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校论文,校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1808(2006)02-0068-03
校本管理,简言之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实施的管理。“它力主学校要认真分析、甄别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立足于学校实际从事各种管理活动,既不能照搬他校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地把学校作为一般政策、规则等的‘试验田’或应用场地。”[1] 学校管理工作应植根于本校的土壤,学校对本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此即校本管理的基本主张。中小学校是否明白自身在推行校本管理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直接影响到其能否顺利推行校本管理。
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学校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一、树立校本管理新理念
转变观念在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先导作用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改变那些现存的不合时宜的管理理念,树立校本管理的新理念成为在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的前提。具体到中小学校,应树立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校本管理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但是不可否认,学校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包括自己师资力量、学生来源等在内的具体学校,是一个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集体。因此,学校成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的管理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学校中的人不外乎校长、教职员工和学生,“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这些人为本,具体来说其主要观念应该是:
1.以校长为本,支持校长的管理活动
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与校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校长只有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观,才能提出明确而独特的学校观和办学宗旨。而这正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基础,它体现了学校的性质和办学的方向,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只有学校的教育观和办学宗旨得以贯彻落实,才会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才可能真正实现校本管理。
在校本管理中,校长是学校董事会(理事会)和校务会的成员之一,也是学校董事会(理事会)和校务会决策的执行者。他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只是代表个人的意志、意愿,而且代表包括教师、学生、社区人员和家长在内的整个学校董事会(理事会)和校务会的意愿。因此,无论是由教师、学生、社区人员和家长代表组成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会,还是学校其他没有被选入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会的所有人员,都应该支持校长的管理活动。
2.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教师在学校教育或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这正是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把教师培训或教师教育改革作为首选内容的主要原因。由于校本管理突出强调教师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应该成为我国中小学顺利实施校本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与以往的教师培训相比,为了顺利实施校本管理所进行的教师培训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教师培训不仅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而且要帮助教师提高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能力。现在的教师尽管知道自己应该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而且不少教师也有这种参与意识,但是由于长期与学校管理活动无缘,许多教师并不知道如何参与学校管理,如何帮助学校提高管理质量,所以帮助教师提高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无疑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之一。第二,教师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校本管理强调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管理,要求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学校的特色。而以往的教师培训要么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要么是某些师范院校组织的,这些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与每个学校的教师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不是很相关,并不一定能促进教师参与自己学校的管理。为了能使教师更高效地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教师培训应该以校本培训为主。
3.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校长期的集权式管理方式一直把学生作为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对象,而应试教育又把学生当作机器来加以灌输,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的校本管理要求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人,要求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并做出自己的决策。因此,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必然的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这一管理思想要求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学计划等方面充分研究和考虑学生的作用和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确实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在权力下放的同时,却产生了另一种集权,即下放的权力完全被校长所掌握。校长又通常是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管理,这种“校长负责制虽然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高,但校长的集权压抑了学校成员的积极性”[2],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管理效率。要在中小学校实施校本管理,就需要校长将手中的一些权力交与由校长、教师、社区人员、家长以及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会,然后校长再执行由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会的决定。这就需要校长转变观念,明白自己在校本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发挥的作用。
具体来说,在学校内部,校长既要正确领导和组织学校工作,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扮演好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好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师生服务者的角色。在学校外部,校长要积极与社区人员、家长以及上级教育部门等取得联系,以取得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即他又要扮演好社会联络员的角色。
总之,校长要改变以往“管理即命令”的思想,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三)树立“参与管理”的思想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以往的学校管理活动中,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一直充当着服从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从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到接受校长的要求,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很少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喊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要求、实践自己的理想。这种“避世”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集权性外控式管理的盛行,其消极性有目共睹。
校本管理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并能做出相应的决策,师生要转变观念和角色,从“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入世”,从服从者和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决策者,树立“参与管理”的思想,学会在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会统一领导下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人员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工作安排等等。
二、构建学校自主管理体系
转变观念只是教育改革的前提,教育改革成功与否还在于改革过程的具体操作,在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学校所能做的主要工作为构建学校自主管理体系。具体来说,构建学校自主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学校董事会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来看,要想有效实施校本管理,应该以突破校长负责制为重要环节,而学校董事会制度应成为我们的首选。国外实行学校董事会管理制度的实践已经证明,建立学校董事会制度,可以动员和鼓励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管理,从而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下就学校董事会建立的具体情况谈一些看法。
在人员构成上,由于董事会所做的决策必须能够反映与学校有关的各个方面的意见,也就是说学校董事会必须能够代表不同社会团体的利益,为此学校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必须具有多样性。众所周知,学校的决策可能影响到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的利益,所以,学校董事会的成员至少应该包括能够代表这些利益群体的代表。至于成员的比例,一般来说,如果在原有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是学校成员做主的,那么现在的董事会就应增加社会人士的比例;如果原有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是社会人士居多,那么就应增加学校成员的比例。总之,学校董事会应该试图使学校内部人士和社会人士在学校管理中拥有相当的发言权。
在学校董事会的组织结构方面,国外的董事会一般设主席、副主席、秘书各一名。而董事会主席在其中处于一个关键职位,他是董事会的领导人、发言人,在许多活动中协同校长工作,是校长的顾问。我国可以参考国外的这种结构来设置自己的学校董事会。
至于学校董事会和校长的关系,应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为之所以建立学校董事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消除原有校长负责制的弊端,实现全员管理。但是,董事会作为一个组织并不能执行日常事务,所以,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还得委托校长去实施。校长与董事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校长由学校董事会选聘,同时校长也要向学校董事会负责。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首脑在董事会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行使职权。由学校董事会和校长的这种关系可以看出,学校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和权力机构。其具体职责如下:制定学校的长期发展计划;确定学校具体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任免校长,协助校长开展工作,并对校长的工作进行评价;保障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沟通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并评价学校董事会自身的工作,等等。
总之,为了在我国中小学校顺利实施校本管理,各中小学校应该试着建立学校董事会。
(二)开展校本培训
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管理为其主要内容之一,而在教师的管理中,教师的再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在中小学校实施校本管理,要求教师再教育摆脱由师资培训机构或某一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脱离学校实际情况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无关痛痒的模式,而要求教师所接受的再教育要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这种培训即校本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一方面可以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进行有关校本管理的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理念,认识校本管理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促使他们在校本管理的具体运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以推动校本管理的实施。
(三)设置校本课程
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力,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课程管理权力的实现途径有二:一是选择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二是设置校本课程。要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学校设置校本课程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设置校本课程是学校对课程实行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赋予师生专业自主权,使师生成为真正教学主体,实现校本管理、人本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设置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推行校本管理时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
尽管对于什么是校本课程,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界定,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学校在设置校本课程时,必须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学校师生共同研讨自行设计或与课程专家合作编制校本课程,力求所设置的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多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