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 激活第一资源静海区积极培育人才强区创新驱动新引擎
撰文/中共静海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静海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服务发展大局作为人才工作第一使命,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更实举措、更强担当集聚培养爱国奉献各方面优秀人才,为推进静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紧贴发展大局,以更宽视野发现人才
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服务重大战略、服务发展大局的高站位,谋划人才工作大格局。一是树牢人才优先理念。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个人自学、研讨交流,组织处级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相关部门进行专题学习,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时代责任感和政治紧迫感。二是围绕人才强区布局。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实效性,研究制定《静海区“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目标,以实施“梧桐工程”为引领,以构建协同推进体系、规划政策体系、引进培养体系、平台支撑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发展布局。树立大人才观,统筹编制党政、教育、卫生、科技、技能、农业等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全方位推进人才引领发展格局。三是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制定实施《静海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静海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静海区人才工作重点项目联系会议制度》,健全统筹谋划、议事协调机制。结合机构改革,推进将人才工作职责写入重点部门和乡镇街道三定方案,设立人才工作专门科室或站点,明确部门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制定《静海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实施方案》,对14个区直单位、4个园区和18个乡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绩效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对于动态的信息流逻辑,事件!P生成信息P是真的,将当前的模型收缩为只包括满足P的世界,称为公开强信息。更严格地,对任意的认知模型M,世界s和在s上为真的P,模型(M|P,s)(“M和P在s点相关”)是M的子模型,可定义为集合{t∈M | M, t |=P}。绘出经过一步更新的简单图可得:
二、坚持对接发展需要,以精准举措引进人才
突出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多点对接、多向发力、多措并举,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一是发挥政策引领力。制定实施《静海区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激励保障措施,强化对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补贴。注重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研究制定《静海区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静海区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探索将人才指标与企业享受科技、工业扶持政策挂钩。二是发挥区域辐射力。依托静海区地处京津腹地、毗邻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推进建设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示范区,积极承接首都产业、人才溢出,共承接首都转移项目17个,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3100余人。深化推进静沧廊“3+5”协同发展,加强与黄骅、霸州、青县、文安、大城等周边五市县区域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对高水平项目、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辐射力。三是发挥项目带动力。聚焦政产学研合作,充分把握当前大院大所人才技术输出有力契机,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动效应明显的创新创业和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对接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常态化组织开展企业院所人才技术对接,区内多家企业与中科院所属院所开展技术改造提升合作。举办“中科院专家静海行”活动,并就合作共建区环保产业研究院、自动化技术产业研究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四是发挥平台吸附力。组织重点园区、部门和科技型企业参加“津洽会”、“海创周”等人才智力对接交流活动,累计引进博士人才26人,引进硕士人才76人。举办“创客中国·智造与再制造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镀园区建设运营研讨交流会”、“中日韩循环经济产业论坛”、“新媒体影响力团泊峰会”等行业交流和产业论坛,吸引优秀人才开展技术交流,寻求智力合作。
三、坚持激活发展活力,以创新理念培育人才
聚焦引育并举,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一是突出培育爱国情。开展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优秀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走进中科院,参观科技创新成果展,聆听院士专家爱国奉献、以科技报国先进事迹。举办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专题研讨班,组织重点企业负责人、行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到陕西延安市委党校、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开展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开展各行业、各系统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区选树“爱国奉献、建功立业”先进典型10人,推荐申报市先进典型5人、先进集体3个。二是突出学好发展经。围绕服务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提高人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统筹实施“百名年轻干部”、“百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名好苗子”、“百名优秀企业家”、“百名乡土人才”、“百名农村带头人”等“六百”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专题报告、人才沙龙、技术辅导、项目帮带等形式,宣讲基本理论知识,解读产业发展政策,介绍技术创新路径,分享个人成功经验,提高各类人才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三是突出开辟成才路。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申报市级及以上人才培养项目,加强对入选人才的奖励支持。目前,全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计划1人,入选市“131”人才培养工程97人,其中第一层次人选2人,市新型企业家53人,市人才发展特支项目3个。组织开展区级人才培养项目评选表彰,评选“静海工匠”、“优秀企业家”、“新时代职工创新创业之星”、“静海区骨干教师”,通过领导帮带、联系帮扶、一人一策等方式对入选人才进行定向培养。
在欧洲很多国家,市政垃圾中的有机含量(TOC)在填埋处理之前必须低于3%,也即只有足够稳定化的垃圾才能进入填埋场。通沟污泥中有机质含量较高,若直接填埋将产生巨额的处置费用。因此,通沟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向已十分明确:必须选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处理,从而降低末端处置难度及成本。
四、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以完善服务汇聚人才
牢固树立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在做细做实人才服务上下功夫。一是健全服务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区委书记蔺雪峰率先垂范,每年召开1次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听取在静工作的博士(后)、优秀企业家、行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管理或服务的人才为重点,每人确定1—2名联系对象,密切与优秀人才思想联系、感情联系、工作联系。二是完善服务举措。常态化组织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以“送政策、送服务、送信息”为主题,开展政策宣讲和审批事项服务。结合“双万双服”活动,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解决人才实际困难作为重点内容,组织重点职能部门深入走访企业105家,解决企业引才、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问题264件。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在静购房专项补贴办法》,对在静海区购房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专项补助和抵税补贴。在子牙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尚林苑”人才公寓,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9036平方米。常态化解决人才安居、子女就学、医疗保障、人才绿卡等“关键小事”,截至目前,累计受理申报5880人,发放调档函680张,发放准迁证1851张,共1627名人才落户静海。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才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整合服务事项,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效率,构建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立“智汇静海”人才工作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集政策发布、典型宣传、办事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工作宣传服务平台。开展人才工作满意度调查,把提升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改进和提升工作质量的根本动力,推动静海区人才工作提质增效。
标签:第一资源论文; 常态化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高质量发展论文; 创新驱动论文; 新引擎论文; 中共静海区委论文; 静海区委组织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