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_制度创新论文

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_制度创新论文

专业市场生成发育规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专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业市场作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项制度创新,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生长点。然而,专业市场的生成发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并非通过“大力兴办”就能成活和发展,有场无市、空壳市场就是例证。浙江是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其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辐射半径远、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成为富于特色的“浙江模式”的基础。本文以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为样本,对专业市场生成发育的原因、基本生长点及规律进行研究。

一、专业市场生成原因探析

人们习惯于把专业市场看作是农村改革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是当地政府明智决策、积极扶植的结果。然而笔者认为这仅仅是流通渠道与交易方式制度创新的特定制度背景与必要性,尚不足以揭示专业市场生成的现实性。由于专业市场最初完全是农民的自发行为,曾被称作“自由市场”、“马路市场”,因此,专业市场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考察其生成原因,除说明制度背景与必要性外,还必须探讨企业规模、产品市场特点等技术约束给这种制度变迁划定的选择空间与形式,同时揭示专业市场降低交易费用的途径与功能。这样,才能真正说明交易方式制度创新为什么必然采取专业市场这一形式。

1.技术约束,划定了交易方式制度创新的选择空间与形式。交易方式制度创新面临的技术约束,可从企业规模、产品市场特点来透视。

(1)企业规模

中国农村工业的起点较低,各地普遍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唯一具有共同优势的是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这就决定了起步阶段的农村企业,是一种小规模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实行粗放式经营管理的企业。他们不可能直接依靠品牌、传播媒介、公关手段等现代营销手段或方式来销售产品,因此,流通渠道与交易方式制度创新的选择空间十分狭小:起初选择简单的人员直接购销方式,形成农民购销大军,由于缺乏营销规模效益和市场秩序性,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后来通过销售组织与销售功能的外部化过程,即通过市场对企业的“倒替代”,形成一个可供共同享用的销售网络,并通过提高这一销售网络的知名度来吸引客户、扩大销路、降低交易费用,这一共同销售网络的现实形式是专业市场。

(2)产品与市场特点

传统体制下,重工业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而得到超前发展,轻工产品和日用品的供给却严重不足,有极高的市场需求;改革初期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们主要追求的是廉价实用;轻纺工业和日用品工业本身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规模经济不显著、劳动对资本的替代率高、需求面广量大、市场调节比重高等特点。这些正好和农村工业起步阶段的需要和条件相吻合,从而决定了农村工业产品有“轻、小、低、廉、快”的特点,这些产品很难登大雅之堂。另外,受资源禀赋、传统工艺、文化习俗、示范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村工业所提供的产品往往带有地区类同性,形成区域专业生产和区域支柱产业。这种区域支柱产业的区域规模很大,但产业的集中度很低。如中国轻纺城所在地的绍兴县,轻纺业的年产值达80多亿元,共拥有3万多台织机, 但整个绍兴县有1600多家乡镇集体轻纺企业,平均每家只拥有18.75台织机。 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与特点,决定了其商品销售和要素采购不可能局限于当地及邻近市场,而必须扩大流通半径;但各生产单位规模的狭小,又决定了由各生产单位自己推销产品并获取相关要素与信息很不经济。于是,与农村工业产品及其市场特点相适应的交易方式只能是建立一个相对固定又相对集中的专业商品市场。

2.专业市场降低交易费用的多种功能与途径,使之成为市场交易方式制度创新的现实形式。其降低费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缩短流通半径,提高成交率。受资产专用性、规模经济性、 投资总量的约束,一个厂家不可能生产品种齐全的产品,但是它却可以批量地生产某一类产品;受预算约束和偏好多样性的影响,买方(消费者、中间商)的需求往往是多样的,他想了解或需要的产品的种类,往往要超过一个厂商供给的产品种类。专业市场把大量的卖者、买者和商品集中在某一固定交易场所,大大缩短流通半径,节省搜寻交易对象所需费用,提高成交率。

(2)节省市场信息的收集成本。专业市场是包含买者、卖者、 商品、技术、价格、供求等在内的信息密集体,专业市场的规模与信息聚集度是相互促进和强化的互动正反馈关系。因此,专业市场能节省信息收集成本。

(3)节省谈判、签约、履约等交易费用,降低市场风险。 专业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卖方的摊位是固定的,采用较为标准化的交易形式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抑制各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卖主与买主还容易形成“老关系”,从而节省费用,降低风险。

(4)高市场效率。专业市场集中了众多的卖主, 经营的又往往是同类系列产品,产品的差别性有限,即使不是同类产品也有很强的替代性;加之每位卖主的供给量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又极为有限。因此,专业市场是一种近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其单位商品的利润往往以分厘计算,市场效率极高。

(5)节省价格发现费用。 专业市场凭借其对同类不同种商品的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经营和完全自由的竞争及灵活多变的定价方式,可以为客户甚至为全国市场提供基准式价格。

(6)“体制灰区”。专业市场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有意为专业市场提供税收减免、征地优先、取消歧视性差别对待、安全保障和其他服务,形成“体制灰区”,降低交易费用。

二、专业市场基本生长点透视

专业市场在地区分布、数量、规模、辐射半径、发展势头等方面都极不平衡。这主要是由专业市场的基本生长点决定的。这些基本生长点包括:

1.区域支柱产业

浙江富有特色、成交额大、辐射力强、发展势头旺的专业市场无一不与当地的支柱产业相联系。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磐安香菇市场等,都与当地的支柱产业义乌小百货产业、绍兴轻纺业、永康五金业、磐安香菇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分不开,这些产业的产值已占当地工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区域支柱产业所以成为专业市场的基本生长点,是由于它:

(1)为专业市场的“专业”选择提供依据。 支柱产业是区域分工和当地比较优势运用、聚集、发挥的结果;专业市场本身也建立在区域分工和特色的基础上,这种“专业”或“特色”的首选目标,显然应该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可以说,专业市场本身正是地方支柱产业优势形成、发展、扩散的一种有效形式。

(2)为专业市场的规模供求提供支撑。 专业市场作为大规模的要素和商品的集散地,既要求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也要求一定规模的市场供给。这种一定规模的市场供求,离不开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因为支柱产业本身是和规模经济相联系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既要求生产要素的集聚,也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供给。可以说,支柱产业的规模与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专业市场的规模与发育程度。据统计,浙江各专业市场60%的产品是由当地提供的,有的甚至超过80%。

(3)为专业市场的生成发育提供需求。如前所述, 区域支柱产业或区域专业生产的特点(是一种区域规模产业,产业的集中度很低)要求建立与它相适应的可供共同享用、相对稳定、节省费用的销售渠道与交易方式,即专业市场。

2.民营经济

浙江专业市场发展迅猛的地区,都是乡镇、个体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比重大的地区。民营经济成为专业市场的又一重要生长点,原因是:

(1)提供内在动力。民营经济作为传统体制的外生物, 它一开始出现就游离于计划之外,以国合商业为主的传统流通体制对它们有着极高的“体制壁垒”;民营经济又无力直接动用传播媒介、公关手段等现代营销方式。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交易方式的制度创新。

(2)提供市场主体。专业市场主体的发育, 先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中,一部分农民搞起了长途贩运或摆地摊做小买卖,成为专业市场的最早主体;随着乡镇、个体、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成千上万的供销大军,由于交易费用过高,他们也纷纷进入专业市场。虽然后来国有、集体、三资企业也逐步进入专业市场,使专业市场主体结构呈现多元化,但民营经济仍保持着专业市场基本市场主体的地位。

(3)提供市场信息。民营经济直接面向市场,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信息反应灵敏。

3.区位优势

纵观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过程与地理分布,可以看到专业市场主要分布在具有某种区位优势的地方。这种区位优势包括:

(1)发达的城镇。专业市场作为人员、商品、资金、技术、 信息等的聚集地,需要较稠密的人口、较频繁的人口流动、较完善的服务设施、较发达的运输通讯网络等,而这些条件只有发达的城镇才能具备,城镇是专业市场的主要载体。

(2)便捷的交通。专业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及商品的集散地, 包括大量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便捷的交通不仅保证各要素的正常运转,而且能缩短流通时间,节省流通费用。浙江专业市场绝大多数分布在铁路、公路、水路沿线。

(3)一定规模的集市。专业市场本身存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它只有相对集中才能获得借以发展的各种条件,特别是降低单位交易成本。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集”“市”“城”的发展路子。即先有一定规模的“集”“市”,然后通过适当的集中、整合与提高,最后形成有规模、有效率的专业市场。

4.商业文化

浙江专业市场大多分布在人多地少、自然环境低劣、劳动力过剩严重的地区。土地边际收益递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务工经商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成为专业市场不可多得的优势或重要生长点,因为:它使这些地区有了一批见多识广的能工巧匠,从而成为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带头人;使这些地区的农民在商品经济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意识;使这些地区与城市及外界建立了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各方面信息比较灵敏;使这些地区起步较早,为支柱产业和专业市场的生成发育提供了原始积累。

5.宽放政策

浙江专业市场能迅猛发展,独树一帜,是同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分不开的,地方政府的宽放政策是专业市场跳跃式发展的外在推动器。首先,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专业市场建设,如义乌市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构想,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四个允许”,为义乌发展小商品市场赢得了先发优势。其次,采取积极的扶植政策,在整个发展进程中,能实行全方位开放,不搞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货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业不分公私,并给予税收、工商、土地征用等方面的优惠。另外,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其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轨迹大致是:从最早的“逆市场”行为,即对“马路市场”的“堵、赶、禁”到允许与放开;再到地方政府以市场建设主体的身份直接投资“兴办市场”;随着专业市场发展的成熟,政府又主动退出市场,实行“管办分离”,使专业市场向企业化、规范化、股份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专业市场的生成发育有其内在原因、基本生长点和规律,它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定制度背景下,受企业规模、产品与市场特点等技术因素约束,通过多种途径大幅度降低交易费用的一项市场交易方式的制度创新;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区位优势为条件、以商业文化为基础、以政府宽放政策为外在加速器的自然的发育过程。

三、结论或启示

通过专业市场生成原因、基本生长点和规律的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或启示:

1.专业市场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创新,是一个自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完善的组织过程。因此,专业市场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其生成发育的客观规律,避免主观盲目性。应当看到,这几年的“办市场热”,从某种意义讲,已违背了专业市场生成发育的规律,把专业市场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当作了可以由地方政府随意操作的强制性制度创新。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场无市、空壳市场等现象。地方政府及宽放政策对专业市场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地方政府毕竟是这种制度创新的外生变量。而且,随着新体制的逐步建立,利用“体制灰区”人为“造市”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2.专业市场的生成发育依赖于支柱产业、民营经济、区位优势、商业文化、宽放政策等基本生长点。不同地方由于自然、历史、文化的差异,专业市场各基本生长点的发展水平、作用力度、组合形式均存在差异。虽然某些生长点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可加以培育、优化或改变,但总的说来,上述生长点具有客观性、历史沉淀性、相互制约性。因此,建设专业市场,必须根据当地各生长点的实际状况,选择正确的专业市场类型、结构、功能、规模、交易方式等,注意突出并强调特色,不能千篇一律,盲目照搬。

3.专业市场与基本生长点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增强的互动正反馈关系。即一方面专业市场的生成与发育依赖于它的基本生长点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引导着各基本生长点的增强、提高、完善与配套。这种互动正反馈关系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正确认识这一点,对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对科学认识专业市场发展前景,对正确认识“专业市场加农村工业”模式是否存在路径依赖等一系列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_制度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