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430070)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索推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也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
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然而,在中西方文化持续的“体用”之争,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能存在偏差。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建立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自我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和趋势研究
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方面,赵中旋在《构建当代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将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趋势简要概括为三类,即:价值取向由单一向多元发展;价值评判尺度从臆想向实际方向转变;价值观基础从重集体向个人发展。孙体楠和王利华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状况与教育对策》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追求层面上展现出了积极认同的态度,包括有很强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和爱国意识,但是在价值取向方面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做事的时候存在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且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就学界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孙海涛对我13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同总体状况较高、主体差异性比较明显,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现象。赵元对四川省5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指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不同,缺乏全方位、深层次认知;情感认同较高,但仍然存在情感缺位现象;知行脱节比较严重;认知、践行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郭朝辉对全国15所高校3124名大学生的知晓度、内涵的正确认知率、认知渠道等几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整体知晓度高,但群体内部存在性别、学科、政治面貌等差异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正确认知较低,但呈现对公民层面价值观的认知高于国家层面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观高于社会层面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郭曰铎和张荣华对青岛市7所高校2000多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性别、出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认同的影响较大,指出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是促进认同的有效路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研究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方面,沈壮海等在《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通过对全国35所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57.8%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完整读过《大学》、《孟子》、《中庸》、《论语》中的任何一本。这反映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有待提升,在对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实现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张军成等在《微时代高校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联动教育路径探析》中,着眼微时代的背景,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联动教育的意义、现状及路径。王清玲等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一文中解读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如何把握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通”与“异”,这对教育工作者传递文化价值以及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陈秉公在《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理论研究》中提出中国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体系,包括扬弃继承原则、内容进教材进课堂、提高大众践行优秀传统价值观水平等8个方面。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研究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主要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处世方法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度凝练的24字倡导三个层面价值准则,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论述颇多,指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目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学,先进典型示范,社会实践养成,校园文化熏陶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当突出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转化与发展。多渠道培育,结合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困惑和困难,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和解答学生问题为目标,可以重点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社会实践三个渠道探索有效路径。多方式培育,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严肃态度、科学理性,可能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尝试将活泼性与严肃性结合,将日常生活与科学理性联通,从语言、形式、风格等方面在课堂、网络及实践中进行新试验。
论文作者:聂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核心价值观论文; 中华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价值观论文; 优秀论文; 大学生论文; 认知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