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图书情报事业的光辉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光辉论文,情报论文,事业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世界现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目前还不发达,但却有着光辉的图书情报事业史。
一、发展中国家在建造图书馆舍、保存文物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
图书馆舍是图书情报事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文明史的标志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不在今天经济发达的美国,也不在前苏联或欧洲;而是在亚非拉,在今天正在发展中的国家。
中国图书馆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就设专人、专职、专地来典藏书籍。史书上记载最早的图书馆是西汉皇家图书馆石渠阁。以后历代王朝都仿照汉制建立过皇家图书馆,以收藏丰富的图书典籍。北京的皇史晟建于1534年,位于北京太庙东南;宁波的天一阁建于1561年,号称世界文献的宝库[1]。这两座藏书楼是中国旧式藏书楼建筑中影响较大的馆舍。清代建了七座皇家藏书楼,即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承德的文津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扬州的文汇阁与文澜阁,镇江的文宗阁,分别收藏乾隆时代所编的《四库全书》七部。今天绍兴鲁迅图书馆的前身——古越藏书楼,是1897年创建的。今天的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是1909年建造的,它是中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2],也是世界著名的图书馆。
非洲最古老的图书馆是埃及的开罗图书馆。19世纪,埃及政府为了促进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于1810年建立赫迪尼勒图书馆,它就是今天的开罗图书馆[3]。考古学学在伊拉克发现了一座公元前1800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馆内有保存完好的800多件备忘录一览表。据意大利亚西亚利亚文化专家乔西林·潘季纳德鉴定,大部分保存下来的图书如宗教经文、地理记事和书法读本都在一览表上有记载,书籍作者均为巴比伦人[4]。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时期,这座图书馆极负盛名,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那里工作,馆内藏书丰富,仅古典书籍就有数十万册之多,包括希腊的古典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书籍的阿拉伯文译本[5]。巴西的国家图书馆是巴西的文化瑰宝,15世纪由里斯本一家书店改建而成,现有400多万卷馆藏[6]。海地的图书馆也比欧洲一些著名的大图书馆早,1492~1625年,海地已有修道院图书馆[7]。秘鲁是拉丁美洲的文明古国,于19世纪初就建立了国家图书馆,是拉美历史悠久的图书馆之一[8]。马耳他共和国的国家图书馆位于马耳他首府瓦莱特塔,于1630年开始建造这座图书馆,目前该馆有33.5万册图书和8930件手稿的馆藏[9]。在叙利亚的阿勒颇和哈马两城市之间发现了一座迄今为止有4200年历史的古老图书馆,馆内有1.5万块粘土坯的收藏稿,上面刻满密麻麻的楔形文字,收藏稿中有古国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文献、数量可观的教科书、民谚集和两种语言的字典[10]。阿根廷首都的国家图书馆是该国4000多个图书馆中最大的图书馆,筹建于1796年,1812年开始开放,当时拥有3.5万多册图书,1889年改名为国家图书馆。它是今天拉丁美洲最大的图书馆之一[11]。斐济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国,它有一个历史并不太短的苏户市图书馆[12]。梵蒂冈图书馆的历史悠久,它源于中世纪教皇藏书库,教皇尼古拉5世是它的奠基人,158年梵蒂冈图书馆的馆舍落成[13]。
巴拉圭约有100多个图书馆和情报管理机构,其中最古老的亚松森市立图书馆创建于1869年,后扩大为今天的国立图书馆。委内瑞拉图书馆建于1841年。图书馆最初设立于加拉加斯的弗朗西斯科修道院,1852年搬到委内瑞拉中央大学,藏书到1980年已达7万多册[14]。
二、文字的发源地在发展中国家
文字是书籍产生的根本条件。早在3500年前中国就有了较完善的文字。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有中国的甲骨文、斯里兰卡的梵文、叙利亚的楔形文、埃及的科普文等。
纸的发源地在中国,纸的发明人是中国人蔡伦。中国人发明了纸,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保存下来的西汉纸(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中国最早发明造纸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化史上首创的古纸实物。蔡伦是世界上最早的造纸技术专家,他发明的造纸术结束了人类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片记事的历史,开创了纸张记事和印刷术的新纪元。中国纸的外传由中国纸的书信、纸绘画等制品被带到国外开始。公元372年,造纸技术传入高丽国(今天的朝鲜);公元285年,中国的西晋武帝朝代,王仁带论语十卷(一卷千张)东到日本,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扶桑国;后又传入东南亚;公元284年,纸被传入印度支那;7世纪时纸传入印度,又西传入阿拉伯,后不久造纸术又传入西域各国。公元709年传入中亚地区的撤马尔罕,以后经过曲折的旅程传入三大洲。中国纸由撤马尔罕传到埃及,又传入西班牙,12世纪传入欧洲的德国、意大利,公元1189年传入法国;公元1276年从埃及传入意大利,1312年从德国传入法国,1320年传入比利时,1323年传入荷兰,1350年传入瑞士,1491年传入波兰,1498年传入奥地利,1562年传入俄国,1575年从西班牙传入墨西哥,1690年中国纸从荷兰传入美国,1803年传入加拿大,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15]。
三、书籍的发源地在发展中国家
书籍是图书情报事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的书籍源于发展中国家的三大文明古国,即中国、埃及、希腊。
书籍可分为非纸张和纸张印刷两种。
1.非纸张书籍
世界上最早是书的非纸张、非印刷品的书籍,多发源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最早的书是龟册。龟册是将刻了文字的龟甲、兽骨联缀而成的。到商殷时期对甲骨文的保存整理开始采用串联成册形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装订书。从商周出现册书到后汉这漫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简册书。简册书是用皮绳或丝绳将记有文字的书简版牍编联起来而成的书(但不是纸书)[16]。
在希腊古城有过一种草纸手卷的古书,它是在希腊提佛的陵墓中出土的,成书时间据说是公元前3350年(现保存在巴黎国立图书馆)[17]。
在古代的亚述国曾有过用粘土制的书。这种粘土书每页幅面32cm见方,厚2.5cm,一本书延长几十页到几百页[18]。
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9世纪时曾有过金书。金书是在金片上刻有一种文字的古书。1982年在科伦坡北190公里的历史名城阿努拉达普拉市,出土了一批9世纪的珍贵文物,内有7块金片,金片上用梵文镂刻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箴言。这些金片是世界上金书的一部分[19]。
公元前2世纪,在小西细的佩尔加有用羊皮制的书。这种羊皮书是用羊皮抄写文字而成的。制成一本厚羊皮书要宰杀成群牧畜,花几个月的时间抄写装订。羊皮上的文字可用刀刮去反复使用[20]。
1974年在叙利亚发现了一种由刻有楔形文字的粘土板书,共1500余枚。经意大利考古学家考证,认为它是古圣经最早的母本之一[21]。
缅甸联邦历史名城曼德勒市的马哈拉卡马拉德津佛塔中保存有世界上最大的书——石书,每页书就是一块整齐的大理石,石书共730页,每块1.5平方米,重2吨,全书总面积超过5公顷[22]。
2.纸张印刷书籍
纸书首先出现在中国。中国西汉时期有了纸张后就逐渐制造了纸书。随着造纸技术向全世界的传播,纸制书籍才在全球发展起来[23]。
在埃及首都开罗以南的136公里处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本1600年前的《诗集》,据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之一。此书用科普文抄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4]。
在土耳其的一些善本书店中陈列着14~19世纪的古书,其中有300多年前的手抄本,有19世纪的以波斯文版本为主的刻本,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最早的类书。全书22877卷,外加凡类和目录60卷,共装订成11095册,约3.7亿字,收录近8000种上自先秦下达明初的著作,所引各书都照录原文一字不改,它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宝库所奉献的一块瑰宝[25]。
四、发展中国家具有精湛的印刷技术史
印刷术被称为神圣的艺术,又被称为文明之母。中国的印刷技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对促进世界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中国发明印刷技术是在7世纪,比欧洲早700多年。11世纪中国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板,比德国早400多年。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使世界印刷业发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西汉时期,印刷术又得到进一步改进,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出版工业。印刷和出版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文字的统一[26]。
孟加拉国是古老而年青的发展中国家。1556年,在这块印度次大陆上就出现了印刷业。1972年孟加拉国成立后出版了400多种图书,到1981年已上升到3000多种。
木刻印刷始于东方。10世纪中叶盛行的雕刻印刷印刷了几百份佛经,现存最古老的佛经——《金刚经》,是中国公元868年用雕刻法印刷的,现保存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内。
纸张印刷技术的发现和传播,大大推动了古代图书情报事业。到了中古时代,在文艺复兴之后(14~16世纪)的欧洲,又发展了从中国传来的印刷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滚筒印刷,从此书籍大大增多,图书馆的藏书量惊人地上升,看书的人与日俱增[27]。阿拉伯国家第一个用印刷机的是叙利亚,1706年,古叙利亚阿拉皮印刷了《长笛》一书[28]。
五、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图书装订业的鼻祖
在图书装订技术方面首先要谈到中国。中国的书籍装订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仅就中国古书的装订而言,就经历了龟册、简册、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众多类型和漫长的发展。中国的龟册装订具有3500多年的历史,是最原始的书籍装订。简册则是最早的正式书籍,在27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公元前5世纪左右出现了帛书,公元前2世纪的东汉和帝时,中国已有了卷轴装书。8世纪出现的蝴蝶装是最早的册书装订。到了元朝和明朝嘉靖年间,出现了包背装订术。14~15世纪的明朝中叶,逐渐兴起了线装书。中国古书装订技术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独色的民族风格,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29]。
《永乐大典》的装订代表着中国古书装订技术的水平。全书共11095册,以黄绢连脑包过。这部巨书的完成,表明中国古代书籍的撰写、加工和装订制作水平的高超[30]。
(收稿日期:199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