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天然气纠纷的深层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然气论文,纠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年伊始,人们都企盼着一切都能有个好的开端。但也有事与愿违的,那就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天然气纠纷升级。由于乌克兰不接受俄罗斯将出售的天然气每千立方米的价格从50美元提高到230美元,俄罗斯于1月1日上午10时25分正式停止向乌克兰供气。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俄乌双方各自的态度都十分强硬,互相指责。由于俄罗斯输往欧洲其他国家的天然气管道都经过乌克兰,俄乌之间的天然气之争也使欧盟绷紧了神经,西欧各国都希望俄乌尽快解决争端。实际上,俄乌两国似乎也都不想将事做绝,吵了两天之后,很快就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且于4日达成了一份为期5年的供气合同。根据这项合同,俄罗斯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的价格把天然气卖给“乌能源公司”,乌克兰再以95美元的价格从该公司购买。与此同时,经乌境内输往欧盟国家的天然气的过境费由原来的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提到1.6美元。对于这其中的玄妙,当事者和旁观者自然各有各的解读。俄乌之间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它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尤先科亲西方政策与俄罗斯的矛盾
两国语言基本相同,文化相似,民族同源,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就是两国共同的先祖,在苏联时期更是一家人。可如今为什么闹得这么僵呢?除了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之外,人们差不多都将这件事归因于一年前发生的“橙色革命”。在那场革命中,亲西方的尤先科依靠乱哄哄的街头政治硬是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拉下了马,夺得了总统宝座。其实,尤先科所做的还不止这些。在外交方面,他在亲西方的路上走得更远。比如,乌克兰虽然是独联体的成员,可并不是实心实意的,因此,在1997年同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一起组建了非正式的地区性联盟组织“古阿姆”(这四个国家第一个字母GUAM的音译)。这个组织是亲美的,所以,从成立时就被认为是离心独联体。2005年12月,乌克兰又同格鲁吉亚发起成立民主选择共同体。首次论坛在基辅举行,出席的不仅有古阿姆成员国、波罗的海三国和中东欧的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罗马尼亚等9国总统,还有波兰议长及保加利亚副总统、美国与欧安组织、北约和欧洲委员会等组织。民共体基辅论坛发表的联合宣言说:民共体是实现共同民主价值观的对话与合作平台,它要把波罗的海——黑海——里海地区和巴尔干地区国家联合在一起,促进这个地区的合作,推进民主和保护人权,实现欧洲大陆的和平、民主和繁荣。显而易见,民共体对抗俄罗斯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被后者认定为“反俄的急先锋”。
几乎与此同时,尤先科坚决地表示要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正式同意社会民主党人建立全民公决倡议组的注册申请,发起就乌克兰加入北约和统一经济区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的运动,要求倡议组在2006年3月1日前在国家三分之二地区征集到至少300万公民的签名支持。如果获得足够签名支持,将于2006年5-6月举行全民公决。这一切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颜色革命”和北约东扩在不同程度上也都是针对俄罗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不再以低价向亲西方的乌克兰提供天然气,不仅仅是对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不满,更是对尤先科拼命往北约那里挤的一种“防守反击”。另外,“古阿姆”的其他国家差不多也都是与俄罗斯“对着干”的国家,人们注意到,俄罗斯此番给乌克兰“断气”,实际上也是敲山镇虎,向它们发出了警示信号。
俄乌特殊关系的现实折射
上面的那些解释虽然合乎逻辑,但还是表层的。如果从更深层次说,俄乌天然气纠纷实际上仍是两国特殊历史关系的一种折射。
虽然曾经是同族同源,可在12世纪基辅罗斯分崩离析之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逐渐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的平原地区连为一体。当蒙古横扫东欧时,乌克兰的文化重心又开始朝西北部转移,直接进入波兰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俄罗斯人早期的公国集中在北部在伏尔加河支流奥卡河流域,蒙古人衰落后更是向伏尔加和乌拉尔山扩展,一步步向东移动。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波兰和立陶宛的平原地区连为一体,有第聂伯河、布格河贯穿其间,交通和经贸往来都很方便。自打基辅罗斯分裂以来,乌克兰在往西靠,俄罗斯一直在向东走。这样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两国政治文化的分野,乌克兰人歌唱父亲河第聂伯,俄罗斯则赞扬母亲河伏尔加。
从此以后,乌克兰就一直处于西方与俄罗斯的争夺之中,这从乌克兰的两个世人熟知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个名字是乌克兰,意为“在边境”。最早是指12-13世纪未受蒙古统治的西部乌克兰,其含义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世界在东方的边缘。这个概念把乌克兰和它以西的欧洲划在一起,背后的思维便是对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德平原上国家的认同。另一个是俄罗斯人曾挂在嘴边的“小俄罗斯”。在与波兰争夺乌克兰的时代,俄罗斯人把乌克兰东部哥萨克人控制地区称作小俄罗斯。这是俄罗斯中心论的观点,抹杀了乌克兰的独特之处,乌克兰和俄罗斯变成了不对等关系。不仅如此,从1654年起,乌克兰逐渐为俄罗斯人所统治,到二战结束之后整个乌克兰都在莫斯科的治下。在沙俄后期和苏联时期,虽然小俄罗斯的提法不再使用,但是,中央政权对乌克兰的态度中总还能看到它的影子。伊凡·久巴在上个世纪70年AI写作的《国际主义还是俄罗斯化》,所针对的就是苏联人的大俄罗斯主义。
能源经济的政治上考量
与“在边境”和“小俄罗斯”这两个自不同方向的名字相适应,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受沙俄影响深,又是苏联时期重要的顿巴斯矿区和一系列重工业城市所在地,传统上与俄罗斯联系密切。黑海沿岸原为土耳其领土,俄罗斯在俄土战争后得到,历史上长期属于俄罗斯,俄罗斯在这里一直保持军事力量;乌克兰的西部在二战前先后受波兰和奥地利管辖,有自治权,反俄的民族主义情绪最强。支持尤先科的势力则集中在中西部,尤先科在“颜色革命”之后主导了乌克兰,无疑增大了乌克兰倒向西方的砝码。西方国家在冷战结束以后利用北约和欧盟东扩来不断蚕食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就再也不能听任乌克兰在内政外交上对自己咄咄逼人的态势了。
可是,由于自己同西方国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今年还将担任8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俄罗斯要制裁乌克兰在面子上也说得过去。于是,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大幅度地提高天然气的价格,在谈不拢时就立马“断气”。俄罗斯的做法虽然不近人情,可似乎谁也挑不出毛病。在市场经济时代,凭什么以便宜的价格向一个与自己离心离德的国家出口天然气呢?与许多经济纠纷政治化不同,俄罗斯的做法却是将政治问题经济化,利用经济手段既实惠又有效,旁观者还不好说三道四。这的确是一着高棋,普京手中挥舞的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从这次风波的结局看,虽然各方都说是“双赢”,但考虑到俄罗斯是一个掌握着天然气的大国,主动权实际上还是操在俄罗斯的手中。
难平余波 给人启示
这次俄乌天然气纠纷虽然很快就过去了,可造成的震动效应却是很大的。一方面,原东欧的一些国家与乌克兰相似,过去也是俄罗斯统领下的小兄弟,而今则投入西方的怀抱,这些国家既需要输入俄罗斯的天然气,又是俄罗斯向西欧输出天然气的通道。所以,继乌克兰之后,保加利亚也因为输入的天然气价格与俄罗斯发生争执,所及内容几乎完全是俄乌之争的翻版。为了减少争端,也为了对这些国家施压,俄罗斯正在加快从南北两线修建通向西欧的油气管道。北线穿越波罗的海直达德国,以后还将延伸至英国;南线经过土耳其、希腊,穿越地中海,到达意大利南部。另一方面,西欧需要从俄罗斯输入天然气的国家也紧张起来。长期以来,西欧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性非常大。据称,它们每年要进口1000多亿立方米,其中德国每年天然气消耗量的37.8%,法国年消耗量的25.3%和意大利每年消耗量的26.3%要来自俄罗斯。另外,2010年以后的英国每年也有约一半以上的天然气要靠进口,而主要来源国就是俄罗斯。
俄罗斯给乌克兰“断气”事件发生之后,西欧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制订或实施应急预案。英国力争在今年底完成从英国到挪威的海底天然气管道的铺设,同时扩建原本用于输出北海油气的欧洲大陆管道,扩建港口以进口液化天然气。德国总理默克尔也主持召开内阁闭门会议,探寻能源安全对策。有报道说,为了确保未来德国的能源安全,默克尔还将于3月份召集政府相关部门和能源公司举行“能源峰会”,讨论寻求能源供给多元化和增加替代能源等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俄乌天然气纠纷也给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提了个醒。在远东石油管道铺设的问题上,从安大线到安纳,再到泰纳,可说是俄罗斯人吊足了中国和日本的胃口,可直到今天连个影还都没有见到。但是,再往远一点看,铺不铺还是相对简单的问题。俄罗斯不铺,中国可以另想辙。现在看来,中国人除了关心这条管线铺不铺之外,还应当意识到,管线即使铺上了,开通了,使用了,可闸门在俄罗斯的手中,随时还可关闭。所以,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必须使自己的能源战略多元化,多从几个方向建立石油进口通道,不能将中国的“石油篮子”全装俄罗斯的“蛋”,尽可能抵消石油管道在中俄两国关系中的砝码功能,更不能让别人给自己“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