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深港工业衔接共创两地经济繁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地论文,繁荣论文,深港论文,工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期间,随着香港回归,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将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和更广的范围推进。深圳作为内地连接香港的前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区,在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搞好深港两地主要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的衔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加快深港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对加速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促进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及保持香港回归后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深港工业衔接方面,要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 能源工业和加工工业衔接。
一、深港高新技术产业的衔接
1、深港两地高新技术衔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自80年代初, 香港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香港工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演进,香港作为世界和亚太地区的重要金融、贸易中心,设有跨国公司总部100多家,具有科技市场信息灵通, 筹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便利的显著优势。作为独立关税区,香港在进口高科技设备方面亦没有受到限制,只要港府在土地、人才及技术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是有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大陆与香港联系的重要通道,背靠内地,腹地广阔,土地、劳动力充足,地价、厂租、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再加上依托内地庞大的科技队伍和科研机构作后盾,潜在优势正在逐步发挥出来,在技术开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市科技专业人才队伍总人数有17.8万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9家高新技术项目35项,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销售的企业达500多家。199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达13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2%,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及其软件、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电子、通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一批技术起点高、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因此,深港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衔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2、搞好深港高新技术产业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它是两地深层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将是下一世纪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未来深港两地经济的深层次合作,将依赖两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和互补,所以处在同一区位的深圳和香港两地,应根据各自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在要求,紧紧抓住“九七”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性契机,力争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促进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实行更高层次的全面衔接。第二,深港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衔接,是两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已不再是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天堂”,只有高新技术产品才能以其质优和创新,在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尽管“八五”期间,深圳市出口总额以年平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连续两年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但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高,199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全市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还不大。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和衔接将有利于两地经济发展和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第三,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区域经济,要求区域内各种资源和要素充分流动,并实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从而达到整个区域内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的全局性目的。深港两地不仅在地理上处于同一区域,而且在资源配置上也出现一定的分工合作,两地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日趋明显。
3、推进深港高新技术产业衔接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一, 推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多种形式的相互合作。条件成熟时,合作创办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两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商品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基地,并以此带动开发区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深港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合作,不仅要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进度,而且要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的改善;不仅要合作搞开发研究,而且要合作搞好生产和市场开拓。第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机制并轨和功能互补。要建立统一的,以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提供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成果市场分析和预测、交易网点和信息网络、技术经纪人培训和管理、资产评估等综合配套服务的技术市场中介体系,塑造好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机制,为两地产业化机制的全面并轨奠定基础。第三,培育风险资本市场,建立统一的风险投资机制。一方面,既要利用香港资本雄厚的优势,又要克服香港资本缺乏风险投资经验的不足,在建立深港两地货币自由汇兑制度的基础上,引导香港资本市场向覆盖两地的风险资本市场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两地(主要是深圳)的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抓紧高新技术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风险资本的投资和获取相应回报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深港能源工业发展衔接
深港两地能源工业衔接主要是电力工业的衔接,已有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圳市1989年以前,自建电源装机容量少,负荷增长快,缺电严重,从1989年起,深圳开始通过省网购买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电。1994年深圳合计购港电力45.5万千瓦,年购电量157亿千瓦时, 分别占全年最高负荷和购电量的27%和18%,购买港电成为深圳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香港电力公司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积极参与深圳及内地电力项目建设,加强了两地能源建设方面的联系。1989年深圳电力开发公司与香港合和电力(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兴建沙角B电厂,1988 年中华电力公司与广东核电合营公司在深圳投资兴建大亚湾核电站。总之,自从建立深圳特区以来,深港两地的电力供应、能源项目互相渗透、紧密相连,客观上已通过各方的努力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深港两地能源方面的衔接:
1、充分利用香港电力资源,增加港电供应, 解决深圳电力供应不足的困难。根据电力负荷增长预测,深圳1996~1998年将产生缺电,最大缺电70万千瓦,而香港在2000年前,每年的电力富余容量均在300 万千瓦以上,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深圳自办三大电厂(妈湾电厂二期工程、前湾燃机电厂、东部电厂)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香港的富余电力,增加港电的供应,既可以消化大量盈余的港电,又可满足深圳经济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求,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2、做好深港两地电力规划,合理布局两地的电源建设项目, 加强合作。深港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域,要根据电力负荷的增长及现有电力供应,合理布局、建设电源项目,两地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重大的能源建设应互相协调,减少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香港各电力公司在电厂建设、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资金较雄厚,深圳应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香港的电力公司参与深圳各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通过经济行为,将两地能源建设项目自觉地衔接在一起,调节两地的能源需求平衡。
3、吸取香港管理电力行业的成功经验,制定管理条例。 本身没有任何能源资源的香港,电力供应充足,服务质量好,电价低,保证了经济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求,同时电力公司有合理的回报和利润,公司股票坚挺,银行乐意给公司贷款发展新项目。深圳要认真总结近十年电力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改变目前单纯靠政府给企业放权、让利、给优惠政策等行政手段来发展电力行业的被动局面,加快研究、制定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能与香港现行管理制度相衔接的电力管制法规。
4、加快能源燃料储藏设施的建设, 保证深港两地电力行业对燃料的需求。深港两地经济发展对燃煤、成品油、天然气的需求很大,客观上要求建设一套完整的燃料供应系统,保证各行业发展对燃料的需求。由于香港的土地资源缺乏,劳动力价格昂贵,正逐步将大型燃料仓储转移到深圳。经过20多年的建设管理,香港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燃料供销网络。通过其发达的金融、信息业与世界各能源原料供应市场紧密相连,因此,要根据深港两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在深圳建立若干个大型的能源原料供应、储存基地、保税仓等,引进香港的管理体制,加速深圳低温常压液化气的储存工程和液化天然气接收基地的建设,保证深港两地燃料需求。
三、深港加工工业的衔接
深港两地加工工业的衔接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两地加工工业的合作具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深港两地经济交往最初是从“三来一补”等加工工业起步的,经过15年的发展,深港两地共同举办的“三资企业”有8000家,“三来一补”企业11000家, 香港在内地进行的外埠加工工业广东省占94%,其中深圳就达到43%,这种“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使深圳成为香港最大的外埠加工基地。深圳一些大型企业如康佳集团、中华自行车、华强三洋、华发等都是从“三来一补”发展而来的,这些都为进一步做好深港两地加工工业衔接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二,深港两地加工工业衔接有较好的环境条件。深港两地海面相连,陆地接壤,对于加工工业的衔接,具有很强的地理和空间优势。同时深港之间的交通和口岸衔接也开始走在其他领域的前头,为深港进一步扩大加工工业衔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三,深港两地加工工业衔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80年代以来,香港加工工业一直受到劳动力短缺、工资及土地成本上涨的威胁,香港产品出口年增长一倍,工业用地价格就上涨三倍,致使香港加工工业大量北移,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而深圳背靠内地,毗邻香港,作为香港加工工业北移的第一站,腹地广阔,土地、劳动力充足,地价、厂租、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具有发展加工工业的良好条件。香港作为世界和亚太地区的重要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在市场、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只要把深港两地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两地在发展加工工业方面一定大有可为。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深港两地加工工业的衔接:
1、进一步改善深圳的投资环境。在硬件方面, 根据建设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搞好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布局,建设快速、畅通、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东西中纵横贯通、互为调节的供配水网络,建设安全畅通、抗灾力强的防洪排涝网络,建设适当超前、供应充足的供配电网络,建设快捷、灵便的现代化邮电通信网络;在软件方面,加快立法步伐,争取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与国家法律及行政法规相配套相协调的、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需要的法律体系,为海内外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法制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配套的口岸、关税、金融、贸易管理体制,坚决制止“三乱”现象,为企业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生存环境。
2、落实好发展“三来一补”的各项政策。要认真贯彻市委、 市政府关于“三来一补”的“一要稳定、二要发展、三要提高”的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在稳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区别、有层次的政策,宝安、龙岗两区要积极发展,特区内要适当发展,山区和偏僻地区要鼓励发展,并适时引导“三来一补”企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全工序生产调整,进一步落实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三来一补”管理的若干规定》中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深港两地加工工业合作的范围并提高其层次。
深港两地工业合作和衔接是一项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只要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这两个衔接的重点,不断扩大加工工业合作的层次和范围,不仅会促进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平稳过渡,而且还会极大地推动深圳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