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论文

谈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

●袁 晋

[摘 要] 蛙纹在壮族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具有形象原始、风格古朴、粗犷而富有张力的艺术特征,活跃在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蛙纹有关的神话传说及民间艺术在壮族地区广泛流行。壮族先民对青蛙顶礼膜拜,敬奉祭祀,随之产生了以青蛙为崇拜对象的各类仪式活动,并历代沿袭下来。蛙纹作为壮族民间信仰的一种外化形态,它与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紧密相关。

[关键词] 壮族;蛙纹;分类;艺术特征;文化意蕴

笔者于近年完成了一个以壮族蛙纹为主题元素的酒店室内软装饰设计。在设计之初,为探究如何使壮族蛙纹在保留原有形制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做到生活化、艺术化,笔者首先对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进行了分析,为后期设计中探索蛙纹文化意蕴和艺术审美的有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

(一)铜鼓上的蛙纹

铜鼓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长达两千多年的一种青铜礼乐器,经历了起源、成熟、鼎盛、衰落几个发展阶段。铜鼓的类型研究表明,不同时期的铜鼓风格迥异,反映了铜鼓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铜鼓功能和艺术风尚的变化。

约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即东汉至唐代,是铜鼓的鼎盛发展时期,各类新型铜鼓异军突起。生活在广西浔江流域的僚人铸造了鼓面有各种立体装饰且纹饰高度图案化的冷水冲型铜鼓;与此同时,生活在广东、广西交界云开大山区及其周围的俚人,创造了体形硕大、几何花纹丰富多彩的北流型、灵山型铜鼓。这一时期的铜鼓争奇斗艳,崇尚魁伟的体形和神秘的纹饰,最典型的装饰物就是鼓面边缘的青蛙塑像。它们有的为单蛙塑像,有的是两只或三只蛙累叠在一起。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门》曰:“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其制正圆,曲其腰,状若烘篮,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有云:“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鼓。”从中可以看出铜鼓上青蛙纹饰的基本特征。铜鼓和青蛙都曾是壮民族的图腾物,蛙纹铜鼓是青蛙图腾和铜鼓图腾为中心的部落共同联合体,是壮民族先民图腾意识、功利目的、审美价值、心理追求、巫术信仰的共同体。① 李溱:《论壮族蛙神崇拜》,载《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63-66页。

具体说来,冷水冲型铜鼓的青蛙塑像在制作工艺上显得尤为精致,每面铜鼓上的青蛙固定为四只,特点为腹部比较扁平,形体较大,四足挺立,双眼圆突,身上布满辫形纹样,相较其他类型的铜鼓显得更为华贵、美观。北流型铜鼓的青蛙塑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体积较小的青蛙,通常为四只或者六只,青蛙形象比较质朴,素面无纹饰,神态略显呆板;另一种是累蹲蛙,也叫叠踞蛙,意为一只小青蛙蹲在大青蛙上面。关于累蹲蛙,铜鼓学界有两种基本说法,一种说法是负子蛙,指母青蛙背驮幼青蛙,还有一种说法是雌雄蛙,指上为雄蛙、下为雌蛙的交配蛙。灵山型铜鼓青蛙塑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蛙大多为六只,一般是三只单体蛙和三只累蹲蛙间隔着朝同一方向进行环列,也有少数全部都是累蹲蛙的;二是三足蛙,即青蛙的前腿为两足,后面两腿并拢成一足,共为三足;三是青蛙背部的纹饰非常繁缛和精致,蛙的臀部一般饰有多层同心圆纹,蛙身两侧以及头部一般装饰有多层同心半圆纹、辫纹、螺旋纹和羽纹,蛙的造型和纹饰整体看来非常华美。

(二)仪式活动中的蛙纹

流行以锦绣装饰人体以前,壮族先民中曾长期流行过画身尤其是文身。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壮族先民就已开始用针将自己氏族的图腾——蛙、蛇、鸟、太阳等纹样铭刻在身上,以作为区别其他部落的氏族标记。春秋战国至秦汉,瓯骆之地文身之俗尤甚,《战国策·赵策》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汉书·地理志》云:“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瓯”与壮语“蛙”同音,西瓯即以蛙为图腾的部族。

在壮族地区,最典型的平面蛙纹体现在花山岩画上。花山位于广西宁明县城明江右岸,是一座临江、西壁断裂的断岩山,壁面巨大平直,面向江边倾斜。花山岩画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崖画群,2016年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岩画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绘制年代可追溯到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现公认为壮族先民骆越人所绘,并历经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不断完善而最终形成。画面宽约172米,高约40米,除风化剥落、模糊不清者外,共有1900多个图象,包括人物、动物、器物等。最典型的图案为蛙形人像,主要有正面和侧身两种姿势。正面一般为两臂向左右两侧展开,手肘弯曲上举,腿朝两侧分开,屈膝半蹲,与手臂动作对称;侧身人像双臂自胸前处,曲肘(或不曲肘)上举,双腿前迈,大多屈膝半蹲站立,上下动作对称。人像大小不一,一般高在60厘米至1.5米之间,最高的可达3米左右。大型人像往往身背环首刀,有的手持宝剑,头戴羽翎,身边有象征权力地位的铜鼓,体现了战国时期壮民族已经产生阶级分化。岩画的构图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以若干个较大的正面人身像为核心,四周有众多排列成横行的侧面人身像及圆形图象。所有人像均呈青蛙形态,即双臂向外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脚叉开呈屈膝蹲踞势。

在壮族当下的仪式活动中,仍然有用蛙纹装饰身体的传统(图1)。蚂节,即青蛙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在春节期间举行,前后历时一个月。整个活动由青蛙贯穿始终,通过找青蛙、祭青蛙和葬青蛙的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过蚂节时,人们在自己的面部、胸部、四肢用深蓝或黑色颜料来描绘蛙纹,主要为胸部左右两侧的螺旋纹,四肢在活动中模仿青蛙将双手向上弯举,手指张开,双脚向下,屈膝叉开作“蛙状”动作。此外,蚂节还会用到蚂幡(图2),一般底色为大红、正黄或桔黄;幡旗正中部位绘有青蛙,青蛙前肢向两侧张开弯曲上举,后肢向两侧展开呈蹲状;幡旗上一般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词语;整个幡旗色彩鲜艳,图案简洁而富有张力,呈现稚拙粗犷、肃穆凝重的视觉特征。

图1 身绘蛙纹参加蚂虫另节的表演者(图片来源:新华网)

图2 祭青蛙仪式中的蚂虫另幡(图片来源:新华网)

(三)花山岩画上的蛙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艺术节的电影节和摄影展场地安排在旧金山总图书馆及旧金山湾区的7个图书馆,时间跨度从2018年9月到2019年1月,将陆续放映26场电影,推介展映《老炮儿》《谁的青春不迷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唐人街探案》等19部中国电影,这就得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美国当地社区民众,以图书馆这个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社区社会文化交流主场地,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增进相互了解。

除了花山岩画,平面蛙纹还在壮绣和壮锦中可见。宋代以后,壮族织锦与刺绣兴起,蛙纹图案逐渐转移到壮族服饰上来。现在在壮族织锦中可以看到几何化的蛙纹,壮族背带中也可见以蛙纹为母题的纹样,如云南壮族群龙舞云纹背带(图3),其背带芯的图案即为蛙龙纹样,三只连串在一起的蛙纹,形如三只大如意,也似龙蛇旋舞,体现出原始的形态和鲜活的力量。

唐刘恂《岭表录异》中记载:“有乡野小儿……穴中得一铜鼓,其色翠绿,土蚀数处损厥,其上隐起,多铸蛙黾之状,疑其鸣蛤,即铜鼓精也……蛙铸于铜鼓,是鼓之精,精,谓神之至灵也。”可见蛙是铜鼓之精,即灵魂之所在。在广西东兰、天峨、凤山、巴马、南丹的壮族农村,至今还有一年一度的蚂节(图6),也就是青蛙节,是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于每年春节期间举行,历时一个月之久。人们通过找青蛙、祭青蛙和葬青蛙等隆重仪式,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四)壮绣、壮锦中的蛙纹

当用户通过在线社交应用发布消息时,应用会调用标注模块。消息的内容经过标注模块的处理,标注过的内容将用于评估隐私敏感度。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受制于自然降雨,雨水多寡直接影响农作物收成。青蛙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也是通过其与雨水的关联来体现。壮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蛙声和降雨之间的规律。李调元《南越笔记》记载,在岭南壮乡,“农以其声卜水旱”,民间也有“青蛙闹,雨水到”的说法。壮族先民并不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认为青蛙与降雨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甚至传说青蛙是雷神的子女,有沟通天地、护佑人类的神力,青蛙鸣叫就是向雷王发出的求雨信号。于是壮族先民对青蛙顶礼膜拜,敬奉祭祀,随之产生了以青蛙为崇拜对象的仪式活动,并历代沿袭下来。

壮族是我国最早掌握水稻培育技术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区。这些地区森林密布、丘壑纵横、高温多雨、虫兽较多,壮族先民经常受到自然界和猛兽的侵袭,却无法认识、战胜这些灾害,逐渐在恐惧、忧虑和期翼中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图3 云南马关壮族群龙舞云纹背带图案(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图4 海南黎锦蛙纹摹绘(图片来源:昵图网)

图5 广西环江蛙纹壮锦被面(图片来源:接力艺术馆)

二、壮族蛙纹的文化意蕴

在古代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承其文化和历史。我们在壮族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对青蛙崇拜的起源问题有所了解。广西巴马、东兰、凤山等地区流传的《蚂歌》这样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水有源。说其孝蚂,更是有来源。说来根底长,数来源流远。说到布洛陀,数到姆六甲。才对它的根,才中它的源。”布洛陀、姆六甲都是传说中壮族的祖先,由此可说明壮族的蛙崇拜可上溯到远古社会时代……当不晚于母系氏族社会。① 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一)自然崇拜

蛙纹在黎锦上普遍存在,是黎锦最重要的纹样之一。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菱形化形象(图4),有的在基本菱形框架内还装饰有各种小型的菱形纹样,且青蛙的基本特征较为清晰。与黎锦不同的是,蛙纹在壮锦中相对少见,一般为更抽象的几何纹样。织造于20世纪50年代的广西环江蛙纹被面(图5)是较典型的几何形蛙纹壮锦,整个被面的图案骨骼就是用红色的线织成的蛙纹连续纹样,仔细观察可看出每个单独的蛙纹都呈现抽象的上举和曲腿动作。值得一提的是,这幅被面还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文字、图案和色彩都蕴含着那个时代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

在民国众多武人中,大刀王五应该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了,毕竟是最早拥有以他为主角人物的小说的人,同时也是最早拥有个人主题电影的武人之一。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的宣传之下,王五的人物形象虽然未必鲜活,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数人倒是都知道,尤其是和谭嗣同的一番纠葛,不知道养活了晋江上多少的耽美同人作者。

花山岩画内容丰富、形象原始、风格古朴,线条粗犷而富有张力,整体气势恢弘且带有神秘色彩。据专家考古分析和推测,制作岩画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为搭架法,二为悬吊法,三为攀登法,四为高水位浮船法。这四种作画方法交互采用,因地制宜。绘画材料主要以当地生产的赤铁矿为主,将植物胶和动物的皮、骨、血、脂肪等作为粘合剂,制成颜料,所绘图象呈现赭红色。植物中的草酸大大减缓了岩画风化速度,使得岩画历经千年而色彩依然鲜艳。花山岩画绘画手法单一,所有的图象都采用单色块平涂法,即以剪影的形式概括表现所绘物体的外部轮廓,基本不描绘细节。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在研究中指出,花山岩画上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是花山的核心代码、稻作文化的符号、壮族崇拜的图腾,也是壮族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这一伟大创举的艺术记录。① 梁庭望:《花山岩画纵谈》,2016年7月14日《左江日报》,第6版。

图6 蚂虫另节“游棺”(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在蚂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用青蛙进行占卜。壮族先民认为青蛙拥有超越自然的神力,因此利用青蛙进行预卜,以预测出门远行是否吉利、来年农作物是否丰收等。预卜的具体做法是:先在野外找一只青蛙,在杀死之后斩断它的大腿骨,将肌肉剥除,然后拿到屋外,面向东方,仔细观察田鸡腿骨,如果腿骨颜色白色透明无斑点,主大休,出门不顺利,甚至将有大灾祸降临,或预示着要下雨。② 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7页。

(二)生殖崇拜

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发展非常缓慢。与此对立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禽兽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以及抵御外敌入侵往往都需要人类强大的集体力量,因此,人们对增殖人口的愿望十分强烈。青蛙是卵生动物,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人们经常目睹雌雄蛙交媾及大雨过后成群结队出现的幼蛙,渴望自己也能像青蛙一样子嗣繁茂。赵国华先生曾指出:“从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圆浑而膨大,蛙口与女性的阴户亦相似;从内涵来讲,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因此,蛙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深深受过古人类的膜拜。”①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182页、173页。

毕大平 男,1965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对抗侦察与干扰新技术.

青蛙的生殖崇拜可以从蛙纹上进一步解读。以灵山型铜鼓的青蛙塑像为例,三足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这种与众不同的生物特征即所谓的异相,让它明显有别于凡蛙。古人有崇三的传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凡被视为吉祥神物的动物,大多都是三足。《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被认为有无限的生殖力和发展力。② 陈远璋、邱钟仑、蒋廷瑜、罗坤馨:《铜鼓和青铜文化的新探索》,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蛙臀上的多层同心圆纹(图7)也是生殖崇拜的体现。远古人类有崇尚“圆”的观念,这种观念与女阴的构造和形状直接相关,直接发生于女阴崇拜。③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182页、173页。 圆圈纹是女阴的象征,同心圆纹由圆圈纹发展而来的,为了夸张女阴的生殖功能、增加其审美价值而在圆圈纹外不断增加圆圈,成为了多层同心圆纹,于是它的审美功能被逐渐强化。壮族先民认为“物我合一”“万物有灵”,幻想通过认亲的方式与蛙结缘,将这种旺盛的繁衍能力移植到人类身上。比如在“蚂节”中,第一个找到青蛙的人被称为“蚂郎”,也叫“雷神女婿”。这种“人蛙婚媾”的现象,传达了人们希望通过与青蛙结成姻亲,借助其强大的生育能力,实现人丁兴旺的愿望,这体现了原始的生殖崇拜。

图7 蛙臀上的同心圆纹(图片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三、结语

蛙纹作为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与壮族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民间信仰、美学思想、民风民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祈求多子多福、风调雨顺、辟邪消灾的文化内涵。同时,蛙纹也是非常重要的民族图案,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在艺术设计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应用探究。

但云会计是近些年才刚刚发展起来的,虽然可以带来许多便利,可是由于大量重要数据皆储存在同一个云端里,一旦云端受到攻击,无数企业将承受巨大损失,所以目前为止许多企业仍旧采取观望的态度面对云会计。

作者简介: 袁晋,女,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书记。

标签:;  ;  ;  ;  ;  ;  

谈壮族蛙纹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