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启示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1-0018-05
结合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的现状,从理解生态的本体、方法和价值三个层面出发,本文提出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的主要架构及其合理性(依据),也可以说是生态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三条启示。这三条启示,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的大致框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等的研究都不外乎这三条。
一、本体立论: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塑造人的社会生态系统
“生态”这一概念是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本意是指构成某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则意味着,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内部所有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和所体现的基本功能,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塑造人、规约人和培养人的生态系统(或社会生态系统)。
(一)从发端起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展开
人与社会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联系的,人也处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作为自然人,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受生物规律支配的自然属性,但在人的属性中,社会性是根本属性。用达尔文的话说,“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1]。对此,马克思也曾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的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2]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的生活是在自然系统之中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其实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102在现代意义上,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价值同这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以及社会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社会中获得、在社会中确认,人的本质也是在社会关系当中得以全景呈现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社会化进程,就必然需要将其奠基于人的社会性能够得以确认的现实根基之上,在社会生活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实际上表明人类通过自主的实践改造了自然又成就了自己,满足了自身又发展了自己,并从而形成了社会有机体。因为实践是以自然界为前提,自然对象和人本身构成实践的客体与主体这两大基本要素。
(二)从实施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牵涉面是整个社会的众多结构和组织层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从目的到结果、从组织到实施、从主体到客体等等,都是对象化在社会当中有不同的人和组织机构来执行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受到不同社会组织和个人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是一种社会选择活动,这种活动的能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关系”。[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也必定奠基于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与相关因素的协调、有序、动态的整合之上。
(三)从存在基础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构筑的社会,以及该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要求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又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不管任何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与该时代相一致的鲜明特征,这也正好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同所处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或者是作为镶嵌于教育系统当中的一个子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维系、发展、平衡,必须同经济生态系统、政治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发生联系,并在本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之间发生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的“循环”与“闭合”。
其实,“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是社会系统当中的一个独立系统。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教育这一社会系统与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一种动态的依存关系。教育系统不能把自身封闭起来,就教育而论教育,而应该在研究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寻找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5]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对于教育的实质、教育同人类与人类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同作为社会产物和社会因素的环境相互作用等等,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检查和广泛的重新考虑”;“数十年的教育社会学分析告诉我们:学校能摆脱其栖身的社会的机会何等之微,社会矛盾何等频繁地向学校渗透着,”[6]学校教书育人当中的自身矛盾也是社会矛盾。因而,即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封闭体系,也必定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领域,只有把这些矛盾和冲突共同地纳入一个整体性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避免陷入学校“单边作战”的有限格局。也正如此,不少国内外研究者都意识到上述问题,在他们看来,学校“‘单独’(Stand alone)的品格教育课程一开始可能是有益的,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也有一些有益的因素,但必须意识到不能以此取代将品格发展与学校生活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方法”。[7]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或者是大(宏观)社会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个子(微观或次级)系统。这个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平衡则成为了实效性的保障。
二、方法立论:运用生态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用生态观点来研究复杂社会问题和现象,是生态分析方法价值性的体现。生态学除了涵盖许多的概念、原理、观点、原则以及规律等科学内容以外,还体现出了方法论层面的不少特性。引入生态分析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生态”理解的三种层次而对应得出的最具有价值性的研究启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方法就是研究生态学的方法和通过对生态学涵盖的概念、原理、观点等提炼抽象得出的方法两方面的集合,当然,更多时候指的是后者。有学者指出所谓的生态方法,是“指生命现象领域的科学认识的生态学途径,或者科学的生态思维……在认识和解决与生命现象相关的问题时,运用生态思维,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考虑到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就是生态方法问题”。[8]有学者运用哲学的话语方式来解说,认为生态学方法就是“通过生态学思维而认识、理解、解析以及体验生态现象的方法,也是人在天地世界的共生过程中,努力寻求自己的生态性融入,在交往互动中促进生态世界的合理运行,演绎生态韵律,并且不断生成人与自然共生与和谐性结构关系的方法”。[9]虽然各自表述不一,但大体上都已对生态学方法(或生态分析方法)给予了界定。生态分析方法实质就是系统、动态、联系、整体、协调、依存、平衡的思维方法。
运用生态分析方法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日常实践进行整体性观照,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当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之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思维就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复杂因素整合起来加以研究,不再把这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自然因素作为外在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单独加以研究,做整体考察而不是单一、局部的孤立研究,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视域转变。以往把环境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因素总和,再来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地位、关系作静态分析的做法,显得极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也不利于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真正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认识也可以改变或超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思辨性争论,切实把人同人所生存依赖的自然、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寻找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实现和谐共生状态的一种有效的,并且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实践路径。在生态视域中,任何有机体都是平等动态和谐的关系,强调系统间的平衡,它首肯并要求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内在有机统一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构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部分。运用生态分析方法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上看,我们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具有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它同家庭、企业、社区、党政部门、文化部门、新闻宣传等社会机构发生着显性或隐性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从相对其自身而言是作为外部的生态系统存在的社会系统当中汲取物质、信息与能量,并体现出与其他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关系,其顺利开展和有效获得深受该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微观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可以细分成若干小生态系统。从横向上划分,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系统、校园文化与校园生活生态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学校人才师资队伍系统、就业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等;从纵向上划分,又可以依次分属到学校党委系统、院系党委(总支)系统、年级系统、学生党团班组织系统、寝室系统等,每一级系统对应着明确的教育主体。
总之,运用生态学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性、动态性、关联性的研究,可以弥补分门别类的研究存在的不足。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认识,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某一过程环节、某一组成部分的认识,生态分析方法或视域都值得我们关注。
三、价值立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共同属于有机和谐共生体
在理解生态概念的价值维度上,从生物体存在与发展的平等性、依存性、生命性等角度来看待,实际上是对从满足人类现实需要的角度理解的一种认识层次,乃至认识方法的超越。生态价值已经成为了今天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独特的价值形式。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它对人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运动规律构成了评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两个尺度。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时,主要是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范畴来展开的,但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立论的。只不过这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地存在和表现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与对社会两者的价值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结合、互为统一的。这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源自于作为单个的人与作为“类”存在的社会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的存在物”。[10]84“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8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67“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1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所讲的主体—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人所组成的”。[11]将生态的价值观借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正是一种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通常我们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确立自身,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人在实践中结成相互关系即社会关系,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既源于实践,本身也是实践,即作为一种实践形式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反映了一种具有连接性的功能,它将一定社会的合理、公正、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以自身固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提供出来,供社会成员们选择的同时,也试图让人们普遍地接受这种能够反映该社会系统自身独特属性和本质的思想观念。当人们普遍选择并接受这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融入了这一社会共同体,并从这一共同体中获得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换言之,也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完成。因此,社会生活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个体的意志同公共的意志(众意)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致性重叠或贴近性交合的。这种重叠与交合的过程即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从出生到成熟并走向死亡的全过程。当中,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正在于教育,社会化的核心是政治社会化,因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方式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本身处于人的实践中,因此接受教育也是个体与世界发生关联的一种方式,是个体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最初尝试。也就是说,在个体发展的最初状态,个体接受教育就是他生活的一种形式,就是说他在教育中发生与世界的关联,他就在教育这种世界的关联方式中生活和生长,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就是他的生活。”[12]推而论之,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并试图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点承认不承认都是事实。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实际上,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13]35“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这一点本身就是人的形象的最基本标志之一”。[13]36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认为:“社会主要通过教育对个体施加影响,其目标和结果就不是压制个体、降低个体的地位和歪曲个体,而是提高个体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14]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直截了当地指出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生物学的目的,二是社会学的目的。从生物学上讲,我们希望教育能够帮助个体自然地发展;从社会学上看,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人适应环境”。[15]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结果、原则、方法等等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均衡发展。用生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价值层面上突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而不是“工具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的,人是真正的目的。如果离开了对象生命存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围绕这一个体展开的所有行为活动,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人的生命始终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而存在的,“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6]着眼和指向于教育对象都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心智的美化、思想的升华和行为的教化,并且由衷地感受到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体现。当每一个人的知、情、信、意、行得以“优化组合”时,每一个人都一定能够从社会公共生活中透过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指出:“道德要求社会公正的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的”。[17]句话,对于包含道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阶级的精神生产和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并伴随阶级社会的演进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今天,其人本价值得以充分凸显。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主体性,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原则。无论是以生态观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生态系统,虽然表述方式不一,但实质一致,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介入和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环境悄然发生的变化,在人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其独特功能和优势,成为与每一个人和谐共生的有机体。只要人的社会化进程不断,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也就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