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泉州探索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泉州探索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泉州探索

“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组*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坚持共建共享是《保障法》一以贯之的立法思想之一。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共建共享为制度设计选题方向,贯彻《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思想,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创建探索。泉州市立足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创建良好基础,聚焦设施共建、资源共享、部门合力、开放供给、过程共管、绩效共评、资金共筹、平台共用八大任务,创新政社协同、文教结合、校地合作、军地共建、文化交流、主体培育、专业提升和特色发展八大机制,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的实施方案”配套八个共建共享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工作,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泉州实践。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泉州探索实践

泉州,古称刺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与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2018年5月,泉州市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市委、市政府印发《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泉委办[2018]32号),全面启动创建工作。“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研究”是泉州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选题,本文是该选题研究成果。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政策依据

(一)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法源是《保障法》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的说明》中,在讲到《保障法》立法思路问题时,共提出五点立法思路,其中一个就是“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共建共享”[1]。坚持共建共享是《保障法》一以贯之的立法思想之一。这一立法思想,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概念可以表述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是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为贯彻落实《保障法》宗旨,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遵循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方针,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由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共建共享和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保障所构成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法源是《保障法》。

各级人民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责任主体,社会力量是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重要参与主体。《保障法》申明的七个宗旨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宗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向是“三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是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指导方针。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目的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共建共享和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保障。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思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首次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以区分,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2]。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意味着将文化对象区别对待、分类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公益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提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主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机制奠定了学理基础。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思想基础上,十七大报告清晰地将共享思想扩展到公共文化服务,明确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为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其后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奠定了思想基础。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正确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五大原则。两办《意见》首次清晰地将“共建共享”列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并分别从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等方面作出顶层设计规定。

取上述各组切片,常规HE染色:二甲苯脱水2次,30 min/次;1 000 mL/L无水乙醇脱水2次,依次为30 min和10 min,然后依次用950、900、800、700 mL/L乙醇至水各3 min,蒸馏水3 min;最后用苏木精染色5 min,流水冲洗20 min;5 g/L伊红染色10 s,流水冲洗20 min,依次用700、800、900、950、1 000 mL/L乙醇分别脱水2 min,然后再用1 000 mL/L乙醇脱水2 min, 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情况并拍照。

(三)共建共享思想开启公共文化服务新篇章

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和群众文化需求偏好,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清单。完善《泉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承接主体应具备的资质和各项具体条件。放宽“准入门槛”,开辟“绿色通道”,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事业,社会资本兴办的文化单位在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时,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健全服务机制,培育多元承接主体, 简政放权,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从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提供各种便利,引导其不断提高管理运营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及其服务流程的监督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动态监督机制。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对军队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重点加强文化设施共建,不断改善军警基层文化设施。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加强双拥文化资源网络建设。加强文化人才共培,设立“军地文化人才培养中心”和“军地文化人才交流池”。加强文化活动共办,构建平台交流机制。立足文化部门优势,用活部队资源,组建双拥艺术团,调动辖区专业文艺团体和基层官兵参与文化双拥活动的积极性,组织艺术团到军营、社区、学校、敬老院等巡回演出,努力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文化融合发展新局面。

推动教育和文化事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文化传承保护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文化场馆学习机制,强化校内校外衔接协作,全面实施文艺普及教育,对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效拓展学校文艺教育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推进校园文化共建机制,探索文教双向服务、双向促进模式,建立常态化项目管理机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推进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系列重大文教结合项目。强化文教资源共享,建立公共文化与教育资源的需求对接机制,开展公共文化机构与教育机构“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开展文化产业、非遗传承研究等学科理论建设,成立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基地、文化产业实习实训基地、文艺表演实践培训基地,完善合作育人工作体系,形成人才共用共培机制,使文艺类人才培养更加精准。

(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本质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内在统一的。“共建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见,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对中国具体发展的现实回应。”[5]公共文化服务共建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应有权利。

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客观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进一步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共识。“加强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整合和协调发展,实现共建共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高度共识。”[7]这一高度共识,形成和确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保障法》在总则第十三条将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针政策法律化,是对社会力量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重要参与主体的法律认定。

二、泉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基础

(一)泉州倡导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取得良好成效

公共文化设施多元共建成效突出。泉州市政府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的公共文化设施共建格局。石狮市通过鼓励支持、加强引导、规范服务、促进发展等方式,发动企业家和社会民众捐资兴建了万祥图书馆、杨孙西文化馆、东园狮阵非遗展示馆、红色革命暨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及红色文化长廊、石狮海峡渔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民办文化场馆,有力促进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2018年,由世茂集团投资5亿元兴建的故宫海上丝绸之路馆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占地11 482平方米,预计2020年6月建成开放。晋江农商银行、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晋江市创意创业创新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与晋江市图书馆开展合作,通过免费提供建设场地、承担租金、装修、运营等方式,参与完成全市10家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覆盖8个乡镇、街道。安踏集团出资6 000万元捐建陈埭岸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构建多级多元投入合作共担机制,创新多元合作投入模式,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参股、合资、公益性捐赠、冠名赞助等方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行政府“陪同赞助制”,以奖励或以奖代补的方式定期对捐助公共文化事业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推行多级多元投入模式,根据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规模、影响力、受众面等,采取省、市、法人组织、文化团体、社区、乡镇、村多级混合投入方式,共同承担公共性、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资金缺口;鼓励企业与文化事业单位联合搭建“文企联姻”平台,推动企业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持续性投资。鼓励各类组织或个人创建文化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参与指导监督、专业组织负责建设实施”模式运行。

从表5的统计数据可知,高被引论文所属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最大值为120000万元,均值为150万元;普通论文所属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最大值为180000万元,均值为36万元。单项高被引论文项目经费投入的均值约为普通论文的4倍。除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以外,高被引论文项目经费投入的均值都高于普通论文,特别是在临床医学和精神医学/心理学领域,单项高被引论文项目经费投入的均值约为普通论文的7.33倍。这说明,高被引论文产出比普通论文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

公共文化设施共用共享有序推进。学校公共文体设施开放共享,晋江市有40多所学校对公众开放运动场地,石狮市有8所学校为首批学校场馆对社会民众开放的试点校。高校图书社会化共享,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图书馆12万册藏书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面向公众办理校外读者证,为泉州市东海片区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附近居民提供借阅图书的便利。改造利用闲置资源增加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全市目前共有100多处利用闲置资源改造成的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是旧校舍、古厝、祠堂、旧厂房、售楼部等进行改造再利用,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书吧、文体活动室、家风家训馆建设展示场地、博物馆等。

共享公共文化产品创新不断。石狮市积极探索图书“馆店结合”模式,依托朗旭图书城、金星图书城等民营书城,超过35万册的公共图书藏书,全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晋江市创新实施“文化空间共享计划”,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以镇政府、村委会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向镇辖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文化服务。

文化交流促共享不断深化。充分发挥对港澳台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新形式、新途径、新载体。泉州市迄今已连续举办或参与举办13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12届“泉州澎湖乞龟民俗活动”、7届“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11届“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星选拔赛”、11届“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节”、6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6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等对台文化活动,基本实现对台文化交流月月有项目。打响“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做足“海丝”重要起点城市文章,开展“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文化共享惠民贯穿始终。近十几年来,共举办了近300场重大文化活动和2万多场的主题群众文化活动,直接参与的市民群众达200多万人次,实现全市周周有大戏、日日有演出。

(二)发达的民营经济奠定共建共享坚实的经济基础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是民营经济大市。“晋江经验”树立民营经济发展全国典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民营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呈现“五六七八九”特征[9]。在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八八九九九”的特征,即税收贡献超过8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8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占比超过90%、城镇就业超过9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10]。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 467.98亿元,增长8.9%,经济总量连续20年居福建省首位。泉州拥有民营企业法人单位数22.2万家,个体工商户数54.4万家。名牌数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拥有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155件,其中民营企业就占有153件,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

(三)捐资助文的优良传统奠定共建共享的民间基础

泉州人素有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拥有重教崇文、捐资助文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热心乡贤、热心企业、社会团体等不遗余力积极参与,涌现了一批捐资助建、助困、助文的“贤德泉州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助推泉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泉州人重乡崇祖,家族本位和乡土色彩浓厚;泉州人重义求利、重商求强,既有经商天赋又能捐资助文,既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又积极向外寻求拓展,既崇尚名义又敢于逐利;泉州人重势求达,既能海纳百川又勇于搏击浪尖,既追求中庸和合又敢于推陈出新。泉州人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的理念,形成捐资助文的传统,为泉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泉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重点工作

(一)设施共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结合泉州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等构建“海丝”“南音”“南戏”“闽南风情”等泉州独特的文化街区,加强宣传推介,洽谈捐建、共建等事宜。新建楼盘须配套公共文化设施,从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产业园区内企业自建图书室、体育活动室、休闲娱乐厅等文化设施,园区内其他企业员工共享使用。加强设施共建分类管理,民有公用的文化设施建设,采取“民建政扶”“民建政补”“民建政管”的共建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或捐助等方式参与共建;大力扶持企业建设体育馆、阅览室、文化俱乐部等公共文化设施,并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村民改造古厝、祠堂等传统建筑为独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

(二)资源共享:面向全社会开放公共文化资源

树立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一盘棋”理念,加强统一规划与管理,打破公共文化资源的原有界限,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采用“政府提供、运营外包、群众惠享”的资源共享模式,持续推进党政机关部门公共文化资源对外开放。推动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公共文化资源对外开放,将隶属于不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有效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鼓励社会力量自有资源对外开放共享,探索通过补贴、奖励、租赁、税收优惠等政策,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运营、群众付费”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将自有文化资源逐步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全面统筹协调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加强全市公共文化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跨系统的优化配置工作。

但很快,他又跟我谈起他跟其他行业顶尖人物在探讨的跨界,有时尚界的,有文化界的。比如今年3月,他就和怡园酒庄庄主陈芳、理想国的梁文道,还有高晓松、冯唐等一众文化界人士在北京做了一场沙龙。他说相比知识或文化领地,葡萄酒肯定是体量相对比较小那个点,这个点如果可以和其他更大体量的领域结合,才能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关注和喜欢上葡萄酒,所以想多做跨界是他的一个目标。“刚我说的一个目标,就是能够附着更大跨界,而且是更紧密的跨界,是一个有交流的,有相互需求的跨界,而不是贴上去,那种跨界才会更紧密。”

(三)部门合力:政府部门内部形成合力

构建党政部门合力领导协调机制,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内部形成合力,整合职能、分工协作,注重部门之间的横向互动,突破各自的行政框架,增强相互支撑和对接意识;注重部门之间的纵向互动,发动市、县(区)、镇(乡)、村(社区)之间的层级联动,确保上下统一行动。政府事业单位资源共享、协同共管,因此要加强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形成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市创建办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持续关注共建工作进展,跟进督查重点文化项目进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则要定期向各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推进情况。

第四条 【商标注册申请】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

(四)开放供给:健全公共文化产品购买机制

坚持共享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明确提出了共建共享发展方向。“我们的共建是全民的共建,也是全面的共建;我们的共享是全民共享,也是全面共享;共建共享都是大学问。”[4]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标,共享为共建指明方向,共建为共享提供动力。共建共享思想的丰富内涵,开启我国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

(五)过程共管:健全群众需求征集与反馈机制

要加快创建公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为群众全过程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提供路径,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坚持“需求导向”,推动“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深入开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反馈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民主管理组织,方便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统一征集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统一带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统一组织群众进行服务效果评价等,并将群众意见归纳整理,统一反馈给文化部门,以强化群众的监督效果。

(六)绩效共评: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

财政部《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政府面向全社会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过程的规范和效率,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结果的效益和公平。建立健全评估机构遴选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强化政府监管以确保评估公正。以评促改,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并建立绩效问责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提升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的文化服务责任意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的积极性。

世居桂西河池、百色、崇左、南宁、柳州等代表性地域的壮族先民及其后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据“那”(水田)而作,依“那”(水田)而居,以“那”(稻作)为本的生产生活模式与“那文化”体系。其中就包含了典型的具有技击、表演、健身、养性、自娱等功能复合性的身体文化——壮拳。

(七)资金共筹:探索公共文化投入新机制

在公共文化设施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PPP模式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安溪县三馆一中心(科技馆、青少年宫、影剧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郑成功文化产业园(郑成功文化广场、英雄事迹展示区、博物馆、国姓学舍等)、德化县霞田文体园(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泉州市科技馆展教工程等涉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PPP项目合计投资超过106亿元。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是国家PPP示范项目[8],也是泉州投资体量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总投资预算约34.52亿元。

(八)平台共用:搭建数字网络共享开放平台

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构筑泉州公共文化数字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围绕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重点整合利用各类文化服务资源,打造社会全面参与、具有地方特色、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落地。加快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供需有效对接,进一步健全文化传播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综合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和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泉州文化云”公共文化数字平台。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和关注媒介素养,并且很多研究者和学者也对媒介素养进行了相关定义,虽然每个人的定义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不过他们都认为媒介素养是解决和使用信息所需要的能力、知识以及技巧,这也就是说,大家对于媒介素养的认知基本是相同的。[1]如果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就能够发现,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媒介素养主要就是媒介的信息素养,是对媒介规则的了解程度以及传播内容的接受能力;而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其主要就是指媒介的社会素养。

四、泉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

(一)政社协同机制

加强部门间的政策衔接和资源整合,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参与,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机制。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理顺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完善文化事业单位理事会运行机制,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法人治理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机制,开展“文化志愿者”培育工程建设,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制度。落实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工作机制,按照“有基地、有培训、有展演、有交流”的“四有”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起有效的群众文化自我发展机制。

(二)文教结合机制

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5.47±8.96)个月。有2例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时主诉膝内侧轻度疼痛,另有1例遗留轻度膝前痛,但对膝关节屈伸无任何影响,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后症状好转。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

(三)校地合作机制

建立公立学校文体设施对外开放机制,对开放内容、安全保卫、管理协调、检查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统筹安排。优化学校文体设施的分类运营机制,专业场馆的管理运营可引入专业团队实行公司化运作或开设俱乐部等市场化模式,但不以盈利为目的。深化校地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打通校地双方所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艺厅、展厅等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融合障碍,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文化网络。优化校社联动共建文化机制,鼓励街道社区(乡镇村社)居民自治团体和学校学生社团对口共建,共同打造校地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四)军地共建机制

干预前,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政策一:3月1日,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工作部署,从2018年开始,在河北、内蒙古、安徽、河南、海南、宁夏、新疆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省(区)率先开展试点,2019-2022年将进一步扩大试点省份范围。

(五)文化交流机制

落实制度建设,加强领导管理、统筹协调,将对外、对港澳台文化工作纳入到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推进合作发展机制,图书馆、博物馆可定期举办学术论坛、专题展览等学术活动,加强双方专业人士及机构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博藏品巡演巡展,增进馆藏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泉州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建立“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机制。畅通祖地文化、民间信仰、青年文化等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渠道。深化品牌创建机制,完善对外宣传机制。

(六)主体培育机制

落实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坚持分类培育管理原则,把多元主体培育工程纳入各级政府重点督导工作和对各级文化事业单位的年度考核范围,以此作为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抓手。管理部门要积极建立激励与引导机制,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各方力量,为培育社会力量做好平台支撑工作。落实配套措施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既能体现行业特性又能凸显泉州文化特色的文化场馆,填补本地文化门类空白。规范监督管理机制,落实等级评估制度,实施动态退出机制。

(七)专业提升机制

推广公共文化设施专业化运营管理,引进社会力量进行专业化运营,引导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进总分馆制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互联互通。以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为契机,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群众反馈机制,促进文化决策科学化和文化运营专业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推进“文化泉州云”专业化共建共享,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菜单式”“点单式”“预约式”供给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多样化发展。

(八)特色发展机制

坚持创新融合发展,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深化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促进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形成泉州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机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广泛开展“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及“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培育工作。健全特色文化的宣传引导机制,开展泉州古城文化、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公众传播,打响特色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服务有机衔接、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在公共文化设施中丰富旅游和教育功能,在旅游服务设施中增加特色文化内容,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内生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文旅中心”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步发展。

五、泉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

《保障法》是我国文化领域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包含了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宗旨、目的与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向与指导方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方式,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共建共享的方式,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保障等内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坚持共建共享”立法思想贯穿《保障法》始终。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宜着力构建共建共享“1+8”制度化体系,以此全面推进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工作。

(一)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发布“泉州市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实施方案”,明确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实施阶段安排,以及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应突出以下八项任务:一是设施共建,即明确政府如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二是资源共享,即明确政府如何面向全社会开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三是部门合力,即政府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局面;四是开放供给,即明确政府如何面向全社会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五是过程共管,即政府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反馈机制;六是绩效共评,即政府如何构建并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七是资金共筹,即政府如何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多级、多元资金筹措机制;八是平台共用,即政府如何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搭建综合性、一站式、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

对于困难群众来说,就业是实现脱困致富的重要途径。今年,锦河农场将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作为推进精准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前期入户走访,排查出6户具备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将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众安置在保洁员、门卫等公益性岗位,并积极协调周边企业,为困难群众提供适宜的就业岗位。同时,锦河农场还开展针对困难群众特设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创业门路。目前,农场多数有劳动意愿的困难群众已实现就业,通过双手打拼出来的稳定生活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幸福感与获得感节节攀升。

(二)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具体配套方案

一是配套实施“泉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就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资金保障、购买监管与绩效评价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细化“泉州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发布。二是配套实施“泉州市推进各级各部门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重点规范文化体育设施如何向公众开放,主要包括:党政机关部门的公共文化资源对外开放、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公共文化资源对外开放、鼓励社会组织自有资源对外开放共享。三是配套实施“泉州市鼓励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实施方案”。探索公办学校图书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是近年来一些地区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实施方案应就泉州市属公办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及图书馆对外开放补偿与激励机制、保障措施等作出具体规定。四是配套实施“泉州市深化公共文化群众参与性治理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着重规范落实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民主评议权,对政府公共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和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如何做到公开、透明并通过合理的渠道公布作出明确规定;明确落实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表达渠道和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自主选择措施;明确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群众监督权,规范群众监督渠道与监督办法;明确落实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考核问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机制,设计民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考核的体制化渠道,对公民个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新闻媒体机构、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等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和途径,以直接或间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作出规定。五是配套实施“泉州市落实公共文化机构‘第三方’绩效评估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对泉州公共文化机构第三方评估原则、评估单位、评估项目、评估内容、评估方式、评估结果应用,第三方评估机构认证与第三方评估行业规范标准建设等作出说明。六是配套实施“泉州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机制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涵盖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的基本原则、主要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以及组织领导和推进机制的规定。政策要点应侧重于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推进机制,促进泉州公共文化和教育事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七是配套实施“泉州市鼓励和支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明确规定文化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态,培育、壮大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措施,泉州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适用对象、服务范围、参与方式、激励政策、监督管理,以及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实施阶段安排、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八是配套实施“泉州市对公共文化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组织与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明确表彰和奖励的主体、对象、条件、程序和方式等。

总而言之,本文认为,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宜着力构建共建共享“1+8”制度化体系,以此全面推进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工作。而落实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思路,必须重点推进设施共建、资源共享、部门合力、开放供给、过程共管、绩效共评、资金共筹、平台共用八大任务,着力构建政社协同、文教结合、校地合作、军地共建、对外对台交流、主体培育、专业提升和特色发展八大机制。这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泉州实践。

参考文献:

[1] 柳斌杰.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的说明——2016年4月2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EB/OL].(2016-04-27)[2019-01-22].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04/27/content_1988428.htm.

[2]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EB/OL].(2003-10-21)[2018-11-22].http://www.gov.cn/test/2008-08/13/content_1071062.htm.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8-12-26].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4] 习近平.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EB/OL].(2016-05-14)[2019-02-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4/c1001-28350873.html.

[5] 孙倩倩,张平.资本介入共建共享发展的逻辑机理——基于《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之论[J].重庆社会科学,2018(10):64-72.

[6] 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7] 雒树刚.学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加快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N].人民日报,2017-02-27(11).

[8]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PPP项目建设运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Z].泉政办网传〔2016〕4号.

[9] 庄聪生.中国民营经济四十年:从零到“五六七八九”[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10] 佚名.城市代名词 发展主脊梁[N].泉州晚报,2018-12-10(01).

Co -constructing and Co -sharing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s in Quanzhou City

The research group of “the 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 mechanis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Quanzhou City”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 :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 is one of consistent legislative ideas of “law on the guarante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 is taken as the direction of system design of demonstration area of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Quanzhou city, which carries out legislative ideas of“law on the guarantee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explores the 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Based on the good foundation on 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Quanzhou focuses on eight tasks of facilities co-constructing, resources co-sharing, divisions collaborating, open supplying, process co-administrating, performance co-evaluating, capital co-collecting and platforms co-sharing, and creates eight mechanisms of synergy o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combination with culture and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region, co-construction between army and region, cultural exchanges, nurturing subjects, professional promotion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carries out works of 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mprehensively with a total implementation plan named“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and eight supporting schemes, innovates practices of Quanzhou of the 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continuously.

Keywords :public culture services;co-constructing and co-sharing;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224(2019)05-0013-08

*课题负责人:吕振奎;课题组成员:黄志锋、陈彬强、通拉嘎、裴彩霞、黄益军。

收稿日期: 2019-09-13

基金项目: 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机制研究”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 陈生)

标签:;  ;  ;  ;  

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泉州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