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询价制影响几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股论文,几何论文,询价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股发行的询价制实施办法出台,并从明年1月1日起实行。这是继类别股东表决制出台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又一重大的制度变革,标志着新股发行开始引入市场化机制。询价制不仅将影响新股的定价,更将对整体股价定位产生长远影响。
一、询价制将使新股定价趋向合理。在国内基金、保险机构、社保基金及QFII的参与下,新股的定价将较理性,以往那种恶性圈钱高溢价的发行价将基本杜绝。尤其是按照新规定,询价对象参加累计投标询价时应全额缴付申购资金,这将有效防止机构投资者盲目报价,否则他们要为自己盲目抬高的股价付出代价。
实行询价制后,以新股发行后的总股本作为计算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的依据,且每股收益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挤掉泡沫后会使新股定价更真实反映内在价值。
另一方面,新股定价下降,应会对整个市场价格体系重心形成向下的拉力。但这种压力一旦消化完毕,大盘的底部电就真正形成了。
二、询价制推出后,新股发行必将重新开闸。出于对“大扩容”的担忧,市场再度大幅下跌,1300点政策底岌岌可危。市场闻“扩容”色变,是有道理的。因为今年新股扩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再融资居多,而明年很可能是大型企业上市年。除了已通过发审的几十家企业外,还要面对正紧锣密鼓筹备上市的交通银行、中石油等多家超级航母股。而管理层大力推进的基金,今年下半年的发行是江河日下,保险资金入市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不设法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渠道,或大规模引入外资,资金面不容乐观。
扩容对大盘的影响,最终要看管理层是否像其声称的那样,贯彻“先市场,后扩容”的原则,把握好扩容和资金,即供求间的关系。
三、实施询价制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因吃“小灶”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基金在一、二级市场的动向最值得关注。自1700多点下跌以来,基金是最主要的做空动力,IPO新政后,基金等机构要准备资金参与新股投标询价时全额缴付的申购资金,加之年末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压力,因此部分重仓基金还在抛出股票。
过去两年熊市中的阶段性行情显示,市场在扩容前总有一段下跌期,在大盘股发行后,反而会出现一波行情。这是因为优质公司以合理价位上市,有利于机构建仓,会成为股市活跃的添加剂,当年的中信证券、长江电力等就演出过如此一幕。目前中国股市平均价位已跌至历史最低点,在此低位区,基金等机构在新股一级市场拿到筹码后,发动一波冬春行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演变
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证券的发行方式从额度管理、指标管理、通道制、保荐制,直到近日出台、明年1月1日起将实施的询价制。
中国证券市场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最初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掌握着发行审批的权力。这种局面从证监会1992年10月成立之后开始改变,中国证券的发行监管权也开始“上收”。
1993年至1995年,中国实行“额度管理”。其主要做法是,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先确定总额度,然后根据各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行业的需要分配总额度,再由省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来选择可以发行股票的企业(主要是国企)。在这个阶段共确定了105亿股发行额度。
此后,股票发行又实行了“指标管理”。即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发行上市的企业家数,然后向省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下达股票发行家数指标。省级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据此推荐预选企业。
“额度管理”和“指标管理”,都是以指令性计划为特点的“审批制”。这一阶段地方及一些部委在股票发行上拥有很大权力。
这局面直到1998年才告一段落。1998年2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证券委与中国证监会合并组成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即现在的证监会。
在权力上收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拉锯”。当时地方和中央各有一套审批制度;地方、中央对于证券市场的印花税分成也从三七分成变为全部收归中央。
证券发行的审批权完全收归中央后,证监会发行部就成了这一权力的载体。由于发行部门生存环境复杂及各种不同意见、问题丛生。“红光虚假上市案”,使证监会的审批权在业内第一次受到广泛质疑和批评,并引发了1999年的发审制度改革。
这次改革决定成立一个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委)。发审委由证监会、交易所、学者等多名人员组成,目的在于分化1999年以前的发审权力集中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改革中,“审批制”已经被“审核制”所替代,实现了“从计划分配制向委员会举手的形式上的突破”。
1999年实施的《证券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证券管理机构依照法定条件负责核准股票发行申请。”核准制取消了由行政方法分配指标的做法,改为由主承销商推荐、发行审核委员会表决、证监会核准的办法。这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变革,因为审核权力虽被分散的主体共同行使,但是权力本身并没有丝毫的削弱。原来由地方政府推荐上市公司变为由证券公司推荐的方式,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主体转变。大部分证券公司都是地方政府所有,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又卷入进来,形成了证券市场上新的利益集团。在这样的发审制下,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劣质上市公司层出不穷,投资者收益难以保障。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3年的12年间,深沪两市全部投资者的总体投资无任何收益。
这种状况又引发了2003年的发审新政。去年12月24日,新一届发审委委员登场。发审委委员由原来的80名缩减到25名,不但公开姓名,而且公布投票的结果。虽然这是一种进步,但发审委委员的权力并未有明显改变,相关的“公关活动”也频频发生。令人担忧的事发生了。2004年以来的新股发行中,基本沾染上以往上市公司的弊病。
事实上,政府的过度参与乃是造成资本市场大环境扭曲的根本动因。询价制的出台,则是新股发行迈向市场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