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黑龙江农垦宝山农场学校 李红华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在 《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中说:“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意志,是关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才是让人获得自由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说:“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是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许多教师抱怨,知识已讲过很多遍,但还是有学生不会.产生这种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很差,无法理解;二是学生学习参与度低,"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在课堂,而思维却游离于课堂之外.对于第一个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辅导来解决,但对于第二个原因,教师却较少思考.
回想着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当接触的学生纪律好时,自己上课的心情就会舒畅,内容就会丰富,方法多样,活动形式丰富的课堂深受学生喜欢;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捣乱,影响自己得上课情绪,那么可想而知,这堂可就在“阴沉沉”的气氛中结束;当轮到上公开课,学生的情绪就会紧张,这时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果的,学生的学习气氛浓烈,态度认真,练习积极,教师讲的方法和内容,学生都能听进去并付出实际行动,但这样的公开课不能多上,多了学生反而会反感。
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经常就课堂而看课堂,周彬老师告诉我们:要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地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当我们用更远的视点来审视我们每天都要走进的课堂,我们真正体会了周老师说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 。我们只有改变了我们自身,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改变我们的课堂。
一、关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尖上的。”可见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是与学生动手相联系的。好动是小学生特点之一,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很喜欢。当然动手操作不是让学生去做无目的的操作,而是带着问题去实践。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米尺生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的长度并计算出周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边操作边与同伴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动手操作,有了自己的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再是静止的、枯燥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有趣的。
二、关注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产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数学思维的课不是数学课。思维量的大小直接决定数学课堂的效益。学生能积极思维的课题必定是参与度高的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就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要调动学生的思维,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既不能过易也不应过难,应该基于学生起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还有就是问题一定是系统的,不应该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身与生活本身联系的紧密程度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问应具备实用性,教学要有足够的力度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的,通过解决问题,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其次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保证。最后要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根据。
例如:教学“小数乘以整数”这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整数乘以整数”之后出示1.28*26,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做起,这是教师及时点拨:“这道题与我们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发现多了小数点。教师再问:“那该怎么办呢?”之后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告诉学生实在算不出来打开书看看,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学生会互相质疑。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思考一直都是活跃的、兴奋着,他们在思考中参与,在参与中思考,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兴致盎然的。
三 、教师妙趣横生的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催化剂”
语言是最直观的教具。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多读经典优美的散文、诗歌以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并向相声、小品、电影台词等艺术形式吸取营养,让自己的课堂讲授语言清晰、准确、有幽默感,有含情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认真地听讲,不至于走神,学生的参与度自然就高了。教师评价如果是虚伪的,则让学生都无法接受的赞美,或者有的教师专门挑剔学生的短板,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智,学生的厌恶就可想而知,谈何师生沟通交流,教学相长呢。教师若能通过精彩的问题创设,循序渐见的让学生慢慢进入他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并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出于内心真诚的赞美和鼓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慢慢的所有学生情绪被激发。
教师主张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自由——思考的自由、表达的自由、精神的自由。这种自由“调剂”“快乐”课堂,在这种“自由”的课堂中,相互启发,自由言说,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够自由地表达,创新思维得以锻炼,每个人都充分而自由地成长。
孩子的天性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当我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时候,他们便从学习本身中找到了快乐,课堂上便不会再成为参与度几乎为零的“打酱油”的边缘人或者看客了。研究课堂参与度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本身;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高了,课堂效率便极大程度地提升了。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的“快乐”味道》作者:张冬梅
2、《叩问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作者:林传
论文作者:李红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自由论文; 思维论文; 就会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