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定价市场化是否该缓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只名叫哈药集团的股票,配股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是12.04元,而除权后的基准价却成了12.15元,比除权前的价格上涨了0.11元。
出现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因为哈药集团的配股价定得太高,每股高达12.50元,而7月30日,也就是哈药集团的股权登记日,其二级市场的市价跌破了配股价。
哈药集团只是众多配股价定得离谱的上市公司中的一家,但跌破发行价的却非第一家。
据统计,自今年1月1日以来,共有106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增发或配股,其中实施增发公司15家,有7家公司8月6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接近实施增发公司的一半,其中振华科技、金健米业跌幅分别高达27.2%和25.5%。实施配股公司91家,有29家公司当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占实施配股公司的31.9%。
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是发行价出了问题。
发行价怎么了?越定越高。有没有谱呢?还真没谱。为什么?过去配股也好、增发也好、新发也好,都有市盈率上限。现在呢,因为搞什么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发行价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解决,只要发得出去,想定多高定多高。
于是,原本就变着法子想多圈钱的上市公司,这下一个个借市场化的东风、铆足劲儿把发行价往高了定,承销商呢,为了拿下项目或者多赚手续费,也黑着脸把发行价往上打。想想吧,涨了5年多、平均市盈率高达60多倍的股市,本就虚胖,现在市场化发行了,配股价、增发价又都参照市价打折10%左右确定,新股发行的定价更是让人恨得要打110。真的,这哪是发行呀,有投资者戏言,这是在抢劫呢。试想,这样的股市怎能扛得住建立在虚胖基础上的发行价以及如此疯狂的“抽血”行为,这样的发行价跌破了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发行定价实施市场化也没什么不好,但值得记取的是:市场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在市场化进程不配套的情况下,任何单兵突进的市场化行为,都会因为其间的漏洞而被缺乏市场约束的利益主体恶意利用,最终导致市场化脱离实际走上畸形之途,甚至成为危害市场的祸源。
就说上市公司配股、增发和新股发行吧。实施发行定价市场化,这本是个与国际接轨的好举措。但在国外是好的,拿到国内就不见得好。为什么?因为我们缺乏实施这类市场化举措的根本基础。
简单说来,我们有国有股、法人股,有由此造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一股独大”;我们有只顾圈钱,不讲回报,行事仍按照计划经济那一套的上市公司;我们有类似银广夏、琼民源这类做假账做得触目惊心,而竟然能瞒天过海、数年难以揭破惊天黑幕的审计、律师、会计等合谋的非市场化的中介机构机制;我们也有由审批制决定的内部缺乏有效内控机制的类似申银万国这类配合上市公司造假的证券公司,以及非市场化的、恶性竞争的券商投行业务……
我们能相信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发行定价市场化的公允性吗?我们能相信那大笔的资金会被上市公司拿去为投资者谋福利吗?
华茂股份将1.35亿元资金交给券商和投资公司进行委托理财;赤天化将7000万元资金委托投资公司托管经营;发行市盈率高达88倍,一次圈来11.50亿元资金的“闽东电力”,到手的巨额资金当年仅用去1.6亿元,余额有5.8亿元在银行现金账户里睡大觉,3.6亿元拿去进行委托投资……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们的上市公司缺钱吗?不。那为什么还要巧立名目,又是配股、又是增发,新发也是以离谱的高价圈来超过预期和项目需要的资金?为什么一方面上市公司不缺钱,一方面我们还要设立一个所谓的缺乏限制性规定的市场化机制,以较低的发行门槛和很高的发行价格,让上市公司继续从股市大肆圈钱?谁去监督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的规范使用?上市公司圈钱无度,肆意挥霍,究竟是市场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失去了控制?
现在股市跌了,大家都有时间心平气和地思考问题了。那么,我们在思考股市为什么下跌的同时是否也该心平气和地来思考一下:我们的发行定价市场化是否该缓行?
我们不需要倒退,但也不需要头脑发热的急躁冒进和不切实际的想当然,实行发行定价市场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