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

黄酮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

胡延维[1]2003年在《黄酮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文中提出本文应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对芦丁、葛根素、沙苑子苷、黄芩苷和水飞蓟宾等五种黄酮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上述几种化合物均有良好的电化学还原活性,每种化合物的还原行为有一定的差异,各黄酮化合物主要还原电流峰高与各自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多元黄酮混合物进行测定,可测得各组分的响应信号,还原峰电流与黄酮浓度也呈现出良好的线性相关性。而且,当黄酮组分一定时,微分脉冲极谱图具有特征性及相对稳定性,满足作为指纹图谱的基本要求。预期,将化学计量学与微分脉冲伏安技术结合,可为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切实可行、操作简便、响应时间短等优点。 本文还应用微分脉冲极谱法,对中药沙苑子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灵敏度高,得到满意结果。

何建波[2]2007年在《碳糊电极上黄酮化合物的电分析与循环伏吸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人类饮食及有关药物中,参与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对它们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其抗氧化作用及清除体内过剩的超氧自由基的性能。本文选取槲皮素(Qu)和芦丁(Rut)这两种典型的黄酮化合物开展了电化学分析和电氧化过程机理的研究,其中第二个方面是重点。本文在实验技术上的主要工作是碳糊电极和薄层长光程UV-Vis光谱电化学池的制备和表征。采用石墨和固体石蜡制成的碳糊电极具有CV背景电流低、电流峰形较好、数据重现性也较好的优点,采用纳米碳管和液体石蜡(Nujol)制成的碳糊电极虽然在提高电极表面状况的重现性方面尚有难度,但对两种黄酮化合物都表现出强的吸附富集作用,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薄层长光程光谱电化学池的池体为商售比色皿,结构简单、操作易控、数据重现性良好、薄层特征较明显,其中工作电极采用固体石蜡为粘接剂的石墨碳糊电极。在电分析方面,采用纳米管碳糊电极实现了Qu的富集检测和Qu与Rut混合体系的同时检测。通过对富集电势和富集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所得到的微分脉冲伏安峰(DPV)信号的检测限达10~(-8) mol L~(-1)数量级。从提高灵敏度的角度考虑,碳纳米管糊是一种可用于检测Qu和Rut的优良电极材料。对两种黄酮化合物的混合体系进行检测时,采用了反向微分脉冲伏安法(RDPV),选择正向扫描过程中的第一个氧化峰和逆向扫描过程中的第一个还原峰分别作为Qu和Rut的检测信号峰,实现了这两个组分的同时电化学检测。利用两个扫描方向的DPV信号峰来同时检测混合体系中的不同组分,是本论文中电分析部分的特色。在电氧化机理方面,采用薄层循环伏吸法(CVA)分别测试了Qu和Rut在不同电势范围的吸附和氧化还原行为。在不同特征吸收波长下记录CVA曲线,通过对导数循环伏吸数据(DCVA)进行二(或叁)组分二(或叁)吸收带的解析,重构了液相中的反应物及其产物的循环伏安图(CV),从这一特别的途径得到了各液相组分所参与的特定步骤(包括吸附和化学转化步骤)的反应速率。使用长光程平行透射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不透光电极上吸附相关的氧化还原过程,这是本论文中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部分的特色。在有比较充分的实验依据的基础上,在两种黄酮化合物的电氧化机理方面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 Rut的第一个氧化还原过程是一个吸附控制的2e~-/2H~+反应,在分子的B环部分形成邻醌结构(RutQ);通过对重构CV曲线与CV实验曲线进行氧化还原峰的峰电流对比,首次大致量化了溶液组分和吸附组分对Rut第一步氧化还原的总电流的相对贡献大小,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证实了过程主要是吸附控制的。(2)对Rut的第二个氧化过程提出了析氧催化机理:Rut经第一步氧化生成的RutQ发生进一步氧化生成芦丁7-位氧自由基,它能催化电极上吸附态的H_2O分子产生羟基自由基中间体,同时7-位氧自由基还原为初始的7-位羟基。由H_2O分子生成的羟基自由基中间体进一步被电氧化生成氧气析出。芦丁7-位氧自由基在电势扫描转向后可发生3′,4′-羰基的还原,或者在稍高一些的析氧电势区发生进一步的氧化,导致分子中的C-环断裂而分解为较小的分子。(3) Qu的第一个氧化过程遵循EC反应机理。Qu经2e~-/2H~+氧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邻醌结构(Qu-o-Q),然后通过化学转化步骤得到一种对醌结构(Qu-p-Q)。随着扫描速率的加快,电化学步骤由扩散贡献为主转变为吸附贡献为主。首次以长光程平行透射方式的循环伏吸方法根据最终产物Qu-p-Q的光吸收信号对该后随化学转化反应的速率进行了估算,得到10~(-6) mol L~(-1) s~(-1)的数量级。(4) Qu的后续氧化过程呈现一连串的多重氧化峰,但未出现在重构的液相组分的CV曲线上,表明发生的反应是电极表面上的吸附组分的进一步氧化。扫描转向后也主要是吸附组分的还原。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反射光吸收模式的伏吸方法将更加适合。本论文的主要意义体现在发展实验方法上。反向微分脉冲伏安法利用了反向扫描过程中的电流峰信号进行混合体系的同时电化学检测,而长光程平行透射方式的循环伏吸法在包含吸附和均相化学转化步骤的复杂电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胡延维, 屠一锋[3]2003年在《黄酮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几种黄酮化合物沙苑子甙、水飞蓟宾、葛根素、黄芩甙及芦丁等的电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 ,这几种化合物均有良好的电化学还原活性 ,但它们的还原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 ,各种化合物的主要还原电流的峰高与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从而可采用该方法对这几种化合物进行定量测定 ,并且可在混合体系中测定个别组分的含量

祁方[4]2010年在《漆黄素和木犀草素的光谱电化学和电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黄酮(Flavonoid)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牧草和药用植物中,是植物成分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和漆黄素(Fisetin)都是重要的黄酮类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抗癌与抗肿瘤、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抗病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作用。因此,它们都是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这两种化合物为模型化合物,分别采用电化学方法、原位紫外-可见(In suit UV/Vis)光谱电化学方法和循环伏吸法(CVA)在石蜡-石墨碳糊电极(CPE)上测试它们的电氧化还原行为和光谱变化,探讨C环3-OH对类黄酮化合物的电氧化机理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在CPE基底电极上修饰导电聚合物膜对这两种黄酮化合物进行同时电化学检测。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和漆黄素在CPE表面同时受到吸附和扩散作用控制,且在较低电势下两种物质均有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A1和C1,对应的是二者B环上的3', 4'-二羟基的二电子和二质子反应。通过对两种物质循环伏安(CV)行为的对比,证实了C环3-OH的存在是黄酮类化合物发生随后化学转化的重要原因,并且能够加速第一步电化学氧化反应的速率以及提高物质的抗氧化能力。通过对pH值的考察发现,电解液的pH值降低可显着增强CV峰电流,并且峰形较好。在未修饰的CPE上,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对pH 1.8的B-R缓冲液中的木犀草素和漆黄素进行微量检测,它们的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5×10–7– 1×10–4 mol·L–1和3×10–7– 1×10–4 mol·L–1,最低检测限分别达到了4×10–8和3×10–8 mol·L–1 (S/N = 3)。现场原位薄层UV/Vis光谱电化学测试表明,在不同的恒电势下氧化还原,木犀草素和漆黄素的UV/Vis特征吸收峰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对应于两种物质碳环上不同位置上的羟基的氧化和还原。然后采用循环伏吸法在木犀草素的叁个特征吸收波长下,研究木犀草素及其氧化产物的浓度变化。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了反应过程中各液相组分所参与的吸、脱附和化学转化步骤信息。结果表明,预吸附的和溶液态的的木犀草素都参与了电氧化反应,氧化过程主要由吸附控制,氧化最终结果生成了邻醌结构。用固体碳糊电极作为基底材料进行2-氨基-5-巯基-1, 3, 4-噻重氮(AMT)的电聚合,制作高灵敏度的PAMT/sCPE安培传感器。通过采用扫描电镜(SEM)、原位UV/Vis光谱电化学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研究沉积在基底材料表面的AMT聚合物(PAMT)膜的表面形态、聚合机理和电荷传递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基底材料表面,PAMT膜覆盖石蜡部分先于石墨部分,并且随着PAMT沉积量的增加所得到的传感器的电荷传递阻力显着降低。在人体生理pH条件下,该传感器对于带有相同电活性部分的同分异构体?木犀草素和漆黄素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CV信号分离。在10– 700 nmol·L–1浓度范围内,传感器对于Lut和Fis的安培灵敏度分别为1.41和0.648 nA·(nmol·L–1)–1·cm–2,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和5 nmol·L–1。这个研究证明了固体碳糊电极更适合于作为PAMT膜传感器的基底材料。另外,采用PAMT/sCPE电极对槲皮素、木犀草素和高良姜素进行同时检测。通过比较Que、Lut和Gal叁种物质在裸sCPE和PAMT/sCPE上的CV变化,在PAMT/sCPE上叁种物质的阳极峰电流都显着提高。当采用DPV法进行检测时,观察到叁种物质在浓度较高或低时都会存在竞争吸附,因此该方法不能对它们同时检测。当采用安培电流法在PAMT/sCPE上进行同时检测,叁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少,得到Que、Lut和Gal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3和1.2 nmol·L–1 (S/N = 3)。

张荣荣, 李晓波, 龚双梅, 李敏, 杨昌英[5]2011年在《3种黄酮化合物在PLGA/GCE上的微分脉冲伏安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实现低浓度范围的叁种母体结构相同天然黄酮化合物的电化学同时测定。方法:在聚合谷氨酸薄膜修饰玻碳电极(PLGA/GCE)上,采用电化学微分脉冲伏安技术(DPV)测定3种化合物的氧化峰,扫描的电位区间为-0.2~+0.6 V,电势增量0.0010 V,脉冲幅度0.0600 s,富集电位0.4 V,富集时间120 s。结果:在10-7~10-6 mol.L-1浓度范围,3种化合物氧化峰电流与浓度成线性关系,电极稳定,连续测定不会造成电极表面阻抗没有明显增大,且能实现3种化合物在低浓度的同时测定,在化合物浓度低至5.0×10-7mol.L-1时,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3种化合物的氧化峰分别位于-0.016,0.085和0.160 V,不发生重迭,峰电流与浓度仍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低至2.149×10-7 mol.L-1(山柰酚)。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有望广泛应用于类似结构黄酮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张宏芳[6]2007年在《多酚和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电化学特性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多种电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含氮有机化合物硝酸咪康唑、普罗帕酮、喜树碱,多酚类化合物白杨素、白藜芦醇等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构置了芦丁和黄芩甙两种多酚类化合物化学修饰电极,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以及对肼等的电催化作用;提出了小示波图示波计时电位法。这些研究对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建立有机药物的检测方法、阐明有机药物的某些药理机制、研制有机功能分子电化学传感器,进而扩大电分析化学应用范围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五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白杨素、甲基橙皮甙和白藜芦醇叁种多酚类化合物的电还原行为和白藜芦醇等11种多酚类化合物的电氧化行为,并考察了白杨素、甲基橙皮甙和白藜芦醇叁种多酚类化合物对邻苯叁酚自氧化体系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①当底液pH值较大时,多酚类化合物的酚羟基的解离导致多酚类化合物在较正电位下产生新的还原波;②黄酮类多酚的电还原产物一般会产生吸附前波;③叁种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顺序为:白藜芦醇>白杨素≥甲基橙皮甙;④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按照从负电位到正电位的顺序,首先发生A环和B环上的邻位羟基部分的可逆氧化,接着发生C环上羟基的氧化(其峰电流一般较小),随后发生B环非邻位羟基的不可逆氧化,最后是A环非邻位羟基的不可逆氧化。这些研究完善了多酚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建立了多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新方法,为这些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2.采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结合光谱法,研究了硝酸咪康唑、盐酸普罗帕酮和喜树碱叁种含氮有机药物的电还原行为及机理,并分别建立了其在药物制剂、血清和喜树叶等样品中的测定新方法。结果表明:含氮有机药物产生的还原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其结构中可还原基团的电还原产生,另一类是催化氢波。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催化氢波的灵敏度一般高于含氮有机药物本身的还原波,利用催化氢波测定硝酸咪康唑和盐酸普罗帕酮的检出限分别为2×10~(-9)mol·L~(-1)和5×10~(-8)mol·L~(-1)。该研究中建立的新方法具有灵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3.采用多种电化学方法,分别研究了利用滴涂/吸附法构置的芦丁/碳纳米管和黄芩甙/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和对肼、羟胺的电催化作用,并建立了在低电位下肼和羟胺的灵敏检测新方法。结果表明:前一电极能使肼的氧化电位降低至260mV,检出限达到5×10~(-7)mol·L~(-1);后一电极则可使羟胺的氧化电位降低到120mV,检出限达到1×10~(-7)mol·L~(-1)。构置的两种修饰电极均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稳定性较好、能显着降低待测物质的过电位、测定灵敏度高以及响应时间短等优点。4.提出了小示波图的概念,建立了基于小示波图的示波计时电位法。在以汞电极为工作电极的示波计时电位法中,采用端点去极剂切割经典示波计时电位图后形成的小示波计时电位图简称为小示波图。根据切割经典示波图所用的端点试剂不同,将小示波图分为叁种类型。推导了小示波图的理论公式,提出了小示波图的调节方法,并将其用于几种物质的定量测定。研究表明,利用小示波图能使在经典示波图端点附近不易准确测定的物质得以测定,还可以在宽广的电位窗口内灵活、稳定、灵敏、高选择性的进行示波测定。因此,小示波图示波测定法是对经典示波测定法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发展。

袁圣杰[7]2009年在《山奈酚抗氧化机理的电化学及光谱电化学研究》文中认为类黄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和许多植物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它能够削除体内过剩的超氧自由基,使DNA和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山奈酚属于类黄酮化合物,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近十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石墨-石蜡碳糊电极(GWE)为工作电极,以含1mol·L~(-1)KCl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为支持电解液,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法,原位紫外可见(UV-Vis)薄层长光程光谱电化学和循环伏吸法探讨了山奈酚的电化学行氧化反应机理及与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法测试表明,山奈酚在GWE表面有较强的吸附,在较低电势下得到一对峰形较好的氧化还原峰。可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对山奈酚进行微量检测,线性检测范围为1×10~(-4)-1×10~(-6)mol·L~(-1),最低浓度检测限为3×10~(-7)mol·L~(-1)(S/N=3),表明GWE适宜用于山奈酚的电化学检测。多酚物质常因检测方法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能力,选取山奈酚与桑色素作为例,采用循环伏安结合薄层紫外光谱(UV-Vis)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二者的电氧化机理,并通过对化学氧化与不同电势下电氧化过程原位的光谱进行比较,从反应机理上推测出了这种抗氧化能力依赖检测方法的化学原因。结果表明,山奈酚和桑色素在较低电势下的第一步电氧化及H_2O_2引发的化学氧化过程都是相同的,对应于B环4′-OH的氧化反应,山奈酚表现出略强的抗氧化活性。当电势较高或者采用ABTS~(·+)自由基作为氧化剂时,桑色素发生了第二步电氧化,此时其B环2′,4′-OH均被氧化,因而表现出两倍于山奈酚的抗氧化能力。研究揭示了具有多个还原活性羟基基团的类黄酮化合物,在不同反应活性的氧化体系中,可被氧化的羟基数目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在3个特征波长下测得山奈酚的循环伏吸曲线,并对时间求导得到与伏安峰对应的伏吸峰,结果表明,预吸附的和溶液态的山奈酚都对氧化电流有贡献;反应过程遵循EC_(irr)机理,山奈酚失去1e~-和1H~+产生苯氧自由基中间体,再通过不可逆均相反应转化为稳定的具有单一共轭结构的对醌亚甲基化物,该产物再被吸附到电极表面上。多波长循环伏吸法可以为揭示包括吸附和均相化学转化的复杂电极过程提供丰富信息。循环伏安与紫外吸收光谱考察了山奈酚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NA的加入引起了山奈酚峰电流的降低,同时并不改变峰电势,原因是二者生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使得溶液中游离的山奈酚量减少。

独家启[8]2009年在《类黄酮抗氧化剂构效关系的电化学研究》文中提出类黄酮化合物大多是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消除体内过剩的超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活性,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石墨-石蜡碳糊电极(GWE)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现场紫外可见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桑色素的电氧化机理及与DNA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桑色素及芦丁等多种类黄酮化合物电化学氧化与H_2O_2引发的化学氧化的动态薄层UV-Vis光谱的比较,探讨了抗氧化活性的效构关系;以木犀草素和槲皮素为例,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从分子结构上,揭示了C环3-OH对抗氧化活性的促进作用。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桑色素在石墨-石蜡碳糊电极上有较强的吸附。在较低电势下有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在更正电势范围(析氧前)出现第二个氧化电流峰。第一步电氧化过程遵循EC机理,是在桑色素B环4’-OH位置上失去1e–/1H+产生苯氧自由基中间体,通过随后不可逆反应转化为稳定的最终产物。对桑色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电化学测试的结果表明DNA的加入引起了桑色素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但峰电位却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二者可能生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使得溶液中游离的桑色素量减少。通过比较桑色素及芦丁等多种类黄酮化合物电化学氧化和H_2O_2引发的化学氧化动态薄层UV-Vis光谱,发现在电化学氧化时特征吸收带发生“二带合一”变化的类黄酮化合物,都能够被H_2O_2氧化,并发生同样的光谱变化;而其它被测试的类黄酮化合物,不同于电氧化时的光谱变化,用H_2O_2氧化时光谱变化不明显,尤其在酸性介质中,几乎没有发生氧化作用。前一类化合物具有结构上的共同特征,包括3-OH,2-3双键,4-羰基和B环4’位上的酚羟基等,这些结构特征是发生“二带合一”光谱变化所必须的,对促进抗氧化活性有明显作用。以木犀草素和槲皮素这一对典型的黄酮和黄酮醇化合物为例,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从反应机理探讨了这两个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发生准可逆的等电子质子氧化还原反应,而槲皮素遵循等电子质子氧化–不可逆化学转化机理,形成稳定的大共轭结构,带动了氧化步骤的进行,从而增强了抗氧化活性。

孟祖超[9]2005年在《羰基化合物的电还原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电分析化学方法研究有机药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首先,电分析化学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时间短、简便和经济实用等优点:其次,对电极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灵敏度,而根据极谱波的产生或消失可以推断新产物的形成或药物的分解;另外,研究体液中的原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极谱伏安行为有利于探讨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本论文采用多种电分析方法并结合波谱分析,对喜树碱、甲基橙皮甙、利培酮、多潘立酮、酮康哗等含羰基有机化合物的电还原特性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可为生物医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依据,对拓宽电分析化学应用范围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六章,作者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五点: 1、采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常规脉冲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喜树碱在pH 2.09~9.07 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并采用常规脉冲伏安法对喜树叶肉中喜树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在pH2.09~5.46 B-R缓冲溶液中,喜树碱仅产生一个还原波:在pH 6.01~9.07 B-R缓冲溶液中,喜树碱产生两个还原波。研究证实,P_1波为两电子还原波;P_2波为喜树碱的单电子不可逆吸附还原波;P_3波为催化氢波和P_2波的进一步还原波的重迭波,具有吸附性。其中,P_1波与喜树碱浓度在2.0×10~(-6)~2.0×10~(-5) mol·L~(-1)(r=0.9998)具有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7)mol·L~(-1)。 2、研究了在pH2.05~6.37酸性水溶液中甲基橙皮甙(MH)的电化学行为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在-0.6V~-1.6V的范围内,MH能产生叁个还原波。其中,P_1波为MH还原为吸附态产物所产生的还原波,P_2波和P_3波分别为质子化MH的单电子不可逆还原波及还原中间体自由基的单电子不可逆还原波,且P_3波的峰高与浓度有线性关系。此外,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MH清除邻苯叁酚自氧化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证实MH是一种有效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 3、采用多种电化学技术,详细研究了在pH 7.0~10.32 B-R缓冲溶液和0.2mol·L~(-1)NaOH溶液中利培酮的电化学行为,并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对利培酮片剂

徐欣荣[10]2010年在《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的电化学与光谱电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黄酮化合物(Flavonoids)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和药用植物中,是一类天然抗氧化剂。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均属于类黄酮化合物,能够清除体内过剩的超氧自由基,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抗衰老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这两种化合物为模型化合物,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现场薄层长光程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测试它们的电氧化还原行为和光谱变化,探讨C环2,3碳碳键的饱和性对电氧化机理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双电势阶跃计时吸光度法和循环伏吸法对两者的电氧化还原过程进行了现场的动态检测。此外,通过光谱电化学方法对两者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在CPE表面有较强的吸附。在较低电势下两种物质均有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A1和C1,对应于B环上3',4'-二羟基的两电子两质子反应。不同扫速曲线反映出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在CPE表面同时受到吸附作用和扩散作用控制。通过pH值的考察发现,酸性条件更利于两者的氧化。循环伏安现场薄层光谱电化学测试表明,在不同的恒电势下氧化还原,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的UV/Vis特征吸收峰表现出的变化趋势,对应于这两种物质碳环不同位置上的羟基的氧化还原。同时探讨了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的氧化机理及其抗氧化性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杨梅素的氧化遵守随后转化机理,但其分子中B环5'-OH的存在对随后转化步骤有阻碍作用,导致抗氧化性减弱;二氢槲皮素分子中C环2,3位C-C饱和键则完全阻断了随后转化步骤的进行,从而导致抗氧化性大幅度减弱。可见随后转化步骤对黄酮醇抗氧化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本论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考察了类黄酮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如Fe3+、Cu2+)的相互作用,同时考察了活性氧组分H2O2对类黄酮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络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杨梅素与Cu2+、Fe3+这两种金属离子以1:2的比例络合,3-OH、4-羰基以及B环上的3',4'-二羟基是其结合位点。二氢槲皮素与金属离子很难络合,很大程度上是受C环2,3位C-C饱和键的影响。酸性条件下,H2O2可以缓慢氧化杨梅素成醌式结构,并在294 nm处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同时Fe3+对H2O2的缓慢氧化过程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酮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D]. 胡延维. 苏州大学. 2003

[2]. 碳糊电极上黄酮化合物的电分析与循环伏吸法研究[D]. 何建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3]. 黄酮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J]. 胡延维, 屠一锋. 光谱实验室. 2003

[4]. 漆黄素和木犀草素的光谱电化学和电分析研究[D]. 祁方.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5]. 3种黄酮化合物在PLGA/GCE上的微分脉冲伏安测定[J]. 张荣荣, 李晓波, 龚双梅, 李敏, 杨昌英. 药物分析杂志. 2011

[6]. 多酚和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电化学特性及其应用[D]. 张宏芳. 西北大学. 2007

[7]. 山奈酚抗氧化机理的电化学及光谱电化学研究[D]. 袁圣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8]. 类黄酮抗氧化剂构效关系的电化学研究[D]. 独家启.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9]. 羰基化合物的电还原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孟祖超. 西北大学. 2005

[10]. 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的电化学与光谱电化学研究[D]. 徐欣荣.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黄酮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