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民族出版业*_知识经济论文

论中国的民族出版业*_知识经济论文

试论我国民族出版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G239.29

现阶段我国出版产业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出版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以出版物的形式传播知识、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

1.出版业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出版业(包括音像、报纸、期刊、图书)就一直被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体系来管理,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舆论宣传阵地。承载出版的出版单位为事业建置,国家财政拨付其所需的全部经营费用,进行政策管理。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出版业也由原来的完全事业体制向企业化转变。尽管其商品有其特殊性,但它的物质形式在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中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于是出现了出版单位为事业单位,却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一过渡性质的模式。

比起社会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出版业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其步履显得格外沉重、缓慢。但是,无论出版业如何特殊,无论其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在认识和实践上如何艰难,面对国际出版产业的挑战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我国的民族出版业不可能有独立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另外一种什么体制。

于是,“出版产业”这一概念先被业内人士提出,后为各方人士接受。由出版事业转变为出版产业,是一种认识和实践的飞跃。至此,出版部门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一样,只能按市场规律来运作。

2.出版产业的历史地位

出版产业实际上属于信息产业,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的功能在于以一定的高科技手段向社会提供倍增的信息量和知识。

一个行业的重要性往往体现在它的不可替代性,而这种不可替代性又是由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潜力来体现的。人类曾经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这两个经济时代基本上都是“物”的生产和实物“数量”上的扩张。即使在这样的经济形态转变中,出版产业始终被新的经济形态赋予新的手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式,而没有被新的经济形态所淘汰。这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就是力量”,出版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可以说,人类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是永恒的。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如果没有出版这种手段,知识的更新和积累如果没有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作为支持系统,人们就不可能掌握知识和了解信息。因此,只要知识和信息是永恒的,出版业就是永恒的。

但是,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人类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量和方式是有着差别的,出版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目前,有一种被学术界和政界、企业界所能共同接受的观点,即:人类社会已开始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为人类所认识和掌握的知识,这个经济形态的生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物的生产,而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没有一个功能齐备、体系完善、技术先进、机制灵活、实力强大的现代出版产业,知识经济就不可能确立和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和知识的最大追求,客观上将出版产业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出版产业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话,那么,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产业成为一种重要的独立产业体系。出版产业的历史地位从来没有如此重要地凸现出来。

从发展学角度看,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时,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需求倍增,超过了传统的物的生产需求。当一个国家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时,出版产业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例如:日本社会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再向富裕型转变时,1965年日本每个家庭的阅读和娱乐消费支出3400日元,低于服装、鞋子及住房消费支出;到1980年,前者支出增长到2万日元,超过后者。1995年, 阅读和娱乐的消费支出达到3.3万日元,超过住房支出,仅次于食品、 交通、通讯消费支出。这显示,经济越发展,人们对出版物的消费就越高。转型期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也正顺应这一经济规律。辽宁、山东等省明确提出要将出版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发展,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

3.我国民族出版产业状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现阶段新闻出版产业的利益率在国家所有产业部门中排列第四,而人均利润率上升为社会所有行业的第一。1997年新闻出版系统实现销售收入6140多亿元,实现利润37亿元。几年来,其增长率平均保持在二位数的速度,出版产业基本不受其他产业涨跌影响,以自身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度独立发展。基本上从一个靠国家财政支持、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的行业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实力增强、自负盈亏的新兴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2000年目标的综合评价》中显示: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我国图书消费人均7册, 每人每天拥有报纸为0.075份。1978年,我国图书消费人均为3.9册,20年后的1997年为人均5.9册;1978年我国报纸每人每天拥有量为0.036份,20年后的1997年增长为0.064份,出版产业的发展是迅速的。 为了使民族出版产业打破平均主义发展模式,使一部分出版产业先发展起来,以与国外出版产业相竞争,增强民族出版产业的竞争实力,我国在报业方面组织了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提高了报业的集约化水平。同时山西、辽宁、北京、山东、上海、浙江、江苏、四川、广州等省的图书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已组建起来或正在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思路正在形成。大规模、大市场、集约化、跨行业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取代了或正在取代着传统的出版产业经营方式。我国的民族出版产业正在进行着一场大改革、大变革,以前所未有的运行形式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严重的。从出版产业的整体来讲,出版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尚没有完全完成,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现代管理水平低下,是在绝对垄断利润之下的一种低水平经营,垄断利润掩盖了问题。在图书出版产业中,图书出版和发行结构都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矛盾,课本、教材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其他类图书的出版与发展,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模式在图书出版中仍然表现突出。统一的、开放的大市场没有形成,区域市场分割,条块市场分割,出版资源垄断,与现代化产业的生产格格不入。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出版行业内部机制改革滞后,“大锅饭”盛行,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法人体制不够完备。出版产业的现状与社会对出版产业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4.民族出版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出版产业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在国际上,国际资本想方设法的向我国民族出版产业渗透。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高科技技术的使用和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我国迟早将加入WTO, 民族出版产业将面临极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目前这种较封闭的自我发展经济格局肯定会起变化。而在先进技术的应用、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化大企业管理手段、资本实力等方面,我国民族出版产业尚无法与国际大的出版集团相竞争。例如,1997年世界前五名出版集团经营规模为:时代——华纳集团246亿美元, 迪斯尼集团224亿美元,贝塔斯曼集团224亿马克,默多克新闻集团126亿美元, 维康集团115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山东省出版集团总销售为55亿元。 虽然有某些不可比,但差距显而易见。如何与国际出版集团竞争,如何保持我国民族出版产业的主体和主导地位、主导作用,是民族出版产业面临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的民族出版产业也面临来自国内的挑战与压力。其一是目前的出版产业状况,不完全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是在绝对垄断利润下的一种低水平经营。其二是由社会平均利润原则所驱使,其他行业的资金向出版行业转移。

在这样一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根据国家对社会舆论总体把握的原则,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提高出版产业出版发行的集约化程度,努力形成若干个有较强竞争能力,能在全国出版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逐步在全国形成若干个跨地区、跨部门、能幅射一定区域的发行中心或批发市场,其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出版集团的组建。

我们认为,目前新闻出版集团的组建,只是本行业本部门的联合,并没有向别的行业扩展。因此,除此模式外,还有另外两种模式也可以尝试。

其一,除给一部分有条件的新闻出版单位以优惠的经济条件外,还可以给予“优惠”的政策条件,即:可以跨地区建立分社,形成托拉斯式的集团,打破地域市场分割和条块分割,打破平均主义的平衡发展,让一部分新闻出版产业单位先发展壮大起来,以带动整个民族出版产业的发展。

其二,允许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资金(主要是国有资金)加盟到出版产业中,增大出版产业的实力,并将经济领域大型企业的高水平管理经验、高科技手段、现代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带进出版产业中。这种模式,与出版产业的意识形态特征并不冲突。

总之,已经产业化了的我国民族出版业,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与挑战,如何与国际出版产业和国际资本竞争,保持民族出版产业的主体与主导地位,成为严峻但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新闻出版产业应有相应的政策和对应的措施。

标签:;  ;  ;  

论中国的民族出版业*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