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现状论文,国内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 (2002)02-0081-06
一、导言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因特网为主干的国际计算机信息互联网迅速延伸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正在形成全球性的、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传输体系。这一世界性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面向全人类的社会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人类知识信息生产、分配和利用的格局。一个以知识、信息为基础资源的新的经济形态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全球扩展,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进而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图书馆学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社会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对图书馆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图书馆学研究进入了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阶段,图书馆学界务须结合当前的社会信息化实践,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点现实问题,在深化学科建设的同时,为推进信息化进程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
新世纪之初,是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回顾的时刻,也是一个立足现实进行学科建设的时刻,更是一个展望未来为学科的长期发展展开前瞻性研究的时刻。在这一时刻,无论是进行回顾,进行建设,还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概况
1.图书馆学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大量涌现。 20 世纪中后期特别是20世纪末,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社会传通媒介的功能日显重要,尤其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信息的资源建设、知识信息的组织开发,以及数字图书馆、电子文献、智能检索等课题纷纷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新的学科生长点。这些新生长点是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等蓬勃发展的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说明图书馆学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2.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不断进行战略性拓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发生多次质的跃迁。传统图书馆学的研究空间是以馆藏建设与图书馆管理为基本范畴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先后进入信息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研究逐渐向信息资源、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领域拓展,试图将图书情报机构视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有机构成并重新为它进行社会定位。然而仅仅时隔数年,在知识经济出现之际,图书馆学刚刚开辟的这些关于“信息”的研究领域又发生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向“知识”层次深化。即在一般性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更高层次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又升华为对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与开发。这一情况足以证明,图书馆学的学术研究和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与信息时代的历史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深化具有紧密的、内在的和直接的必然联系。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随着网络技术与知识经济给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图书馆的命运、未来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变化等问题逐步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欧美、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图书馆学学者作了大量的前瞻性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1995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克洛福特与高曼合著的专著《图书馆的未来:梦想、疯狂与现实》,对阮冈纳赞图书馆五定律进行了延伸,提出了新五律,并称之为未来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1]
4.开展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开发研究。因特网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服务手段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与此相应,情报检索技术不仅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得到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基于内容检索等。1995年3 月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和美国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在美国俄亥俄州的Dublin召开了研讨会,为因特网信息的组织制定了数字资源的著录标准。
5.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获得重大进展。在欧美国家,数字图书馆已从研究实验阶段转向面向用户的建设。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发起的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在1994-1998年经过第一期工程(DLI-1)后,第二期工程(DLI-2)已从1999年正式开始。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在此期间也开始实施自己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并纷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准备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与开发阶段,有的发达国家人士还倡议开发建立全球性的数字图书馆。
6.图书馆应用技术的开发更加广泛。图书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最早、最为成熟也是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声像技术、复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全文存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又开辟出众多新的技术开发项目。如自动化网络技术、自动标引与分类技术、自动语言规范技术、知识库建设、智能检索手段、参考咨询系统、智能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都是图书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地区合作、国家合作的技术项目也日益增多。
(二)国内研究概况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不断深化。表现为:(1)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技术的强力推动下, 在信息经济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日益增长,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转型日益加快的历史大背景下,国内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对未来图书馆的新环境、新格局、新功能十分关切,提出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观点,并开始考虑如何建设一个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如何顺利实现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历史转型与过渡的问题。[2][6][10][17][18](2)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开始从理论认识与研究实践上逐渐由初始阶段的综合开始走向分野。这标志着图书馆学研究正在走向成熟,预示着由既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应用理论体系共同构筑的图书馆学理论大厦有望在若干年内形成,初步完成图书馆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15][17](3 )产生了一批对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进行历史回顾与总结的学术论著。[2][5][6][7][8][9][13][16](4)随着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深化和发展, 关于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深层次理论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图书馆学研究者对本学科的元问题日益敏感,研究对象、学科建设与发展乃至图书馆哲学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2000年4 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在常州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专门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学科新的知识生长点以及当代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7][14][17]
2.图书馆学的应用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表现为:(1 )由于图书馆学是一种综合性应用性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应用理论层面建立专门图书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和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的系统理论与思想,标志着图书馆学应用理论研究及其学术思想的进一步成熟。[12][15](2)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图书馆界呈现一种理论上困惑与实践上盲目的状态。针对这一状况,如何用现代产业观来研究分析图书馆现象是理论界不容回避的问题。用现代产业观对图书馆事业和当前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代表了中国图书馆学界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应用理论研究所达到的新高度。[11](3)信息服务研究不断深入, 现代目录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为文献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4](4)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及文献信息资源社会保障的研究不断深化。因特网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不断深入和发展。图书馆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从传统的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发展到信息资源建设,反映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趋势。[3][19][20][21](5)结合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与技术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不断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3.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图书馆事业建设蓬勃发展。(1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上海图书馆近年实施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目前已开通共建共享协作网页;北京、上海、辽宁等地图书馆馆藏古籍数字化资源转换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体系及特色图书馆的建设也初具规模。(2)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入实施阶段。2000年4月,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式启动,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超大规模的、分布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国家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作为数字图书馆工程顶层设计的中华文化信息网现已开通。除图书馆系统外,目前与“863 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签约进入共创的单位还有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三个行业。与此同时,国家科技图书馆文献中心也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一个虚拟式的科技信息资源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将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数字图书馆,为保障国家科技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科技信息资源支撑服务。
4.图书馆学国际交流日益扩大。1996年在我国北京成功举办了62届国际图联大会,国内参会代表900多人, 经国际图联执委会批准发表了58篇论文,向国际图书馆学界展示了我国的研究成果。1996年9月, 经教育部批准,由武汉大学等单位联合在武汉主办了“96’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6月,文化部召开了“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来自欧美、东亚等地的60余名代表共同探讨了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问题,会议还成立了以开发中文元数据为目标的“中文medadata标准格式合作小组”。
在地区学术交流方面,海峡两岸图书情报学术研讨会分别在北京、武汉、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定期召开,两岸专家频繁互访。
中外专家、港台专家互访、讲学,加强了合作,增进了友谊,推动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的发展。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联合国科经贸信息网的开通,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友好窗口。
三、发展趋势
目前,图书馆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图书馆学研究呈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战”以后,以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横断学科的出现,打破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思维的方式,世界科学发展由此形成了跨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跨学科发展曾掀起过一个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也呈现出这种趋势。这一趋势一方面表现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等在学科发展史上有同源关系的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另一方面表现为图书馆学与其他各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和档案学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在内容、性质、方法、技术手段甚至在学科发展方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相同点或相似点。作为不同的二级学科,这四门学科由于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因此在历史上,这些学科的研究工作都在各自不同的研究范围内独立进行。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各门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已经并正在进一步打破这些学科之间的壁垒,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一体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四大学科之间紧密联系,捆绑发展,形成了较强的学科群的特点。
现代图书馆日益强调图书馆的情报职能以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情报需求,而情报工作的社会教育职能在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不仅在理论上已经形成共识,而且在社会实践上,上海图书馆与情报所的合并也为此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这四大学科之中,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合流趋势最为明显。在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与科学管理等事关当代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核心领域的研究上,无论是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这两个学科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正因其如此,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家在其论著中,对这两个学科不再加以严格区分,往往将这两个学科并列在一起称“图书馆学情报学”,或径直将这两个学科合称为“图书情报学”。
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既表现为学科建设层面,也表现为实践应用层面。
在学科建设层面,图书馆学与社会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史学等相关学科正在不断交叉融合,从简单地交换学术思想,直到全面交流学术观点、方法、术语等各种学术资源。图书馆学目前正在迅速成为当代科学体系中一门十分活跃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科不但很少向其他学科提供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其他学科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领域也几乎毫无影响。但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科学管理、开发利用与社会共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广泛涉及社会各领域的宏观课题,需要综合采用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协同研究,这使得图书馆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特别明显和突出。图书馆学在充分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科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不断地向这些学科领域提供自己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与这些学科一道共同解决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利用问题,共同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动力。
(二)人文传统与技术进步并重的趋势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纸张、印刷术的发明到电子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开发、发展和广泛应用无不如此。在当今世界,图书情报工作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形象面貌一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提高和持续发展,不断给图书馆学创造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学科知识增长点,成为现代图书馆学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
传统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献信息。因此这一学科具有浓郁的人文传统。特别是近代图书馆自其形成以来,始终以消除一切歧视,实现社会公平,使社会成员能有效、便捷地获取公共信息与知识为其自律规范与社会目标。图书馆事业在发挥其社会职能的过程之中所孜孜以求的社会目标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公平等当代全人类所共同珍视的最为基本的人文精神。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一种以物质资源为基础,基本上是一种“以物为本”的物质型文明,而信息文明的本质则应是一种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生成信息和知识的本源——“人”为核心的即“以人为本”的非物质型即精神型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为推进人类人文精神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而在信息时代,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文明建设为社会终极目标的信息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伴随其自身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其具有信息时代历史高度的人文关怀也必然与日俱增,并伴随历史的进步,不断实现其在物质型文明的历史条件下所无法彻底实现的人文理想。[18]
(三)学科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不断增强的趋势
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由“理论”和“技术方法”即“基础”与“应用”两大板块构成。这一结构形式与范式特征是由其研究对象和科学目标所决定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应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三部分构成。其中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是其主体部分。这三个方面应既各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衔接内在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图书馆学在理论建树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就其学科建设的总体状况而言,一直存在整体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始终未能形成这样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来自实践部门的一些研究成果尚停留在对经验和技术的简单描述阶段,而来自教学单位的一些研究成果又偏重于思辩和抽象模式的建立而缺乏实证性研究。这两部分研究由于缺乏中间层次的过渡性研究而处于相互游离状态。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不成熟状态。形成这一状态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这三个组成部分均发展不够,既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或技术体系,又未能相互衔接、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近几年来,图书馆学界逐步重视开发性、应用性研究,许多课题围绕着当前图书情报事业建设与发展实践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展开,如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的创建等。这样,图书馆学的应用性实用性特征不断加强。与之相对应的是,理论指导性强,具有纵深层次的内涵性、思辩性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这预示着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图书馆学研究,将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三者之间构建一种有效的系统平衡和整体发展的关系。
(四)体现民族特色增强理论原创性开掘学科前沿性研究的趋势
图书馆事业不仅仅是物质技术的产物,它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条件基础上所形成并存在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文化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社会表达形式。因此,文化的要义在于特色,否定了特色,也就否定了文化。同时文化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当今时代的人类文化内涵,一方面表现为人类文化全面整合整体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一方面表现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这种多元一体的整体发展是当代人类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即信息文明的历史特征。[18]以人类社会图书馆现象的共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普通图书馆学是以人类的共同文化为基础的,因此可以同时也必须超然于民族文化之上。而在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文化单元的背景下,以相对具体的社会空间范围内的图书馆现象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图书馆学则必然与民族文化具有不解之缘。图书馆事业与文化的乃至与社会和历史的这种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反映了图书馆事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在我国,应用图书馆学如何实现本土化,如何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图书馆学以有效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发展,这类应用理论层面的原创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12]在这一领域,自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传入中国后,始终处于不断跟踪与追随国外的发展水平的被动状态。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模仿前苏联为主,而在此之前与之后则主要是以西方的学术思想与学科建设范式为圭臬。实际上,中国图书馆学建设自有自身的优势,并应将这一优势发展成自身的特色。中国图书馆学建设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中国的古典校雠学、目录学、版本学产生于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藏书实践之中,不但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发展十分成熟。如何使这些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有机构成要素,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原创性开掘的关键。
近2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尽管在体现民族特色发挥传统优势方面十分不够,但仍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出现了一些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历史上曾一度存在的简单地照搬或是机械地模仿外国的被动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图书馆学的原创性建设绝不可误入文化复古的迷途,必须是站在信息文明的人文精神建设的历史高度上,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利用。只有如此,中国图书馆学的原创性建设才既是原创的,更是前沿的,才能保证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站在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图书馆学研究的前列。
标签:数字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文献回顾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