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论文_徐恩强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论文_徐恩强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1702

摘要: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格局,并且建立了四个基本的工作体系,对每一个阶段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安排。与此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了具有一定高度和广度的合理工作目标,为地质环境及相关工作体系的完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未来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

1矿山开采中常见的地质灾害

1.1地面坍塌和滑坡

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无论是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有可能导致地面的坍塌和滑坡,这也是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地下开采中出现地面崩塌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开采区内部在逐步的开采中呈现内空的现象,进而引起地面的崩塌和滑坡,如果是表面剥离会发生泥石流,如果是地下水位下降则易发生气降。露天开采出现崩塌滑坡的区域一般位于矿区的边缘部分。

1.2矿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灾害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地质灾害就是由于矿区的地下水变化导致的灾害。这种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工作人员在矿产开采的前期,往往会对矿井内的涌水量和突水量进行相关的测量,让其数据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再组织工作人员进入矿井对矿产进行开采。虽然前期也对涌水量和突水量做了相关的测量,但是由于在矿井内,其水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降水、裂缝水等,从而导致涌水量或者突水量有突发性的改变,使矿井内的地下水位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涌水量的测量和判断出现误差。其次,矿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还可能导致溃沙涌泥灾害的发生。溃沙涌泥出现的原因是采矿过程中会有蓄水溶洞,当矿区的水位发生变化,水会流入蓄水溶洞,进而将溶洞内的泥沙石屑等一并带出,当石屑过大或泥沙过多会造成溶洞的堵塞,进而给矿坑内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情况严重者,还会导致矿山的崩坏,使矿山的地质结构被破坏,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矿山的地质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1.3矿区内部原因引发的灾害

矿区内部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矿产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地层缺失而无法恢复到原有的地质环境,导致踩空区域没有有效的填充物进行支撑。随着地壳的运动和地层的风化,受到暴雨或其他危害严重的突发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踩空区域地面的塌陷和地表沉降。

2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

第一,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对采矿区附近的地理和环境进行监察预测,做好预防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对所预测的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进行划分,破坏程度严重时需要及时快速地疏散采矿工作人员,进而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第二,安全原则。安全原则应该是贯穿于矿山生产全过程的重要原则。只有确保工程生产的安全,才能够有效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所以,要制定专门的安全生产与管理计划,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定时的培训,引导施工人员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观念,充分认识到安全问题对矿山整体运营的重要意义,严格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研究

3.1针对重点防治区进行多重防护

想要实现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首先要对矿山的地质类型,做一个简单的分类。矿山开采人员,在进行作业前,要先对矿山的地形地质进行详细的勘测,结合各种测量工具,详细的测量出矿山坡度等各个方面的参数值,并且对于矿山每一个地区的地质开裂程度以及受损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矿山的灾害突发可能性作出评估,将可能性较高的地区作为重点防治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也要将该地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及时做好灾害应对预案,预案的设置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典型特点,以及受损程度进行详细分析,避免在工人进行拆开的过程中,防止出现地质灾害而影响了整个开采的进度,防止因为开采工程而对地质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害,防止因为开采工程而危害开采工人的生命安全。开采工人在开采前的勘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够高效有用的做好勘测工作,那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开采成本,提升开采效率,实现较大的经济收益。

3.2设立专业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策

不仅要从开采者本身提高对矿山地质保护的重视程度,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该方面的重视力度,在政府的引导下,要设立相关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机构,对各个地区的地质灾害问题进行汇总,深入研究和探讨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相关影响因素,同时对于已经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未来的趋势预测,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此外,还要对其他勘测地区做出一个深入的研究,预测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地质灾害,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想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必须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入手,建立专业的机构进行防管措施的落实,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的土地复建部门,在矿山进行开采过后,对其进行保护,将该地区的水利等相关措施进行维修。实现矿山地质防护,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个机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在完成各自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实现进步。

4矿山地质环境有效的治理与保护方式

对当地矿山地质环境实施保护的基本措施能够划分两方面。第一,按照矿上区域实际地质条件情况,准确划分出对应的重点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场所与设备设施,运用针对性具体有效的保护防御方法,提升地质保护工作力度;第二,将当地矿山地质条件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作为保护基础,关注当地矿山地质条件环境的实际现状,认真分析出主要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具体有效的管护工作,防止矿山采矿活动对周边地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同时,开展矿山地质自然环境不断保护的实际过程中,应该设置具体的环境监测点,并提升巡查工作力度。由于露天开采作业会对当地矿区地貌情况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采矿作业完成之后,应该按照当地区域地形条件以及周边地质环境情况,合理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比如,采矿作业完成后,必须马上拆除影响矿山区域范围内农作物正常生长生存的各类设备设施,积极实施具体有效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式。另外,矿区区域在实施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的实际过程中,应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统一性,科学合理统一规划工作进度。针对矿区主管部门,必须定期实施各类培训活动,提升矿山施工企业对当地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认识,并按照当地矿山地质条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控制体系。通过开展对矿山区域地质环境实施细致调查分析,根据地质灾害问题出现的危险条件,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同时也能够对存在严重的危害情况实施控制与筛查处理,有效避免地质灾害问题隐患的出现。提升地质环境勘查工作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问题评价工作的实际准确度。采取搬迁避让的工作措施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属于避免矿山区域人为工程项目导致地质灾害问题安全隐患的关键方式。

结束语:矿产资源一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重视矿山资源开发以及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保护,才能促使矿产行业实现长远发展,带动我国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对于矿山地质灾害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能够有效减小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实现对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甘礼洪,李宇.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10):139-140.

[2]孟昕卓.试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西部资源,2019(02):124-125.

[3]胡倩.解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合理利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8(19):148-149.

[4]刘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江西建材,2016(02):242+246.

[5]程伯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S1):147-151.

论文作者:徐恩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论文_徐恩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