是,直到抗日战争前期,毛泽东本人仍认为他对马列理论的把握还没有成熟,还不宜宣传。
● 到抗日战争前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他认为,中国革命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应当出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绝后,“说中国不能出马克思,我不相信”,将来会有马克思的“儿子”、“孙子”、“孙孙子”的“新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到了抗战后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被全党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出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获得了巨大发展,达到了成熟。丰富和发展的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果全部列举出来,将会是一份很长的清单。
● 我想,列举出如下五个最主要的方面,便足以证明我们的论断。即:(1)建立起了哲学理论;(2)形成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理论;(3)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4)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5)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建立起了哲学理论
○ 毛泽东的哲学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1937年7月至8月间毛泽东写出的《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哲学理论建构起来了的重要标志。对于这一点,中外学者们已成共识。
● 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以来撰写的政治论著,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他的许多独特分析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他的不少名著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但是,只有到了抗日战争初期,他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此前写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着重从政治路线上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着重从军事路线上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先导,进一步从思想路线上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哲学概括,才实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巨大飞跃。对毛泽东来说,这就是实现了由萌生有特色的哲学思想到建构有特色的哲学体系的飞跃,由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飞跃。《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矛盾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如果说这以前毛泽东尽管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并写有像《反对本本主义》这样的哲学论文,但人们还难以将他称之为哲学家的话,那末,“两论”的创作则毫无疑问地确立了他的哲学家地位。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间的第一个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大哲学家。
○ 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之花再度盛开,在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又添不少妙论。
● 毛泽东在整风期间的哲学思想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有如下3个内容:
一是提出以“立场、观点、方法”为核心的“思想方法论”,第一次将马列著作中分别使用过的提法,联系起来固定并用,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传统表述。
二是提出了群众路线的认识论。这不仅使长期只被视为方法论的群众路线具有了认识论意义,而且使认识论与历史唯物论融于一体,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历史唯物论基础。
三是继写作《实践论》后,毛泽东继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量一切东西的尺子就是实践,“实践是考验真理的标准尺度”。在党的七大上,他又提出了人所共知的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思想,后者即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三个标准”的提出,从一个侧面表明毛泽东的哲学理论已高度贯通。
形成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理论
○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我们党领导武装斗争已有10年的历史,军事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较系统、完整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则形成于抗日战争期间。
● 关于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在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已经从理论上提出并阐发了。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撰写与审定的一系列文献中,丰富和发展了古田会议决议,进一步强调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人民军队会打仗,会做群众工作,又会生产,就无敌于天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表明了人民军队和其他军队的根本区别。
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作了重大发展。他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他批判了“唯武器论”,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他提出人民战争要建立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实行全体总动员的战时体制,要以武装斗争为主,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斗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全面的人民战争。
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毛泽东又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作了阐述。抗日战争展开后,他指出,要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但必须采取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并将游击战争提出了重要地位。这就形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他还阐发了要以局部优势击破敌人局部劣势,转而造成全局优势的作战方法。此外,他还总结了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系列指挥原则,将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分析得淋漓尽致。
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也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中,提出并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在抗战八年中,由于抗日统一战线内部各方关系错综复杂,又充满着磨擦和斗争,其间国民党顽固派曾连续发动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
● 毛泽东在指挥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同时,领导全党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发动的两次反共高潮,在政治上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和在指导与总结这两次斗争中写出的一系列著作,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毛泽东根据对抗日形势下各阶级关系的正确分析,从理论和实际政策上将资产阶级区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并进一步加以区别,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包括一切还在抗日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全民族联盟。
二是强调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相对独立性,“我们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
○ 这使共产党人在复杂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中能保持清醒头脑。
● 三是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是三个不可分离的环节,把争取中间势力视为抗战形势发展的重要关键。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的位置;随着形势变化,要从顽固势力中分化出一部分作为中间势力对待。
○ 对孤立顽固派,发展人民革命力量,夺取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 四是形成了同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这就是:又团结又斗争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关系,要有区别地以斗争求团结;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法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要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反共的两面政策;斗争的基点要放在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上,同时要为争取时局的好转而努力等。
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 党的早期领导人提出过一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作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理论形态上作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
● 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抗战期间的发展,大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39年底以前,可视为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酝酿阶段。针对抗战爆发后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政见分歧,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及其前途,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开来,阐发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些重要基本观点。
一是认为中国革命要经历多个阶段,中国目前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二是进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思想作了理论概括。
三是提出要实现革命转变,首先必须进行好当前阶段的革命;中国革命如同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四是指出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自由平等的新国家,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与不破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原则。
○ 1937年和1939年陕甘宁边区先后发布的两个“施政纲领”,便是在这样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制订的。两个“施政纲领”在普遍实行民主制度方面树立了一个样板,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 从1939年冬至1945年党的七大,可视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成熟、确立和发展的阶段。《〈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发表,标志着这个理论体系的诞生和确立。在后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这些著作,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并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背景和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目的、转变和前途等根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基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化的工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全面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并以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根据地的实践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描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 如果再细分一个,我觉得,这第二阶段又可分为两上阶段:1939年冬到1941年初可以说是这个理论体系成熟和确立的阶段,上述几篇代表性著作都是这两年间发表的;1941年至1945年党的七大,则是这个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它突出地表现在对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上。
● 是的。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对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进一步分析,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强调了这个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毛泽东在六届七中全会上说,七大报告与《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的是确定了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我们要搞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不可怕的,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发展资本主义是无害有益的。党的七大报告指出:在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是资本主义太少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是革命的,有用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
这段时间,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另一重大发展,是特别强调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他在一些书信、讲话中不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日本帝国主义敢于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建立新式工业、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不能解决这些,“共产党就要灭亡”,“那马克思主义也就不灵了”,“也就是没有马克思主义”。因此,《论联合政府》写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是长期的,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充分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上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这些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在解决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困难和财政问题的实践中产生的。为了解决处于敌人军事封锁中的边区经济困难,毛泽东在抗日烽火连天的戎马倥偬岁月,用很大精力研究了经济理论和经济工作,发动并领导了大生产运动,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的方针。
如果说1936年到1939年是毛泽东深入研究哲学并获得大丰收的时期,那末1941年到1944年则是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集中深入研究经济学、经济建设规律和指导经济工作取得卓著成效的时期。他多次专电指示在国统区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把能搜集到的所有经济书刊和参考资料“尽力搜购寄来”,供他研读。具体领导边区经济工作的同志们发生了分歧,他亲自出面协调和做说服工作,甚至不惜充当“和事佬”的角色。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话:“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就是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来解决财政的供给问题。他曾明确指示:“边区有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锄奸、文化各项重大工作,就现时状态即不发生大的突变来说,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不要提民主或其他什么为中心工作”。
● 在战争的环境中,在边区困难重重的条件下,毛泽东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刻体悟!
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入了大革命的洪流,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使得党的领导人没能从理论上对党的自身建设作更多思考。1929年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抗战之前关于党的建设的最重要的文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事业出现新的局面,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肩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其成为一个全国性、群众性大党。
● 毛泽东适时地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向全党提出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伟大的工程”的任务。《〈共产党人〉发刊词》是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走向成熟的代表作。该文回顾党走过的历史道路,提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 整风运动实际上是全党范围内的整党运动。整风运动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入手,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为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化的政党积累了宝贵经验。
● 毛泽东的整风报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论党》,以及党的其他文献,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抗日战争时期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四点:
首先,强调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正确地制定党的政治路线。
其次,强调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努力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层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经常以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和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做到不但在组织上入党,还要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四,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理论思维在各个领域拓展、深化,毛泽东的思想之花在各个方面都结出了硕果。上述5个方面理论的成熟,是毛泽东思想在整体上达到理论成熟的具体体现。
● 经过整风运动,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独特创造赞佩有加。到了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理所当然。七大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以党的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了。抗日战争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辉煌的里程碑。
几点启示
○ 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走向成熟、走向辉煌。辉煌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 谈到启示,首先,毛泽东思想既是政策性的,也是理论性的。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载体的毛泽东著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其中属于谈政策的文献占很大比重。
○ 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著作也有这个特点,而且更为突出。
● 这是由党的理论的性质决定的。党的理论,不能是书斋中的理论,不能是纯粹思辨的理论,而应当是作为行动指南的理论。它从党和人民的实践中来,又指导党和人民的实践。党制定的各项政策,则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双向转化的中介。一方面,理论通过政策的中介去指导人们的实践,因而政策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间环节;另方面,人们的实践经验通过政策的中介上升为理论,因而政策也是实践转化为理论的中间环节,即实践经验通过制定政策得到初步概括,然后升华为抽象的理论形态。中国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是靠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靠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介的政策。所以,毛泽东思想的载体中关于政策的言论的异常丰富,正反映了党的理论和特点和优点。
○ 端正对政策与理论之间关系的认识,加深政策对理论的意义的认识,对于正确评估邓小平同志著作的理论价值,正确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 第二,毛泽东思想既是历史的,也是具有现实性的。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中成熟。但它作为揭示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随着抗日战争而完全成为历史,说明历史现象的,不能不带有暂时性;揭示历史本质的,会长期起作用。具体地说,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就其与当时历史斗争情况紧紧相连的一些具体论点和论述而言,无疑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这个时期概括起来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被称之为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还有上述若干基本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毛泽东著作的许多名言、名句、名文,至今还是那样振聋发聩,针砭时弊,无可替代。这就是科学理论的魅力。
○ 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毛泽东不能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邓小平同志强调这个,正是因为毛泽东思想还有现实性;同时,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性也只能从它的“基本原则”层面来把握。
● 第三,毛泽东思想既是理论的,也是方法的。人们熟悉恩格斯的名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不仅辩证法是方法,唯物论也是方法;不仅辩证唯物论是方法,历史唯物论也是方法。毛泽东在最初接触马克思主义时就把它当作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在抗战时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他多次指出: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列宁“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着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具体化为正确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法论系统。这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
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不仅是历史的,而且具有现实性,归根结底,就在于它的这个根本理论、根本方法是常青的。
● 第四,毛泽东思想既是有体系的,也是发展的。毛泽东思想是在抗战后期发展成为体系的。同任何科学理论体系一样,它不是封闭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十分强调“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他本人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在抗战时期仍处在不断发展中。因而他对待自己写的著作也采取要随历史的变化而加以修改的态度。
前述对于资产阶级的认识就是如此。在1939年10月写《〈共产党人〉发刊词》和12月写《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初稿时,毛泽东还没有将大资产阶级从民族资产阶级中区别出来。经过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这个认识发生了变化,到1940年3月以后才将这两篇著作中的相关提法作了重大修改。
再如,《矛盾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但毛泽东本人不甚满意,后来公开出版时作了很多重要修改。这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如果我们将《毛泽东选集》中这个时期的文章同其原始稿——对照,就更能看出这一点。
○ 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其中论断的正确和逻辑上的圆满,也在于其具有开放性。只有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理论体系才能保持其科学性永不褪色。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列宁为解决他们去世后上百年、数十年所出现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同样道理,也不能要求毛泽东为解决80年代、90年代中国出现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承担起了这个历史任务。
● 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当今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抗日战争胜利50年了。这半个世纪,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由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展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辉煌发展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作为毛泽东思想新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去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伟大的胜利。
标签:抗日战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毛泽东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矛盾论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实践论论文; 新民主主义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