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更为突出,已经危害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载体和宏观调控手段的城乡规划,应该面对新形势,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推进乡村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乡村规划
1乡村的变化
1.1生活富裕化。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成功地解决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逐步富裕,现代化的电器等,都逐步进入农村家庭,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逐步在乡村扩散,乡村开始“间接城市化”。
1.2就业的城市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日益增加,而城市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从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1.3村庄空洞化。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推行科学的婚育观,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加上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使农村户籍人口逐步减少,实际居住人口更是大为减少。
1.4科技普及化。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良种化、农业水利化的推广,传统农业向工业转化,农民的劳动日益轻松化,生活日益闲暇化。
1.5管理的“复杂”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立能力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依赖减少了。基层政权由于经济实力差,也难以给群众更多的实惠,其向心力、凝聚力有弱化趋势。
2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增长乏力。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23hm2,局部地方不足0.067hm2,而且基本没有扩展潜力,经济增长不可能依靠简单再生产。目前,各种农产品供应基本充足,传统农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
2.2村镇规模小,布点分散而零乱。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在农村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其经营方式要求较小的耕作半径,导致村镇分布广而规模小。加上长期以来,乡村建设和发展都是自发的,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规划指导,村镇建设用地未能统筹安排、合理组织,功能布局极不合理,存在严重的相互干扰问题,生产与生活、工业与学校、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等混杂,环境质量极差。
2.3基础设施简陋不全。由于长期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而且,经济落后,乡村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村镇建设实际上,只是房屋建设,道路是自然形成的土路,路网系统性差;给水多为各家各户打井,一些较差的村镇仍然取用地表水,只有少数开始建设标准较低的自来水和排水明渠;园林绿化严重欠缺。
2.4村镇环境“脏”、“乱”、“差”。旧村镇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村镇环境更是无人过问,缺乏综合治理,农业生产建筑、禽棚畜栏等,大多与住宅紧靠,导致形成村镇旁,杂物等到处可见,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具体措施探讨
3.1用地布局
村庄的布局应因地制宜,形态应顺应自然,以土地集约化为前提,尽量避免开山凿石、毁田造地之类的大规模建设,村庄的发展应与原有地形地貌,以及传统的村庄形态相结合,较好的保持原有社会组织结构。应严格控制宅基地面积,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尽可能维护和更新旧住宅,利用空心村进行再开发建设,减少建设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后人留下发展空间。
3.2村庄边界
村庄应有明确的边界,这个边界可以是绿树包围,也可能是道路,水系等围合,村庄的建设不应越过这个边界,建设用地完全被限制在绿色边界之内,保证了土地使用上的长期稳定性,控制居住用地蔓延式的发展。边界的划定应科学合理的预测人口和户数的增长量,而整个建设用地在整个村庄的行政范围内,应有所控制,而不是无限扩大,建筑只是广袤的绿地中的点缀,村庄真正的景观在于广袤无垠的开放空间中。
3.3道路
村庄的道路不仅要考虑车行,也要考虑人行,更应推崇步行。道路不求宽大笔直,过宽的道路在以小型农用车通行和步行为主的村庄内建设,会过多的浪费土地。除供车辆使用的主干道和入户车行道外,考虑到步行锻炼、安全和接近自然的需求,村庄以供人行和自行车使用的步行路为主,这类道路只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行车辆。道路走向应顺应自然地形,在不同使用功能的道路上应设置路标、交通限速标志,允许通行车辆的种类等设施,避免车辆和行人之间的干扰。道路硬化材质应是多样化的,主要车辆通行道路的路面硬化材质可以是水泥、沥青路面,步行道可以铺装碎石、砂混等当地材质,既不影响行人通行,又能展现地域特色。
3.4公共场所
学校、幼儿园、商店、绿地、活动场地、小型集市等是人们集聚的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建设应与住宅联系起来,商店和活动场地通常设在村子的中心位置,是人们聚集的主要场所,而学校、幼儿园应设置于村庄边缘,减少车辆和人行的干扰。活动场地的布局形态和尺度应结合当地的民族习性进行设计,边界并非是规则的布局形态,而应与周边建筑和地形地貌形成统一又自成一体。地面铺装避免完全的水泥、沥青材质的硬化,更应该加入一些沙石、草地地面,满足不同人群对活动场地的需求。
3.5环境卫生
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规划问题就是要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朝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村庄应减少地下水的使用量,结合城乡统筹建设,引用水质达标的自来水作为生活用水,在道路下铺设给水管道和污水、雨水管道,设置统一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村庄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参考欧洲村庄建设案例,在污水处理方面,应改变原有的旱厕,每户院落庭院之下设置家庭化粪池以及污水处理系统,每户的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村庄的排水系统进行统一处理。进一步提升村庄的环境卫生,经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的中水还可用来浇灌菜园、绿化等。提倡分类归类垃圾,将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分开处理。一定服务半径内设集中的垃圾收集池,在公共活动场地设置垃圾桶。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充分利用沼气和太阳能,减少木柴的使用。
3.6村庄风貌
村庄应保留历史遗存和乡土特色,应当防止一切破坏行为,加强修缮和保护。村口可设立村碑、具有导向性的标识,村庄的建筑应顺自然地貌而建,高低自然错落。建筑风格上沿用原有的地方建筑语言,建筑物的高度应进行限制,普通住宅建筑不宜超过10米,最佳的建筑高度与一般树木的自然高度保持一致,建筑物淹没在绿树中,远眺整个村庄,既有行又似无形,与自然和谐共生。
3.7管理政策
可持续的村庄发展是所有村庄发展政策的根本原则。村庄的规划和管理应充分体现出村民的决策和参与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责任。
1)乡村的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保护乡村发展的限制性法律法规。2)严格控制村庄边界和宅基地面积,对村庄用地实行空间管制,农业用地一经确定,一般情况下,不得进行更改。3)对宅基地进行严格审批,鼓励尽可能多的利用空心村进行再建设。4)鼓励发展除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减少贫困率。5)政府负责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设立公共基金维护村庄的发展,设定一个合理的建设资金分配比例。6)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增大公共参与面,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规划和管理中来。
参考文献
[1]李锋传.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6,(4):10-15.
[2]孙小薇,王晨曦.韩国新村运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0-11.
[6]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0-2004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王玉敏,谢心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村庄论文; 村镇论文; 乡村论文; 道路论文; 边界论文; 农业论文; 新农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