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_规模效益论文

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实证论文,为例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054(2012)02-0016-07

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水平不仅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而且更是文化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动力来源。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况及影响其协调的主要因素。

一、研究方法

1.主要指标及其衡量方法

在对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评价两大系统发展状况的预选指标体系。这方面的已有研究比较多,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遵循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设计原则,分别预选了两大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1)区域文化产业系统发展指标体系。在考察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产业属性与特征的基础上,不少学者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如王琳(2005)、詹正茂(2006)、徐萍(2007)、乔广奇(2009)等。基于以往研究及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15个统计指标组成,涵盖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基础、产业规模、产业投入、产出效益、发展水平及对地区经济贡献等六个方面。各项指标及计算公式见表1。

(2)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关于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设计的已有不少。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比较复杂,多维多层、面面俱到,如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以系统理论和方法,设计了由104项基础要素、19项状态要素、5大支持系统和最终集成的综合结果所组成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要素层4个等级,指标数多达240个。①可见,国内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普遍存在体系过于庞杂、不易操作,统计资料难以获得等诸多问题。为此,本着少而精,全面实用的原则和城市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的理念,本文选取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ity Developing Index)作为城市发展评价的综合指数。

2.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考察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况通常是通过构建文化产业与城市两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模型,来刻画两者之间及各自内部的协调有序发展程度。

模型建构的基本步骤:②

第一,分别求出北京市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综合发展指数。

第二,利用线性回归法确定北京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两大系统的回归理想值。

第三,因各系统评价的指标数量可能不相同,故不能对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可运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概念,通过隶属度函数来建立协调度函数。

第四,通过协调度函数计算系统协调度指数,就可以对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

3.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将北京市做典型样本研究,所用统计数据均来源于2002年至2011年《北京统计年鉴》。③其中有个别年份的一些数据缺失,为便于计算分析,本文对缺失数据采用内插法或外推法进行了处理。

二、数据整理与结果分析

在分析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系统协调关系之前,需要先求出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本文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北京人类发展指数(HDI)获得北京城市发展的综合发展指数。

1.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

(1)提取公因子。按表1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限于篇幅,原始数据表略),④并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即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处理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用SPSS软件18.0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得到2个公共因子,特征值分别为4.166和8.988,累积贡献率分别为31.650%和68.290%,见表2。

(2)考察旋转以后的因子负荷矩阵。见表3。

第一个因子主要由V12劳动生产率、V14文化产业发展系数、V13增加值年增长率、V15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率四个指标决定,涵盖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近三分之一的信息量(第一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31.650%)。这四个变量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所以第一个因子可以命名为水平与效益因子。在这个因子中,以V12劳动生产率、V14文化产业发展系数两个指标贡献率最大,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

第二个因子主要由V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V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V3居民消费水平、 V8文化产业资产总额、V7年末固定资产净值、V11文化产业利税总额、V6从业人员、V5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V4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V10文化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V9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等变量指标决定,这些指标反映了北京市文化产业的文化需求基础和总量规模,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二个因子命名为需求与规模因子,它涵盖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六成以上的信息量(第二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68.290%)。在这些指标中,以V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V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V3居民消费水平、V8文化产业资产总额四个指标贡献率最高。

(3)计算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数。按照因子得分计算公式,先求得各个年份北京文化产业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分,然后,再计算出各个年份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数,如表4。

从上述历年两个主要因子的综合得分来看,文化需求与规模基础因子一直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说明一方面随着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多,激活了巨大的文化需求市场,从而拉动整个文化产业强势上扬。另一方面,顺乎文化需求的拉动,文化产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资产规模的扩张以及大量从业人员的供给也极大地促推了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2006年应该是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起飞之年。在这一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总量规模基本突破了十年的平均发展水平,这比较符合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但是,我们在考察发展水平与效益因子得分的变化情况后,发现该因子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并有走低的趋势。在十年的发展中,这个因子只在2003年和2004年具有井喷式的迅猛发展。在2008年,由于受到了奥运会举办的刺激略有起色,其他年份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可见,相比北京巨大的文化产业需求和坚实的产业发展规模基础,北京文化产业在发展速度和产出效益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综合发展指数来看,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整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这种增长是受文化产业需求的拉动和产业规模扩张的推动所致。从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来看,文化需求与规模基础因子明显充当主导贡献的地位,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效益因子的贡献相对薄弱。因此,未来大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产出效益的贡献度,实现与文化需求和规模基础因子同步协调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2.北京市人类发展指数测量

本文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有序度评价主要是通过其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衡量。从前面HDI的构建过程分析来看,计算HDI首先需要计算三个分项指数。

(1)预期寿命指数。查阅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可以得到北京市人口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数据,其他年份的数据可以采用内插法及外推法得到,经计算得到北京市各年份的人口预期寿命指数。

(2)教育发展指数。成人识字率可以通过(1-文盲率)获得,而文盲率可通过《北京市统计年鉴》各年版的数据整理得到。综合入学率=[某年在学人数÷某年全国(6-22)岁人口数]×100%。某年入学人数来源于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高等教育、高中、初中、小学在校人数的加总。全国6-22岁人数则是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按5-9岁、10-14岁、15-19岁、20-24岁四个年龄段所占抽样人口数比重再乘以北京常住人口总数近似所得。然后将成人识字率指数与综合入学率指数加权平均即得北京市历年教育发展指数。

(3)人均GDP指数。北京市的人均GDP(美元/人)数据可直接取自历年统计年鉴,再根据世界银行所采用的中国总量GDP与按购买力评价法(PPP)计算美元GDP时所引用的比率进行计算。

(4)人类发展指数(HDI)。在计算出历年人口预期寿命指数、教育发展指数和人均GDP指数后,再对三个分项指数进行简单平均,即得北京市各年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限于篇幅,本文只将2000年至2010年的北京HDI列于表5。

从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历年的结果来看,城市的整个有序发展变化平缓,但基本逐年提升,说明北京城市十年来在发展“人文北京”方面不断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协调度分析

(1)利用线性回归确定北京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各个年份的回归理想值。如表6。

(2)计算各个年份北京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相对协调度及协调指数。见表7及图1。

为了便于定性地判断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程度,一般将系统间的协调指数进行等级划分,如表8。

从表7-8及图1可以看出,2001-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发展协调指数平均为0.36,整体上处于一种轻度失调的状态,协调指数呈变化幅度比较大的波浪式分布。具体来看,在十年的发展中,除了2003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处于基本协调或比较协调的状态外,其余六年都处于不协调的状态,特别是2001年、2002年和2008年三年都处于极度失调的状态。这说明北京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一直处于不协调——协调——不协调的动态发展变化中。另外,从图1中协调指数的波动趋势来看,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从最初的极度失调演变为当前的轻度失调或勉强协调,反映了近十年来北京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与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失调的状况。总的来说,在北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没有能够与城市整体发展同步,发展速度和效益相对较低,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提升产业劳动生产效益和发展水平。

图1 2001-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协调指数分布及拟合⑤

三、结论与展望

1.目前,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质是一种依赖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而非依靠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提升的集约型增长

考察北京文化产业十年来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持续强劲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的背后一直是依赖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释放出来的巨大文化需求和为文化产业发展所投入的宏大产业规模。但是,在文化需求急剧增长和产业规模投入不断扩张的同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并没有同步提升,这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而且,随着量的规模扩张越来越不可持续或代价极为高昂,这种质的内涵式发展滞后所带来的“瓶颈效应”将日显突出。因此,当粗放式增长尚可持续的时候,北京文化产业需未雨绸缪,及早转变发展方式,在量的积累下选择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模式。

2.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低下是解释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从北京文化产业系统发展指数的分析结果来看,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基本上是向有序方向发展的,而发展水平和效益的有序发展很不稳定,出现时高时低的无序变化,并且总体上呈走弱的趋势,与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的有序发展呈强烈反差。可见,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主要方面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协调和滞后所致,究其原因,是由于其发展水平和效益的严重低下。当下,许多城市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动辄投入成百上千亿元,圈地几百平方公里,各类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但是这种只重投入不重产出,只重规模的扩张不重效益的提升,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的扩张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型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因此,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低下是影响与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方面。不仅要注重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投入,更要重视产出效益的提升,应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战略中的应有之义。

3.文化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不高是影响系统内外协同的重要原因

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的低迷与不稳定发展,严重制约了整个文化产业系统的发展水平和产出效益。而影响劳动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文化产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因此,未来如何挖掘文化创意应有的创新能力和空间,将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应有的命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大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4.相比城市和产业规模、市场需求基础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速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北京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来看,城市发展相对平稳且持续改进,这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城市经济的发展,历史名城的独特资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激活以及各类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创新、政府经费的投入等,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市场需求和规模基础。相比这些环境和基础,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以及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等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文化企业、投融资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校,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多管齐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的提升,消除影响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瓶颈效应”。

注释:

①张彦.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少而精易操作[J].探索与争鸣,2006(3).

②郭鹏.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协调性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7.

③自2005年始,北京市开始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统一口径来统计相关指标数据。在此之前,本文的相关统计口径主要是基于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统计思想,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播服务、卫星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的统计口径进行数据采集.

④限于篇幅,原始数据表正文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来函来电索取.

⑤图中的变化趋势直线利用EXCEL软件中直线拟和,曲线由周期为2的移动平均曲线拟和.

标签:;  ;  ;  ;  

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_规模效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