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高校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工程人才的环境不相适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论毕业于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都很难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和学历相符的工作。一项对在华跨国公司和国内科技公司的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公司只能从国内10~15所大学雇佣到合适的工科毕业生,而其它大学的工程教育则未能保证其毕业生的质量。工科毕业生的问题主要有: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等。有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社会对工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大量工程专业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失业,这也暴露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竞争力不足①。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即高校对所培养的工程人才能否按照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准确、客观地定位。显然,目前的定位并不准确。相关高校的培养定位不仅脱离了社会对工程人才需求的实际,而且对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条件、优势和劣势缺乏清楚的认识,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层次规格、培养方式、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缺乏准确的定位。这就使得工程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人才培养的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足,因此,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在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普遍存在趋同的现象,即不管自身的类型和层次,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培养定位基本雷同,如毕业生的服务面向,都瞄准国家大型企业或跨国大公司,而把面向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小企业视为“不光彩”之举,由此导致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专业结构失衡、热门专业“扎堆”、层次类型过于集中、高层次人才降格求职。
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失准突出表现为工科院校自身在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上片面追求“高、大、全”。一是办学层次求“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相互攀比、竞相升格:中职升高职,大专升本科,有了本科要有硕士点,有了硕士点又要有博士点、还要建研究生院,学院都要改为大学,普通大学要成为重点大学,已经是重点学校的要成为研究型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再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等等。二是办学规模求“大”,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举债征地、大兴土木,盲目扩充办学规模,严重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学科专业求“全”,大量工科院校无视自身资源的不足,追求学科专业齐全,盲目争办新学科,上新专业,希望将工科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这种追求“高、大、全”的现象不仅使这些院校办学目标趋同、工程特色淡化、办学层次不明,更使得这些院校失去了原有办学层次上长期积累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导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入”更高办学层次的高校类型却沦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可悲结局,因此,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培养出的工程人才自然就缺乏市场竞争力了。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研究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为主线,在对工科院校进行分类分析以及界定工程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的基础上,研究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则及有效定位的实施。
二、工科院校的分类和人才培养
所谓工科院校分类,就是在整个高等工程教育系统中根据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办学层次、学科结构、服务面向等要素对工科院校进行类别的划分。工科院校分类的目的是使学校定位准确,在同类型、同层次的工科院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它们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办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从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层面来说,分类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做到分工明确,“安分守己”,避免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盲目攀比和竞相升格,使整个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学科布局、层次类别更加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工程教育资源的效益。
我国学者对高等学校类型的划分标准各异、体系多样。从加强分类指导的角度考虑,目前通行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教学型、专科教学型四类②③④。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院校的分类可以在上述描述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首先,“教学研究型”工科院校在我国工科院校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其中“研究型”的分量在不同学校间有着较大差异,从引导工科院校办出特色和避免趋同的角度,对“教学研究型”工科院校有进一步细分的必要。其次,此类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和层次介于“研究型”院校和“本科教学型”院校之间,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类型多样,为了更好地引导工科院校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出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工程人才,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此类院校也应进一步细分。为了避繁就简,笔者认为,可将“教学研究型”进一步细分为“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两类,以区别工程研究和技术开发在两者中的分量。
这样,从总体上看,我国工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就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本科教学型、专科教学型等五种类型。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分类并非用于显示工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和办学质量的优劣。每一类学校都能办成“一流”,都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多样性的需要,对工科院校进行分类特别要强调类型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工科院校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研究型工科院校有很强的研究生教育,多数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置了博士后流动站,人才培养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以研究生培养为主,按国际一流大学惯例,在校研究生人数多于本科生人数。研究型工科院校具有从事大型工程技术项目研究与开发的手段和实验条件,承担着国家大量重大及前沿性的工程技术研究课题,博士、博士后是高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博士教育和博士后流动站是为国家核心技术体系培养第一流的创新型工程技术研发人才的主要基地。
研究教学型工科院校有较强的研究生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人才培养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以及适量的博士后,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并重,在校研究生人数与本科生人数相当。此类院校具有较好的从事工程技术项目研发的条件,承担着大量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课题,侧重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研发人才。
教学研究型工科院校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主,以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为辅,若干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多数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人才培养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及少量的博士,在校本科生人数多于研究生人数。教学研究型工科院校具有从事工程技术项目研发的基本条件,承担着相当数量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重点培养有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科教学型工科院校主要从事本科阶段的工程专业教育,若干学科或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人才培养以本科生为主,部分学校也培养少量硕士或专科生。此类院校有用于教育教学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承担着一定数量的以横向为主的科研课题,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科教学型工科院校(包括职业技术院校),主要培养相关行业中高层次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专科生,有些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可能还保留了少量中专层次的教育。此类院校应有充足的用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校内外工程训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一些院校承担着某些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的任务,主要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必须指出,不同类型的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这种交叉不论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看还是从人才培养自身看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院校可能从事同一层次的人才培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上,以使之形成不同的服务面向和发展方向,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另一方面,虽然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有所不同,但根据社会需要,部分中低层次人才培养也在为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生源。例如,研究型大学培养硕士和学士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培养高质量的博士服务;而其他类型院校所培养的专科生、本科生或硕士生中的佼佼者也都可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历或学位教育。
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合格的高水平的工程师,但在工程师类型的划分上目前尚缺乏官方或其他权威机构的界定。工程教育界对工程师类型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差异,如有将工程师分为研究工程师、发展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生产工程师)、操作工程师(管理工程师)的⑤,也有将工程师分为工程科学家(研究型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制造工艺工程师和营销管理工程师的⑥。目前的基本共识是将工程师分为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和营销工程师。其中研发工程师是指从事创意设计和概念设计的工程师,也包括少量工程科学家;设计工程师是指从事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主要指技师和技术员,两者类型相同,只有职称高低之别;管理工程师和营销工程师包括从事售后服务的技术人员。从进一步规范不同类型工程师的名称和完善其内涵的角度,可做如下改动:首先,考虑到工程链上不同环节的工作要由不同的工程师完成以及工程师称谓的一致性,可以将工艺工程师改称为生产工程师;其次,为避免将管理工程师理解为仅在部门或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的工程师甚至领导者,同时考虑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强调“大服务”的理念,可以将管理工程师和营销工程师统称为服务工程师。因此,工程师可以细分为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四类。
各类工程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有着不同的要求。研发工程师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理论基础、超卓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植根于丰富工程经验的全面的综合素质;设计工程师应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生产工程师应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创新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素质;服务工程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完善的市场服务意识。有必要指出,现代工程是团队行为,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不同类型的工科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类型和目标上应有各自的重点(见表1)。研究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研发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同时培养一定数量的设计工程师;研究教学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教学研究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本科教学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同时培养部分服务工程师;专科教学型院校以培养在一线从事技术操作、管理、营销、维修工作的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
三、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则
工程人才培养定位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以及国家和社会需要,按照自身所处的院校类型和层次,经过横向比较和分析,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工程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和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服务面向原则。
工程人才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进行培养的,换句话说,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服从于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工程人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服务面向的定位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面向全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工程科技研发人才的需求,同时兼顾所在省市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教学型大学主要面向国家大经济区及所在省(市),满足这些地区对工程技术研发人才的需求;教学研究型大学面向所在省(市),满足当地对开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本科教学型院校同样面向所在省(市),满足当地对数量众多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专科教学型院校面向所在地市,满足当地人才市场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服务面向原则要求根据高校服务面向区域的工程人才供求情况,来确定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该区域在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如产业结构的布局和调整更新、当前和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等;其次,分析和预测该区域近期和远期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人才类型和层次、学科和专业、规模和质量等;第三,分析和预测其它高校在同时期所服务区域的工程人才的供给情况,特别是相同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情况;最后,结合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确定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
坚持服务面向原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年来,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新建地方院校,往往片面地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考虑,而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增设大批“热门”专业,造成学生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事实上,一所高校,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高校,由于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都不可能为所服务的地区培养所有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因此,在培养定位上不仅要考虑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更要考虑到同类型高校间的竞争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效地用于培养受社会欢迎、有市场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2.办学层次原则。
该原则对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培养层次必须符合而不能超越学校的办学层次。二是要明确与其他不同类型高校相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区别,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特色。
任何院校,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专科院校,都应集中自身的教育资源做好相应层次的人才培养,而不应避长就短,不去培养自己擅长培养的人才,而到其他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强项中去一较高低。譬如,研究型大学如果忽视自身承担的精英教育的使命,去办独立学院或设立职业技术学院,就不仅会造成与教学型高校争夺生源,加大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就业压力,而且分散了精英教育本身所需的资源;而专科教学型高校如果争相办本科,则不仅会失去自身在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而且会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使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要从工科院校类型的不同入手,确定符合各类院校相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如本科教学型高校培养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到所在地区的企业从事中小型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管以及其它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他们基本上工作在工程实践第一线,企业希望他们能尽快上手并独当一面。因此,人才培养定位应该强调动手能力、应用工程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处理和解决基本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而对于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本科层次工程人才,如果不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那么,他们将主要到大中型企业或工程规划设计院从事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开发、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作,虽然其中一些人也要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因此,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该强调培养其实践能力、协作能力、较宽的工作适应面以及运用工程技术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能力等。
要避免简单复制不同类型高校相同层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有些高校或者为了“加速”提高办学水平,或者为了“追赶”重点大学,向“一流”迈进,常常不顾学校的定位和服务面向,盲目照抄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如专科教学型院校直接用本科教学型院校专科层次的培养方案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本科教学型大学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采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培养计划,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硕士生层次人才培养采用国外一流大学的硕士生培养计划,等等。这种脱离本校实际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超越被模仿学校,而且容易失去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3.自身优势原则。
该原则要求高校保持自身的优势,培养出独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各种类型的高校,不论其历史长短、层次高低、规模大小、地处何方,在人才培养上都会有自身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也可以体现在某些环节上,如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产学合作、实践教学、学科交叉、校园文化等,还可体现在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优势、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方面。
工程人才培养定位要充分体现各高校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优势的育人作用。具体而言,高校首先应在与同类院校的分析比较中找出自身优势,即该校所特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或物质资源;然后将自身优势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最终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受社会欢迎的工程人才。
一所高校的优势是在其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善于发现和挖掘学校在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时潜在的优势或亮点,包括学校长期的办学积累和改革发展中的创新;二是这些潜在优势通过进一步努力可以成为高于同类型高校的显性优势;三是学校要集中资源重点保证这些优势的最终形成;四是业已形成的优势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巩固和强化。
4.未来需求原则。
人才培养滞后于工业市场需求是目前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的需要不相适应;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现状不相适应等。社会对工程人才专业、规格、层次、能力、知识结构上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则相对稳定,变化也比较缓慢。
因此,未来需求原则要求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需求预测,即预测分析未来市场对工程人才的专业、层次、数量、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为此,必须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同时,要加强与工业界和企业界的联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获得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未来工程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根据预测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工程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等,使毕业生成为受社会欢迎、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优质工程人才。
四、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实现
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最终要落实到培养过程之中,为此,要做好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产学合作、创新教育和特色发展五个方面的工作。
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落实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必由之路。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的工程训练、科研项目训练和校外工程实习三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许多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严重不足;学生在实验课上自主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甚少;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与工程界、企业界缺乏联系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从落实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根据工科院校的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服务面向确定实践教学的侧重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或不同的服务面向,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研究型大学应注重综合性、研究型实验课题的设置,加强先进制造和现代工程的综合训练;而专科型高校应该注重加工技能和一般工艺的基础训练等。第二,加大并确保实践教学的投入,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资源保证。第三,制定引导和激励教师和实验人员做好实践教学的政策措施。第四,提高课程设计、尤其是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鼓励学生早期介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第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工科教师积累工程经验提供条件,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能力培养。
工程人才的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对工程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能力培养是落实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关键。
就本科层次而言,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11种能力⑦,而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提出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10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⑧。概括地说,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
知识:工程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人文社科、法律法规;
能力:初步的设计开发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现代工具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素质:人文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
不同类型的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以上所列的知识、能力、素质中进行选择,做到有所区别、有所侧重、有所增添。
研究生层次的工程人才除了具备上述知识、能力和素质外,还应具备工程科学研究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大型工程项目设计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跨文化竞争合作能力、中小型工程企业的管理能力、应对突发及重大事件能力等等。此外,研究生层次工程人才在素质方面应包括:系统与战略思维能力、工程伦理意识等。
3.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是一种学校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言而喻,相对于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产学合作对工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产学合作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高校不可能建立一个比现实工程实践更好的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产学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其次,产学合作既能有效地解决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所需要的经费和场地问题,又能解决在实践教学指导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第三,通过产学合作,能及时地更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调整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目前在产学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生均经费不足导致工程人才培养中产学合作教育环节弱化;工科专业教师缺乏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进行产学合作的动力;大量工科专业学生难以找到足够的合作企业;工业企业受利益驱动缺乏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可以制定激励政策,促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产学合作教育之中;其次,学校要加强对产学合作教育的指导、检查和考核;第三,建立产学研基地,在与企业进行研发合作的同时,也进行教育方面的合作,达到高校与企业的互利双赢;第四,通过分散组织实习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地点的方式,扩大产学合作的机会;第五,将学生企业实践与企业甄选工程人才结合起来,这不仅能提高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和企业通过产学合作互相了解,实现双向选择。
4.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体系的骨干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工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启发式互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参加科技竞赛等三个方面。
创新思维的基础在于思维者具备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而互动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最好的途径。为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进行互动教学时,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的设计、学生思路的引导、师生互动方式的选择、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等进行精心准备。此外,要充分运用现场教学、模型实物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分析。
组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是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生自行设立的科技项目。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学校不用提供专门的经费而学生又能获得“实战”经验。但应注意,教师不能将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供打杂跑腿之用,而应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使学生得到基本科研训练,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学生科技立项要有指定教师指导;学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科研和实验资源。为了取得预期效果,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参与方式、活动类型、活动内容、时间保证、考核方式、学分计算、教师工作量等。
参加学校和国家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也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创新教育方式。学生从中不仅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在竞赛中应避免为取得优秀名次而用教师或以教师为主完成的科研成果替代学生科技成果的现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参与为交流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构思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处理、项目总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5.注重特色。
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工科院校根据自身的条件、需求和服务面向做出的,它反映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内涵,因此,注重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实现定位之本。
所谓工程人才培养特色,是工科院校在长期的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得到社会公认的培养方式、风格和特征,是院校的办学优势之所在,能具体反映工科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诸方面的培养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志。任何工科院校的特色建设都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而只能在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或若干个环节上形成优势。关键是这些特色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同行的肯定以及用人单位的接受。因此,特色建设应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从而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目前,培养模式单一和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方式培养工程师是工程教育特色不明显的主要根源。大量工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导致工科专业的重要性被低估,工科生均教育经费降低,工科实践教学环节弱化,培养模式逐渐趋同。加之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严重缺乏和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有鉴于此,工科院校应加强对工科专业的重视,保证应有的经费投入,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加大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力度。
特色的形成需要经过特色的确定、特色的实现、特色的评估以及特色的调整这样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⑨。特色内涵的确定主要源于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该校历史形成的优势和在同类型院校中的比较优势,并符合相关人才市场的期盼。特色的实现包括形成特色的具体方式及其条件。如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就要将特色的内涵分解为可衡量、可评价的多级目标,然后落实到院系、学科、专业甚至教师,最后通过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断努力和积累来形成特色。一段时期后(如以学制为周期),对特色的现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评估分析。可采用目标考核或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特色评估。调整与完善是新一轮循环的开始,主要针对特色评估的结果来进行,包括分析特色内涵的确定是否准确、形成特色的方式和途径是否合理有效等,然后加以调整和完善。
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多年的积累,需要几届学生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建设也是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
【收稿日期】2009年7月
注释:
①Gereffi,G.,V.Wadhwa,B.Rissing,and R.ONG.2008 Getting the Numbers Right: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India.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ol.97(1):13-25
②何晋秋、方惠坚:《对我国高等学校设置合理布局的几点建议》,《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9期。
③甘辉等:《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的定位及其分层次管理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④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⑤张有声:《关于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⑥姜嘉乐、张海英:《中国工程教育问题探源——朱高峰院士访谈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⑦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ABET,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2006-2007 Accreditation Cycle),http://www.abet.org/
⑧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2009年4月。
⑨林健:《战略视角下的大学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标签:实践教学论文; 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大学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合作原则论文; 工学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工科大学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