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道德课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道德论文,课浅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是以儒、佛思想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近代学校体制建立之时,称为“修身课”的道德课便被定位于各科之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曾对韩国实行了三年的“军事管辖”,将自己的道德教育模式移植到韩国,废除韩国道德课,在社会科中进行地理、历史、道德教育。但是,韩国政府独立执政后,于1955年8 月颁布第一次教育课程(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时便恢复了专门的道德教育,期间相隔不到十年。几十年来,韩国的教育课程已颁布七次,道德课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课程地位,道德课的内容亦得到不断完善。
一、韩国道德课的教育目标
韩国的道德课从第一次教育课程颁布至今,经历七次改革,从道德课目标角度可将它分为三个阶段,每一次道德课目标的转换,都是其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强有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一次教育课程实施期间为第一阶段(1945年—1962年),可称美式民主化理念的推行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派遣阿诺德长官在韩国设立军政厅,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造,旨在帮助韩国尽快消除殖民地时期影响,建构新的国家体系,并在意识形态上积极推进美国式民主化理念,预备冷战时期的到来。道德课的特殊作用使它一开始就成为改革的重点部分。韩国于1945年9月22 日公布的第一个关于学校教育的章程规定,废除修身课并在社会科中进行道德教育,随后颁布的“教育法”指出,社会科的教育目标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公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注:[韩]教育课程、教科书研究会:《韩国教科教育课程之变迁》,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年12月出版,第82页。)从强调儒家之忠孝到宣扬道义、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不能不说是韩国道德课目标一个较大意义上的转变。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韩国战后道德教育目标的理念基础,而且为韩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韩国在1955年8 月颁布第一次教育课程恢复了道德课,但对教育目标却没做明确的表述,仍然沿袭了1945年教育法中的规定为其目标。
第二阶段为朴正熙、全斗焕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人政府执政期(1962年—1987年),也是韩国国家主义道德理念的推行期。通过军事政变掌握政权的朴正熙认为,要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现状,必须从国民意识改造开始。1962年2月朴执政翌年,韩国教育部颁布第二次教育课程, 对道德课进行了全面改革,道德课目标强调国民意识的培养,呼吁学生服务于社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可称国家主义道德教育理念的开端。这次改革将道德课目标设定为:“教育学生了解基本的行为规范,养成符合礼节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时常反省自己、按照良心生活;教育学生在社会上找好自己的岗位,为建设愉快、和睦、健康的社会作出贡献;教育学生领悟民主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的错误本质,热爱国家和民族”。(注:[韩]教育课程、教科书研究会:《韩国教科教育课程之变迁》,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年12月出版,第89页。)此外,出于冷战需要,这次改革还增加了反共教育的内容,甚至将名称从原来的“道义”改为“反共道德”。朴正熙于1968年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更是大力宣扬民族中兴的伟大使命,呼吁国民以国家利益为重。“国民教育宪章”虽然不作为专门的道德课目标,但它一经颁布便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刊登在所有中小学教科书第一页上,并要求在学校活动中公开诵读,对道德课产生了极大影响。“国民教育宪章”的颁布,标志着韩国的道德课目标进入到国家主义道德理念时期。随后执政的全斗焕亦继承了朴正熙的统治方式,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道德课目标始终没有太大改变。
自1987年韩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卢泰愚政府至今,为第三阶段,即价值多元化道德理念时期。卢的执政标志着韩国从军人统治转向文人政府执政,政治氛围明显缓和;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国民所得增加等因素,从客观上促进了人们的意识变化;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到来又派生出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这一切都使韩国的道德课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韩国现行(第六次教育课程)道德课的目标为:“向学生揭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道德矛盾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与自制”。(注:[韩]汉城大学道德课教育课程改订研究会:《第七次中小学道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1997年教育部咨询报告,内部资料,1997年10月,112页。)从上述目标中可以看出, 韩国的现行道德课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前两阶段大不相同。
二、放射型的道德课内容结构
韩国的道德课设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一,各年级的道德课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包括五个教学要素,根据要素编排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其内容体系呈现出放射型的结构模式,即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个人生活”部分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实践意志、自主、节制等要素;“家庭近邻学校生活”部分包括敬爱、家庭礼节、校内礼节、宽容、热爱家乡等;“社会生活”部分包括社会秩序、相互协助、公益、公正、民主秩序;“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包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等。
围绕这些教学要点,韩国的道德课按照年级特点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低、中年级主要安排日常生活习惯,礼节、公共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高年级增加传统道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初一注重与小学的连接,在内容上进行必要的重复;初二到高一则通过安排一些两难问题,以期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以“个人生活”为例,小学三年级为爱护动植物、好人好事、正直、爱惜物品;四年级为健康的生活、独立思考和实践、守信、珍惜时间等内容;五年级为宝贵的生命、创意性、勤奋的生活、生活计划与反省;六年级为个人的能力与理想、努力的态度、精神与物质、信念与奋斗等内容;初一安排了人生与道德、道德思考与信念、青少年期与中学生活、人物学习等内容;初二为人生的目标与价值、多彩人生与价值冲突、价值选择与道德判断、人物学习;初三则是人生的意义与人生计划、发展个性与人格陶冶、人本主义人生态度、人物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韩国的道德课在内容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泰勒(R.W.Tyler)提出的连续性、 顺序性原则, 注重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通过部分内容在不同年级的反复达到强化目的。同时又注意到与同年级其它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泰勒的整和性原则;其次,参考科尔勃格(Kohlberg)关于道德品质发展的三层次六阶段理论等道德教育理论,(注:[韩]教育部:《小学、中学教学参与书道德篇》,1989年2月版,第11页。 )韩国道德课将有关日常生活习惯教育以及明了简单的道德概念安排到低年级,有关道德冲突(例如两难问题)和相对抽象复杂的内容安排到高年级,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不断推动学生的道德水平迈向高一级阶段。
当然,韩国的道德课内容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年级内容框架基本相同,内容上的重复不可避免(比如在上例中关于信念的内容就重复多次)。虽然这一做法是为了达到强化目的,但也有可能适得其反,降低学生的兴趣。
三、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道德课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道德品质和行为,而不仅仅是传授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道德课的存在价值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内化道德品质、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以传授知识技能并测量这种传授效果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学校体系很难为这种内化过程找到合理的评估方法。韩国的道德课一直是以考察道德认知作为主要评估标准的。但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和价值多元社会的到来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使人们对包括评估在内的原有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在制定第六次教育课程时,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对考试为主的评估方式上,从道德课的性质和教育目标上看,认为道德课不应只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而是应该多方面地考察教育效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韩国教育部关于现行道德课评估的规定,体现了韩国道德课在评估上的改进,它强调:“道德课评估应坚持多样化原则。评估内容应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与态度、道德思考能力等方面,方法上体现多样化,尽量避免单一化(例如笔试)。评估结果用于改善道德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注:[韩]汉城大学道德课教育课程改订研究会:《第七次中小学道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1997年教育部咨询报告,内部资料,1997年10月,112页。)基于上述精神, 目前韩国的道德课评估分为四部分:一是对道德知识的评估,主要为笔试,加入多选题、主观表述题等多种形式;二是对道德信念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三是对道德思考能力的评估,主要对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四是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这是道德课评估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方法上更要求多样化,包括前三种评估中提到的所有方法。韩国的多样化评估体现了道德课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目的,但是,这种评估方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对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思考能力、实践能力进行不带个人偏见的、客观全面的评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是很难达到的。
四、韩国道德课的最新改革动向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并非易事。寻求道德课的理想模式也许是各国教育的永久课题。韩国的第七次教育课程出台于1997年10月,并准备从2000年开始在韩国的中小学正式启用。本次道德课研究小组由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教育开发院等研究机构、汉城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一些中小学教师组成,研究历时一年,反映出韩国对二十世纪道德教育的重视。该教育课程对道德课的性质规定为:“道德课是人性教育和民主市民教育的根本”。(注:[韩]汉城大学道德课教育课程改订研究会:《第七次中小学道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1997年教育部咨询报告,内部资料,1997年10月,112页。 )指出了道德课的两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次改革有三大举措。
首先,强调以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为前题的人性教育。改革小组认为,学生在道德课中学到的内容对他们道德行为的改善起到多大作用是审视道德课存在意义的关键,而现行道德课中知识传授依然占相当比重,无法体现道德课的这一宗旨。为此,改变在小学低、中年级安排有关日常行为习惯、道德实践方面的内容;高年级则安排道德认知方面的内容的原有做法;在小学全年级贯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设计一种以实践为主的人性教育课程。中学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阶段性地安排道德课的四大部分,初一主要进行“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教育;初二安排“社会生活”与“国家民主生活”;初三再回到“个人生活”部分。在内容编排上尽量避免重复,并注意到小学和中学的连贯性,在初中一、二年级强调生活礼节与正确的生活态度,即直接向学生指出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初三到高一阶段则通过向学生揭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其次,道德课内容的进一步合理化。改革小组认为,道德课内容不仅要体现出作为一个韩国人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能反映出国际共通的价值观及普遍伦理标准。基于上述观点,本次改革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课的教学要点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根据韩国国民伦理学会在九十年代初研究发表的“韩国十大民族精神要素”中的“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着手制定并将于本世纪末发表的“二十一世纪普遍伦理纲领”基本方向中的“尊重生命”、“相互尊重和爱护”等精神,增加了“尊重生命”、“敬爱”、“关怀他人”等要点。
第三,评估亦是本次改革值得注目的一点。改革小组明确指出:“避免划等级和量化评估方法,尽量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比如评语式评估”(注:[韩]汉城大学道德课教育课程改订研究会:《第七次中小学道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1997年教育部咨询报告,内部资料,1997年10月,112页。)。本次改革认为,应确立正确的评估观, 即道德课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标成绩、排名次,而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不断提高道德课的教学水平。基于这样的评估观,推荐了包括道德认知鉴定、学生行为观察、自我鉴定、谈话、标准化测量、学生之间相互评估等方法在内的多样化评估。
五、韩国道德课的特点分析
综上所述,韩国的道德课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政治对道德课的巨大影响。 社会发展与变迁对学校教育起到不断调节的作用,而对韩国的道德课来说,最大的影响因素莫过于政治。这也是韩国教育本身的特征之一。几乎每次政府换届都伴随着一次教育改革,而道德课又往往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公布的七次“教育课程”中有四次是政府强有力干涉下的产物,例如,朴正熙执政期间颁布的第二次教育课程和《国民教育宪章》,以及全斗焕执政当年便制订颁布的第四次教育课程。政治对道德课影响巨大的特点,与韩国的国家特点及文化传统不无关系。首先,韩国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一直处于文化次中心的地位,将儒家文化传播到日本及周边诸国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韩国儒家理论。在根深蒂固的儒文化影响下,韩国具有重视教育、重视道德的悠久传统。韩国总统金泳三在竞选时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表明要做一个“教育总统”而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一例。其次,经历了近半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三年“军事管辖”,韩国的文化传统倍受摧残,导致国民意识颓废、社会风气紊乱。韩国的执政者尤其是进行了近二十年独裁政治的朴正熙认为,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从国民意识改造开始,这在他执政后提出的“防止间接侵略”、“消灭贫困”、“国民意识改造”、“文化革新”四大革命公约中亦可略窥其端倪。
2、在道德课中坚持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朝鲜半岛分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是韩国始终未能放松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原因。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南北紧张局势的缓和,教育内容从过去的“反共道德”、“反共国家生活”等逐渐改变为“统一安保生活”和目前的“国家民主生活”,这些内容在道德课中的比重也由40%—50%减少到25%,教育方法也由一味灌输反共改为介绍北朝鲜现状、加强统一意识等,但是其主要目的依然是防范北朝鲜的意识渗透、树立统一意识。
3、传统文化在道德课中的重要地位。 韩国的道德课中传统道德部分一直占着重要比重。朴正熙执政期间颁布的第二次教育课程甚至将“礼仪生活”作为道德课四大组成内容之一,重点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目前,传统教育部分被囊括在“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当中,包括介绍历史人物、祖先的家庭生活状况、传统节日等。以中学道德课第一册为例,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中对元晓、释伽牟尼、孔子、李湟的介绍;“传统生活习俗”中有关于孝与敬老的内容;“现代社会与传统道德”中还包括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传统道德的今天、传统道德的内容等。
笔者认为,韩国道德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教科书的编写以一些道德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违背了道德课目标的初衷;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效果不理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