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学生;体验式;养成教育;素质教育
初中阶段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又具有学习能力强,好奇心重,但意志力不稳定的特点。因此,教师为青少年开展体验式养成课程是尤为重要的,这不仅能够让中学生的思想得以引导和教育,也能够使其在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冲击的环境时,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内化体验形成的道德认知,积淀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为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养成教育环境人文化,落实情境体验
校园文化能够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吸纳丰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因此,教师就要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使学生始终沉浸在立体、多彩、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从而增强自身的情境体验感,不断推动自身正向发展。
比如,教师可定期开展才艺文化展示活动,以手工、美术、书法等形式鼓励学生根据某一德育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创作理念进行分享,并由其他学生作为大众评审选出符合该主题的相关作品,展示于教室专门设定的宣传区。第二,校方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各班级开辟生态园区。学生在进校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了解生态园区的主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生态园中进行劳动或科学实践。各个班级所种植的植物可根据班级对生态园的定位进行调整,让校园植物类型更加多元化。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观察和记录自己种植植物的成长情况,并将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反馈给班级中的其他同学。果实成熟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将成果分享给全校师生,花卉开放后则可将其作为艺术展览作品,邀请师生观赏。第三,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班级发展需求和班级文化建设,进行班训和班规的创新,让各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班级中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班训和班规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尊重各个学生,综合不同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真正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和感知。
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校园文化环境会逐步形成一部具有影响力的教科书,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能够始终受到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因此而获得更直观、更有参与性的道德体验[1]。
二、养成教育训练生活化,深化体验结果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会因为个性发展、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多种因素造成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状态。因此,教师就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不同学生的成长轨迹,从学生现实生活和日常行为出发,深化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收获结果。
比如,教师可开展生活化的比赛活动,以爱国主义或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使学生能够在亲历的活动中展开情感体验,使教育内容深化到学生的心灵中。如:“举手之劳,参与环保”、“加强法律宣传”、“宣扬传统文化”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先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内容发布给学生,并让学生自由组合,按照个人特点划分组内任务。在活动期间,小组可在课余或闲暇时分安排探索计划,整理活动资源,并将其以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作为辅助展示手段带往课堂中。在活动结论检验期间,教师可随机引导某一小组将该次活动的最后结论分享给班级同学,在该小组进行展示时,其余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可提出疑问,展示小组则通过辅助手段进行深入剖析。在所有小组完成活动展示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根据展示效果、主题符合度选出其中最优的小组,教师可给予一定奖励和表扬。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逐步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知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不同生活化的活动中,学生也能够切实了解德育教育与自身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在反复的实验中获得最优的体验感,最终深化体验结果。
三、养成教育评价多元化,开展体验反思
反思是推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有利措施,因此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时,也要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获得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内心反思,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
比如,教师要根据“德、智、体、美、劳”为基点,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评价体系的标准和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与学生达成共识,让学生能够在自主规划的评价标准中规范日常行为。接着,教师要建立学生监督队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班级中德育教育的落实程度,从而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在建设学生监督队伍时,教师要抛开以成绩定论的标准,切实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和优势,使评价内容更加准确和直观。接着,教师要开展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学生互评。在学生自主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制定的相关准则进行评价,并剖析自己在该阶段的不足点。在学生互评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根据彼此的实际情况客观地进行分析,并挖掘被评者的优点和长处,真诚地给予其改正意见。在家长参评前,教师要定期与家长展开线上会议,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及时将学生在校园中的问题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规避学生非正向发展的可能。在家长参评时,教师要引导家长从家庭角度出发,综合学生的成长途径、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展现学生在校外的另一面。在教师评价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以及学生在校的多方情况进行判断,给予学生更全面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到自身的真实情况,并在教师给予的鼓励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成功感,从而使学生学生及时纠正自身的偏差行为,获得更好的体验。这不但能够推动学生正向发展,更能够落实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中学生德育教育、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教育领域赋予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故此,教师就要根据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综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创造有效、合理的情境,让中学生在充满浓烈德育气息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道德认知、健全人格、正确三观,从而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瑾.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中学德育教育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06).
[2]罗福.基于体验式教育的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26).
论文作者:周春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班级论文; 评价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学生在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