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化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结合_农业论文

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化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结合_农业论文

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衰退产业重组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工业基地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在研究解决这一重大课题过程中,对老工业基地衰退产业进行合理重组,是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图以具有代表意义的老工业城市本溪为典型,通过分析探索出一条衰退产业在重组中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新路。

一、问题的提出:资源枯竭或开采成本大幅度上升,致使原有产业急剧缩减,老工业基地改造、区域经济再振兴急需为衰退产业找出最佳的综合重组途径。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老工业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素有“煤铁之城”之称。“一五”时期,在国家确定的694 项限额以上的工业建设项目中,本溪就拥有13项。与东北地区许多工业城市一样,本溪曾以其资源优势为支撑我国的工业化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但在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正面临着资源优势迅速消失的严竣挑战。

——煤炭。本溪的煤炭资源开采曾有过很长的历史,但其真正振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化过程中。到1975年底,本溪的统配煤产量从1952年的161.1万吨提高到345.7万吨,最高年份的1959年,曾经达到535.2万吨。但从80年代初起却一直处于连年递减状态,到1995 年已下降到20万吨。本溪矿区内的5对矿井已相继报废和关井转产, 目前每年实际上只是在回采少量残煤,而且这种状况最多只能维持5到7年。曾作为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重要煤炭生产基地的本溪,煤炭采掘正在从产业目录上消失。

——铁矿。本溪的铁矿石是国内少有的低磷、低硫优质矿,其中南芬矿是全国最大的露天铁矿。本溪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依靠的就是当地的铁矿石资源,而且在体制上矿山采掘一直隶属于本钢。但由于长期以来为支持钢铁生产不断扩张,对铁矿资源的无限制大规模开采导致了矿山采储比的严重失衡,后备储量越来越少,优质矿石越来越少,而采剥制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南芬矿设计能力为年产1000万吨,90年代初起产量下降到800万吨,1996年只能生产680万吨,预计近两年内将下降到500万吨。按照本钢的测算, 南芬矿急需进行二期“扩帮”改造,需要投资12亿元;搬掉5.59亿吨岩石的巨大改造工程,最多也只能恢复原有生产能力的简单再生产。本钢另一矿山歪头山铁矿的采场目前已接近“最终帮”,必须在164米台阶进行深部开采, 由于改造资金不足,目前已达不到年产500万吨的设计能力,即使如此,按现有储量计算也只能维持20年。

本溪经济所面临的资源枯竭或开采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难题,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实际上,抚顺、阜新的煤炭和大庆的石油都与此状况类似。这种约束是一种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性约束。由于资源的局限,许多在工业化早期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经过多年大规模开采后,随着资源枯竭而迅速趋于衰落。目前,资源状况的恶化已经对本溪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如何对衰退产业找出最佳综合重组点,是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区域经济的关键。

二、解决的途径:衰退产业重组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是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溪在原有体制下为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形成了“倚重、轻轻”的产业结构。受其惯性影响,到“八五”末期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3∶63.4∶30.3,轻重工业比重仍为18∶82。根据上述这种状况,仅对当前的衰退产业进行重组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必须寻找衰退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进行综合重组的有效途径。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衰退产业重组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可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有益尝试。那么,衰退产业的重组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是否具备可行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第一,农业产业化需要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农业产业化资产结构中需要有一定的长期资金,特别是龙头企业只有具备长线投资的能力和抗拒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才能使一体化组织稳健运行,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户投资(往往是短期投资)的边际报酬,从而带动农户增加投资。而我国农业又始终存在着长期资金短缺问题,如果衰退产业重组能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恰恰能弥补农业产业化长期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因为衰退产业在转产重组中国家都拨给了一定的转产资金。第二,农业产业化不论是物资供应、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都需要工业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来实现整个农业的规模效益。沿着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业一体化体系中,恰恰是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才愈发有必要引入与之互补性更强的工业企业,只有工业企业的介入,才能使农业产业化具有更强的产业牵动能力和运行效率。第三,无论是从衰退产业国有资产存量盘活角度去看,还是从经济效益和国家有关投资政策上去分析,衰退产业向农业产业化转移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从本溪煤炭现行转产项目看,对原有的厂房和设备利用很少,甚至有的是弃旧辟新,利用率不到20%,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极大。而实际上现有的厂房、设备可以通过改造开发如无土载培、温室养植、冷藏及农副产品深精加工项目等,有机地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因此说,衰退产业向农业产业化转移,是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的需要。二是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低,衰退产业可以向其转移。据专家分析,如果按从基础生产到最终消费的综合效益计算,农业是最有前途、获利较高的投资产业之一。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型财团企业里,有4个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食品企业集团。 即使是农业第一线生产,投资回报率也不低。据有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正在成长为国民经济五大物质部门(农、工、商、建、运)中成本利润率最高的产业,由1978年的—5.16%提高到90年代初期的60%左右,高于五业平均值的1倍。另外, 农业开发中的绿色食品基地、水产品基地、奶牛基地、瓜果基地、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正逐步成长为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巨大、投资回收较快的产业。在农业相关产业中,农用运输车生产、农业化工、饲料加工等行业也发展很快。三是国家的现行投资政策,有利于衰退产业向农业项目进军。在我国的所有投资领域中,最受国家保护和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最多的莫过于农业。农业项目免征投资方向税,农业贷款是在金融全面紧缩情况下非但不紧缩而且还加大力度的重点之一,其倾斜政策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农副产品的绝大部分税率是最低的,大部分农业项目的审批、用地、资金融通、外汇调剂都是较为优惠的;国家每年都对一些大型项目给予无偿援助,在外债盘子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唯独对农业网开一面并提供担保等等。这些国家对农业的特殊保护政策,无疑对衰退产业向农业转移是相当有利的。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衰退产业重组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是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吸纳下岗职工、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繁荣区域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水平的“一石数鸟”之上策。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当务之急是如何加快这项工作的进程。

三、几点建议:大力宣传、转变观念、政策引导、加强协调、为衰退产业重组和农业产业化结合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衰退产业重组和农业产业化的结合,毕竟是一件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的新生事物,这就要求我们在这项工作中注意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住工作方向。

一要加强宣传,转变人们“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种种影响,人们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现象还很严重,在研究经济发展战略时更没有工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思路。特别是在衰退产业重组中,还只能在工业框框内寻项目、找出路,因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宣传力度,转变传统观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衰退产业重组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优势。在研究衰退产业重组中敢于进入农业。

二要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衰退产业进入农业领域是有一定风险的,虽然从一个较长周期看,它应该而且可以获取平均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但毕竟投资回收周期长,存在着某些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为落实这一战略设想,政府对于衰退产业进入农业应给予一定的支持。除一般性倡导外,可以考虑在信贷、利率、税收、国内外融资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为衰退产业进入农业保驾护航。

三要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约束手段。在这项工作中,政府部门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减少行政干预,加强资金、信息服务。应组织各方面的力量,相互协作配合,搞好生产基地、市场体系、流通设备等硬件建设。另外,政府还要制定相关的法规,通过经济、法律等约束手段调控企业行为。

四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避免一哄而起的现象发生。在工作中,我们应尽量避免新进入企业与农业的传统格局发生过于剧烈的碰撞。为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非国家统制的、开发性质较强的产业、产品开发领域,而后再逐步拓展。另外,在进入农业的企业选择上,一定要本着搞好调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决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一哄而起现象的发生。

五要加强和充实政策调研队伍,保证宏观调控决策的科学、及时和有效。老工业基地衰退产业重组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尚属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壮大研究队伍,认真地搞好调查研究,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以避免失误而造成经济损失。

标签:;  ;  ;  ;  

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化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结合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