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之探讨

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之探讨

王晓音[1]2013年在《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存的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素质有待完善等问题,以及当前研究中对教师素质界定的视角微观、内涵模糊等缺憾,提出“大素质”概念,从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详尽描述;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汉语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业务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本研究重实践性、实用性,以期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我成长指南。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秉持正确的职业意识,以成为一名“多项全能选手”为目标,摒弃偏颇观念,从社会、个体、学术等角度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专业身份认同,既不可轻视自己为教书匠,也不可将职业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职业精神除了对本职业要充满热爱与激情,还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同理心。作为涉外工作者,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符合规范的职业操守,言行得体,维护民族尊严。由于道德水平难以用数字量化,且本文也无意批评或评价,因此本研究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精神状态”两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设想。从“践行公民道德”、“践行教师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希望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可作表率的私德,在工作中有责任心、有激情,并且真心关爱学生。从“积极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两个方面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精力充沛、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并且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工作激情,表现出健全、和谐、积极的人格状态以及良好的性格。本研究引用了“信念”(Belief)这一概念,从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以及对教与学的信念这叁个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包括“认识自己”、“教学机智”、“心理应激”叁个方面。教师要尊重自我,同时也要敞开自我,不断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中介者”、“导师”。准确的自我信念还包括稳定的心态、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善于调适自我心理、情绪等。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信念包括“认识学生”、“认识学习者的情感”。对于教与学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信念”和“对教学的信念”。如何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如何实现高成效的教学,这都是在明晰了对教与学的信念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答案的。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提法。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凸显出来的独特之处,教师对此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处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素养。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难点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从“语言表达”、“语言运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在语言表达部分,分析了教师语言物理层面、意义层面、情感层面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在语言运用部分,我们借用了英文相关着作的部分研究角度,从生理方面、人际方面、教学法方面分析了教学语言。最后,我们从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营造课堂气氛、与学生有效沟通叁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语言的作用。在每个层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引入了教学实例,使分析更具体,建议更实用。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素养以及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技巧。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还包括教师对自我的长期与短期的准备。教师从备课到上好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与基础,上课是备课内容的实践、展现与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联接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基本素养”的概念,将“板书”、“范读”、“肢体语言”归为教师课上良好素养展示的因素,将“回顾反思”、“收集学生反馈”、“自我修正与调整”归为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详尽分析了如何上好一堂课。掌握各种基础语言课的特点、教法,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各种课型全面适应。本文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各种课型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包括听力教学、口语教学现状中的偏差和误区,阅读教材的缺陷,写作教学目标和写作模式的反思。以此梳理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修正途径以及详尽的教学建议。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基础,搭建跨文化交际知识,有能力处理自身所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处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方式,以及应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手段。

王坤[2]2011年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广大外语研究者与教育者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最终将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确定为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解决学生对目的语的词汇与语法知识掌握的很牢,但是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也会出现很多语用失误,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很多学者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冲破种种障碍,达到有效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为了切实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着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并通过教学实验来验证新的教学模式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大学英语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以及个案访谈等工具,以黑龙江大学2008级的80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最后笔者得出结论,通过有效的文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总之,本文只是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应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当中的一个初步尝试,希望此次尝试能够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目标,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将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汪火焰[3]2012年在《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的前提是:除学好外国语言外,还必须了解外国文化,体验并熟知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将对我国的外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中国外语教学的缺陷;探究那些导致我国大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深层原因;审视外语教学法的演变历史以求获得外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借鉴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来纠正外语教学中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轻视文化因素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国的外语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教学效果始终不如人意,培养的学生语言能力强,语言技能熟练,但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大学英语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七种主要原因:一、主流的外语教学法流派都忽略了文化在外语教学和交际中的重要性;二、外语教学界还缺乏成熟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特别是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叁、学校普遍缺乏涵盖跨文化交际项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四、英语教师和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五、教师缺乏文化教学的训练和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六、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匮乏;七、学校缺乏系统评估文化能力的手段和标准。以培养外语人才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演变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传授语法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第二阶段,按幼儿习得母语规律,强调模仿和重复,训练学生外语的听说能力;第叁阶段,以认知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或交际能力。目前正在进入第四个阶段,以语言和文化作为输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到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化的语言教学法流派不下二十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有五种:翻译法、直接发、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前四种教学法都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训语言技能为目的,在不同时期为语言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都忽略了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各地的众多学者在吸纳了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跨文化交际学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美国人类学家艾德华.霍尔(Edward Hall)对于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颇有研究,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学之父”,其着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1959)被看成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奠基之作。古迪昆斯特(Gudykunst)于1983年发表的着作《跨文化交际理论:当前视角》(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作为独立、成熟学科的标志。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育和相关方面体现了最高价值。跨文化交际学使语言教学专家们认识到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因素,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具有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经历了从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到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再到现在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3个主要阶段;形成了两种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传授法和文化过程教学法;出现了4种教学模式:外国文化模式,跨文化模式,多文化模式和超文化模式。跨文化交际学阐明了语言-文化-交际关系、文化的内涵、交际的原理、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等一系列概念和原理。在跨文化交际中,每个参与者都根据自己的文化习俗和预见理解别人的话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完全失败。根据跨文化交际学原理,教授外语的理想目标是让学生使用所学语言在目的语的文化语境中以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方式交际,即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针对中国外语教学的缺陷,本人带领研究团队以外语教学法理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教学成果、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大学本科学生为对象和平台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分为叁个步骤;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方面。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各大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其他外语语种的跨文化教学提供参。

陈佳婉, 黄晓林[4]2018年在《多种语言学习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促使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共存已是普遍现象。现如今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渗入生活,特别是对学习语言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两所大学共123位外语专业学生(其中43位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与部分学生的访谈,分析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状况,探寻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潘丽英[5]2012年在《试论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语用失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语用失误。通过搜集留学生日常生活中词汇语用失误的实例表现,分析产生这些失误的原因,最终提出应对策略并反馈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绪论和结论外,第一章至第叁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并对语用失误进行分类且做出原因分析。第二章通过对留学生词汇失误实例表现分析,得出词汇失误的原因:文化差异、认知心理不同、母语负迁移和语用教学的失误。第叁章在第二章的分析基础之上,对留学生的词汇语用失误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包括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并且为语用失误提出一些补救策略;在教学上,提倡文化语用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加强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对比、采用合理的分班制度并且多组织留学生进行与汉语有关的活动。

费广会[6]2016年在《试论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素养的培养研究及对策》文中指出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缺失会导致尴尬甚至是不可原谅的跨文化休克。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对大学生跨文化素养教学的跨越式发展,使其尽量避免中外跨文化语用失误或是跨文化冲突就显得迫在眉睫了。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素养及特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现状、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寻找一条光明大道。

张显[7]2006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文中认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Sapir,1921:221)要学好外语离不开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了解。因此,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他们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的意愿和兴趣,自然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本论文从文化概念、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文化的分类入手,找出汉、英两种文化在社会习俗、词语的文化内涵、非语言交际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一些差异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文化差异现象,并从不同文化层面、不同文化渊源等方面阐释在英语教学中所产生的语用差异。分析学生在跨越文化差异时遭遇的种种障碍以及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经常学生在外语教学中会出现下面的障碍: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等。而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又表现在:传统的英语教材教法较少考虑文化因素、传统的应用语言学对文化差异研究不够重视。目前,世界各国由于全球化形势所迫,二语习得研究持续高涨。我国外语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我通过对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历史回顾,发现我国学生对个体自己的预测,先入为主的猜测,以及按本民族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以及价值观念问题等都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我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因素的影响,应强化文化导入。最后我提出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差异教育的具体策略是:加强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外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开放性以应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罗颖德[8]2006年在《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时代的特征。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增多,越来越需要能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因此,新课改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对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化研究还未形成,对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也不多。 为了了解目前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高中跨文化教、学状况;探索影响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并找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者对上海市的268位高中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并对40位高中英语教师和参加测试的学生进行了关于跨文化教、学的问卷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缺乏西方文化知识,民族中心主义,母语负迁移作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课外用于扩大文化视野的英语学习时间和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存在显着的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如提高教师自身对跨文化的认识,跨文化教学的原则及一些可行的实施方法。 最后在研究结果基础上,研究者对本次研究进行了反思。

邓兆红[9]2007年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因此,教育部于2003年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但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数据统计,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对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化研究还未形成。至于关于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就更缺乏了。要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了解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水平和状况。而当前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如何?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对湖北省荆州市的288名高中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和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问卷调查,同时,还对53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的状况的了解,探索出影响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并力图找出提高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结果显示: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知识(英美国家)了解不够;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和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扩大跨文化交际视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够,英语教师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教师和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教与学的途径和方式的认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存在显着的影响。根据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如:提高高中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知识,遵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充分运用相关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如PTPC模式等。

郭艳红[10]2015年在《语用翻译视角下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文中指出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包括表达习惯导致语用失误、观念差异语用失误、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明确目标定位,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学习跨文化语用知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用翻译视角下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 王晓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D]. 王坤. 黑龙江大学. 2011

[3].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 汪火焰.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 多种语言学习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 陈佳婉, 黄晓林. 文学教育(上). 2018

[5].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语用失误[D]. 潘丽英. 黑龙江大学. 2012

[6]. 试论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素养的培养研究及对策[J]. 费广会. 教育现代化. 2016

[7]. 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 张显. 西南大学. 2006

[8]. 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 罗颖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 邓兆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 语用翻译视角下英语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案[J]. 郭艳红.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标签:;  ;  ;  ;  ;  ;  ;  ;  ;  ;  

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