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不平之音——当前“反全球化”运动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音论文,不平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2]01-011113-057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狂飙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亮点,但与此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应运而生并呈蓬勃之势。从1999年11月30日的WTO西雅图会议,到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歌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不是这些多边会议本身,而是伴随它们的“反全球化”公众抗议令世人瞩目。如今,已经“全球化”了的“反全球化”运动正对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反全球化”究竟所指为何?所为何来?所反为何?所为何去?带着这些问题对当前“反全球化”现象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并提出应对之策,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一、何谓“反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含义与特点
“反全球化”和全球化相伴而生,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同全球化概念的宽泛性与模糊性一样,人们对“反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说法。如果以新左派的观点,把全球化看作是帝国主义化,那么“反全球化”就是“反帝运动”;如果以新自由派的观点,全球化就是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是资源的优化组合,那么“反全球化”就成为“反市场化”;如果按照有些专家的观点,全球化就是发展问题,那么反全球化运动就该把中间的三个字拿去,变成“反动”了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反全球化”是对全球化力量的抵制,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目前,“反全球化”现象己不仅仅是一股思潮,而且己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性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另一种全球化。
如今,“反全球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己呈现出以下特点;
1.社会基础的广泛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第三世界化”(Thild Worldization)的趋势,而“第三世界化”则使“反全球化”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所谓“第三世界化”是指一种全球趋势,即原来的“第一世界”出现了贫困与边缘化(尽管此种贫困与边缘化不能与穷国类比),但同时的第三世界却出现了大批可以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新富。如美国、加拿大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而墨西哥则出现了很多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与亿万富翁(注:See Roger Burbach and Willian Robinson,"The Fin de Siecle Debate:Globalizarion asEpochal shift",science and Society,Spring,1999.)。这样,在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参与者就不仅仅是下层民众,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也因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恶化而加入其中。而发展中国家也会因贫富差距的拉大,从而使反全球化的呼声遍布绝大多数社会阶层,这样,“反全球化”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2.地区的不平衡性。正如WTO西雅图会议以及热那亚八国峰会等所展示的,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中心和动力源仍在西方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因那里也是全球化的中心和动力源。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居于劣势,应该由发展中国家主要抵制全球化才对。但现实正好相反,发展中国家推进全球化、试图从全球化中寻求新发展动力的愿望强烈;而发达国家的部分阶层,则已成为全球化的坚决反对者。总起来看,东亚不如欧美、东欧不如西欧。究其原因在于东亚和东欧仍处于“西化”阶段,尤其年轻一代认为全球化是好事。此外,在被西方媒体经常称为“全球化成功故事”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中国等,目前“反全球化”力量较小。而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如泰国、印尼等(也可称作“全球化失败故事”)以及长期遭受美国封锁的古巴,反全球化言行相对较多。
3.运动的无序性。到目前为止,“反全球化”依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纲领,也缺乏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机制,其斗争的形式也是杂色多样的。法国一位评论家对此说的非常幽默:在反全球化运动中出现一位“马克思”以前,这个运动依然象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4.目标的相悖性。由于“反全球化”参与者鱼龙混杂,其目标也千差万别。从反对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到反对跨国公司,从强调环保到倡导自由、平等,不一而足。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的目标往往实际上与发展中国家的目标相悖。前者主要反对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产业“空洞化”和由此带来的失业增加、社会福利下降等现实利益问题,其中不乏民族排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针对发展中国家竞争等色彩;后者则主要反对由全球化带来或强化的不民主、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以及由此加剧的南北贫富差距。
^
二、谁“反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力量构成
“反全球化”者主要来自富国,他们的构成十分复杂,只是因反全球化而走到一起,主要有:担心失业的工会活动分子、认为全球化加剧了环境恶化的环保主义者、同情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者、反对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者、抵制新经济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力量、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保护者,以及那些担心全球化将导致资本统治的民主派。他们的组织形式是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与抗议联盟。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反全球化活动中越来越活跃。2001年5月,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在布鲁塞尔举行集会,作出的“帝国主义全球化与世界革命进程”决议认为,“反帝国主义的全球化运动形势已经出现”。热那亚八国峰会前夕,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的共产党组织在意大利的都灵召开了“政治动员”会议,决定“站在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一线”,与各工会、团体一起组织热那亚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在言论方面,反全球化的各种观点如同主张全球化的一样多。自由左派、生态主义、女权主义等都是全球化的批评者。他们的观点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偏激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但却不是反全球化的主流。
^
三、为何“反全球化”——反全球化的缘起
约翰·邓宁断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注:[英]约翰·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3期。)。WTO首任总干事鲁杰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注:路透社1997年9月18日英文电。)。既然如此,每一个国家及其人们都应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才对,但为何“反全球化”运动又呈蓬勃之势呢?
1.制度性原因。“反全球化”行动参与者中,不乏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对者或批判者,历来对这种“人剥削人的制度”不满;有的则对西方市场经济抱有歧见,认为这是一种“强者压制弱者”而不顾未来的“新殖民主义经济”,他们更反对市场社会;还有的则对最近10多年来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持有异议,认为它与经济全球化交互作用,正在销蚀欧美现存的契约,遵循一种“劫贫济富”的路线。在所谓的“全球化的第一次失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多次谴责西方的“新经济殖民主义”:“……如果新经济殖民主义的威胁被真实地感觉到了,那么人民走上街头抗击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外国对当地产业的控制被认为是过分了,人民将争取获得控制权,示威、大规模游行可能升级,也有可能转化为暴力和破坏。”(注:庞中英:《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期。)当然,这些“反全球化”行动参与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不一定意昧着他们主张真正的社会主义。其实,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上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值得追求“制度”的人己在减少,但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依然值得追求的“政策”和永无止境追求改良“运动”的人并未减少,他们希望“社会主义政策”和“社会主义运动”会带来较多的民主、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这或许是“反全球化”现象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2.传统思想方面的原因。此处主要指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孕育着世界走向同一性的趋势,这种同一性的趋势必然消融民族主义,这是由全球化的本性决定的。全球化意昧着市场经济生活方式的普及化,民族主义的存在则是以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为基础的,全球化的发展则打破了各民族的地域限制,使其逐渐连为一体,形成相互依赖、荣辱与共的局面。因此从根本上说,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是对立的,这样,伴随全球化的发展,民族主义以“反全球化”的面目出现也就不奇怪了。与此同时,这种同一性经常表现为最有竞争力的某些强国的垄断性。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极力倡导“国家弱化论”、“新干涉主义”等,已经导致民族国家——确切地说是弱国逐渐失去权利。此外,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推广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己使许多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面临威胁。这一切都是“反全球化”运动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希望保持民族性、国家主权和多样性世界。
3.经济全球化后果方面的原因。经济全球化如同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各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自由、更有效地流动和配置,客观上是能导致财富的增加,并将有助于普遍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它也会带来负效应。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这很典型的说明了“反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全球化各种负面影响的集中回应。
首先,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经济利益冲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全球化对它们同样存在不利影响。(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将不得不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涌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将遭到沉重打击,甚至濒临破产。(2)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为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会被迫不断向外转移在本国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这不仅会使发达国家丧失许多就业机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本国“产业空洞化”,削弱了发达国家限制、控制高新技术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和转移的能力。(3)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大。“南穷北富”固然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南北国家的差距,但也会让人们产生北方国家及其人们都富的错觉。“北富”国家虽然其平均生活水平比穷国高许多,但也同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美国26个大城市的市长在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无家可归的人有增无减,临时住所申请个案上升愈一成,申请粮食紧急救助的人比1999年增加近两成,这种情况正逐渐扩散到其他阶层,包括以前以为生活平稳的中产阶级。美国尚且如此,其他富国不难想象。基于此,来自发达国家的对全球化的抱怨声不绝于耳。甚至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都宣扬“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危害论”、将经济全球化视为“陷阱”等。
其次,全球化拉大了南北贫富差距,加剧了南北矛盾。尽管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这样那样的挑战,但由于具有经济发达、技术经验、产业结构优化等优势,且处于“中心”,因而能有效避免全球化的挑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有上述优势,且处于“外围”,因而受到全球化的冲击最大。(1)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加。(2)对其金融市场的运行造成一定冲击。(3)经济全球化虽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自然资源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严重。(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尽管从理论上讲,任何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的一员,理应拥有分享全球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权利,但事实上,“……代价却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由他们中最穷的国家承担”(注:[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例如,1983年,发达国家与弱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NP之比为1∶40,而到1995年竞技大到1∶86(注:车怀明:《弱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5)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尤其是经济主权可能受到进一步的影响。(6)发展中国家要为遵守发达国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付出代价。
4.全球化缺乏管理使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大为提高是导致“反全球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全球化在释放出一定积极能量的同时,也导致出现了一些需要控制的消极力量,然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不存在“全球治理”。其中,随着金融一体化的进行,同时出现了“虚拟经济”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成本日益降低,流动效率大为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资金的流动,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急剧膨胀,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与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每天的外汇交易额高达15万亿美元,而现实需求至多只有300亿美元,占外汇交易量至多达1%,其余大量国际资金流动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套取利差等投机利润。据统计,目前国际游资己达75万亿美元,相对于全球GDP的1/4强(注:薛琴:《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及其规避》,《晋阳学刊》2001年第5期。),这些投机性很强的短期游资始终像幽灵一样在国际市场上徘徊,危机一旦爆发,危害甚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威胁,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明显的例证。为了保持发展中国家和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显然既要适当改善全球管理,又要让各国可以灵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反全球化”行动部分参与者的要求之一。
^
四、“反全球化”的未来
全球化的浪潮会将我们推到何种彼岸?而“反全球化”又将催生怎样的未来?这是两个很难预料却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前,“反全球化”运动正处于进一步分化、整合阶段,必然会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影响将继续上升,迟早也会渗透到各国国内政治层面中去。(1)反全球化将有助于厘清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的认识,促使国际社会正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并进行反思。(2)反全球化运动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协调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3)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有着反对霸权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一面,有利于遏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4)当前日渐凸显的反全球化街头运动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影响正常的国际活动和国际局势的稳定。(5)反全球化运动与冷战后世界范围内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和其他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易为发达国家利用,从而成为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排外思潮的推手。
但“反全球化”并未解决全球化产生的问题。(1)有很多问题是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全球化的。如社会公正问题,“反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带来了扭曲的“社会公正”。其实,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否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十分复杂的问题,把社会公正寄托于全球化恐怕过于理想,归咎于全球化恐怕也过于简单。(2)有的反全球化观点虽然切中要害,但却不能或没有提出建设性方案,或不具有可行性,或根本就是错误的。
其实,全球化也不是能简单反对的,有学者指出,把已经全球化的经济与社会倒退到地方、民族的经济与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解决全球不平等与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全球方案与全球政策(注:Martin Shaw,"The dead-end of anti-globalization protest?",2may 2000,http:/www.sussex.ac.uk/Users/hafax.protest.htm)。
从发展趋势上看,全球化者不会根本改变其必然性逻辑,而反全球化者也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逻辑,双方的对立仍将继续,反全球化运动还将继续发展。当然,反全球化者会对其斗争形式进行反省,试图为反全球化找到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努力寻求既能扩大影响又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斗争方式,带有一定暴力倾向的街头示威甚至冲突活动将逐渐减少,并推动反全球化运动由无序向有序发展。但这种前景并不明朗。
^
五、“反全球化”的应对
如前所述,全球化已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但在其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随之“反全球化”——问题的问题已经出现。“解铃还需系铃人”,“反全球化”已戏剧性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人类应建设性地从全球化的角度去思考其应对之策,而不能简单情绪化地“反全球化”,或对其漠然视之。
^
1.国际层面:世界各国应尽快探索“全球治理”之道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重新起步,其动力一时巨大,中国、俄罗斯这些大国不再置身于世界经济之外,全球化充溢整个世界,并一路高奏凯歌。然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却打破了全球化神话,“反全球化”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升起。然而正如安南所言’,“反全球化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全球化带来的贫富鸿沟扩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应尽快探索“全球治理”之道,这是反全球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但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关注人类现在和将来的命运——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乌托邦”。其实,“全球治理”是给超出国家独立解决能力范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带来更有秩序和更可靠的解决方法和努力,只有实施“全球治理”,全球化才可能成为文明进步的因素。否则,全球化的社会成本太高,将从根本上制约全球化的发展。
为了使“全球治理”得以实施,我们不妨采取“二步走”的战略,尽管每一步仍含有理想化的成分,尚难操作:
第一步,应让大多数人真正参与全球化,让其对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有了切身感受,全球化才能获取真正的动力源。即全球化才会有可持续性。然遗憾的是,面对热那亚的反对声浪,2001年八国集团峰会发表的最后宣言依然没有反思当前全球化的局限性,其所谓“为了穷国的利益将继续落实全球化”显然仍只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第二步,不能听任全球化只受市场力量支配,而必须有驾御全球化的相应制度安排。为此,要在国际、国内和地区三个层面上形成三级国际制度。
第三步,各国领袖拿出相当的政治勇气追求国家体系存在下的全球治理,以建设性的态度争取去调和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矛盾。
^
2.国内层面:冷静思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
经济全球化确已成为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其本身是中性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发展速度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联系,因而参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国际商报》,1996年5月27日。),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受益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应是我们对全球化的一个基本判断。因此,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己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参与全球化,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弥补历史起点、本国现实国情的不足,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应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当然,积极参与全球化并不意昧“全盘西化”或进入“陷阱”。此外,那种认为必须摆脱全球化、走民族主义道路的观点也是行不通的,古巴思想家何塞马蒂说得好:“经济上受奴役但政治上获得自由的人民终究会失去所有的自由;而经济上获得自由的人则可以继续赢得政治上的独立”。
有鉴于此,制定的战略和策略理应是:在国内尽力加强制度建设、改善自身基本条件、“适度”开放,并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防御体系等,尽可能将全球化的成本降到最低;在国外,致力于地区一体化,争取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尽可能降低全球化游戏规则中不平等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应防止这种“一体化”意识成为狭隘的地区情结,要立足于整个国际体系中,以开放的地区主义来寻求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适应全球化浪潮。
^
3.要以科学态度对待“反全球化”
对待“反全球化”,我们只有顺应大发展趋势,站在理解反全球化的立场上,才有力量去接纳、扬弃“反全球化”的合理内核。反之,即使动机善良,也可能无功而返,甚至导致偏激、失落、愤世嫉俗。正如我们只有站在改革的立场上,才能更客观地看待改革中的弊端,找到有效的化解之道。
的确,“反全球化”提醒我们今日世界是个问题世界,此乃是广大弱势群体心底的呼吁,我们应对此有一种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而不能漠然视之或简单的加以抵制和排斥。当然,“反全球化”也存在者明显的缺点与不足,如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全球化等。这是建立在他们对全球化片面乃至极端的判断之上的,他们认为全球化是“少数人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陷阱”等等。虽然持这类判断的人也谈“另一面”的机遇,但在如此极端的结论中,所谓的“另一面”只能理解为某种政治上的考虑而不得不添加的摆设。如果简单按照他们的逻辑,对外来一个“东方的全球化”,以对抗“西方的全球化”,并坚信“全球化”只能猖撅一时,终将会被“东方的全球化”取代。其实质是继续闭关锁国,隔绝于全球化的大潮之外;对内则坚持固有的体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其实质是逆历史车轮,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目前,尽管大多数人赞同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仍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上述极端、片面的判断并未成为我们进行战略选择的依据。但危险在于,当遇到危机时,人们往往会受到此种判断的诱惑,将问题归咎于全球化,这虽不至于改变我们的战略选择,但也会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从而扭曲或减慢我们的战略进程,并让我们为试图摆脱或反对全球化而付出代价。这是我们不能不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