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临床分析论文_张慧敏

42例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临床分析论文_张慧敏

(江苏泰州华港镇里华卫生院 江苏 泰州 225516)

【摘要】 目的:分析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特点。结果:本组42例患者,用药当天发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超浓度用药所占比重均高于其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临床上应注重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加强用药期间观察,如: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以此提高用药安全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血塞通;不良反应;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045-02

注射用血塞通属于灭菌粉注射剂,它不仅能够扩张脑血管,还可降低血粘度、增加血流量,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近几年,中风偏瘫、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注射用血塞通的应用频率也随之提高,但居高不下的用药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了其临床资料,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了42例患者,男24例,女8例,最小18岁、最大86岁,平均(57.8±2.1)岁。基础疾病:骨折21例、外伤3例、脑震荡4例、腰间盘脱出6例,膝滑膜炎、脑梗死、肿块、高血压各2例;过敏史:无既往药物过敏史32例、高敏体质8例、不详2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者;②均自愿选择注射用血塞通治疗;③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累及或损害部位及用药剂量等[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发生时间

本组42例患者,用药当天发生22例、用药第2d发生18例、用药第3d发生2例,与其他时间相比,用药当天发生率所占比重较高,差异显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累及或损害部位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8例,其中皮疹10例、瘙痒8例;全身性损害8例,其中发热2例、寒战4例、过敏样反应2例;其他系统损害6例,其中胃肠道反应4例、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损害各1例。与其他损害相比,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重较高,差异显著。

2.3 用药剂量

本组患者均利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400~800mg/次,1次/d,融入250~500mL5%葡萄糖注射液,连续用药≥15d。用药剂量及明确高于说明书规定剂量,差异显著。

2.4 临床疗效

经针对性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未见1例死亡,护理满意率100.00%。

3.讨论

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不仅影响患者预后,同时也威胁其生命安全。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注射用血塞通指导与监护[2]。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其结果为在用药时间、累及或损害部位、用药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显著。临床实践中,应对用药患者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用药当天,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与护理,同时要严格落实医嘱,保证用药剂量及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本研究42例患者,男性占57.14%(24/42),其高于女性,中位年龄为57,中老年患者所占比重较高,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为,此类患者基础疾病繁多,经长期药物治疗后,机体耐药性增强,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对高龄患者给予用药指导,并密切关注其用药情况,通过全面监护与管理,以此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组患者基础性疾病包括骨折、外伤、高血压、脑梗死等,经血塞通治疗后,可改善血液循环,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但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本研究患者用药剂量偏高,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为,医嘱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普遍大剂量治疗,因此,实践中主治医师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用药方案,并叮嘱其定时、按量服药,以此提高用药安全性与规范性。

血塞通属于中药制剂,其成分主要为三七总皂苷,此药物的刺激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较为明显,待存放后,极易出现沉淀,从而降低了用药效果。特别是对于过敏体质者或伴有过敏史者而言,应谨慎使用此药物,一旦用药,应密切关注各项生命体征,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则要及时、有效处理,以此避免病情发展[3]。

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出现,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事项:就诊时,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病情、过敏史等;同时,注重患者用药情况,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再者,根据说明书,控制用药剂量,规范用药方法,输注时应保持适宜的速度,经观察后,对滴速进行合理调整;最后,经密切巡视,特别是用药30min左右,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告知医师,以便于有效处理。

国内学者以血塞通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显示,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等均有关,与本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等因素均有关,为了降低其发生率,医护人员应高度关注上述各因素,诊治与护理时,应充分考虑,以此为依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并且要利用健康教育,让患者明确规范与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避免其自调节滴速;同时,用药后,应加强巡视,特比是用药当天及其高危损害部位等。

【参考文献】

[1]陈华英,张立波,金若敏.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3(02):164-169.

[2]彭佑武.38例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15(02):88-89+95.

[3]刘静,刘芳,李培红.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11,12(07):646-648.

论文作者:张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  ;  ;  ;  ;  ;  ;  ;  

42例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临床分析论文_张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