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论文_李谦红, 徐美霞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论文_李谦红, 徐美霞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特别是急诊科,因为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患者、处理突发事件、接触注射器、输液针头、剪刀、缝合针等锐利器械以及血液的高发科室,同时也是多数细菌的聚集地,属于高风险科室[1],因此急诊科的护士极易发生针刺伤。

关键词:针刺伤;防护;体会

1 针刺伤的原因

1.1防范意识薄弱:现阶段,多数护理工作都将预防患者院内感染作为重点,而忽略了对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忽略了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相应防护措施教育的重视。由于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浅薄,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极易发生锐器损伤,发生锐器损伤后又不报告,甚至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理,极易发生血源性医院感染。据刘迎春等人研究发现发生针刺伤感染 HIV的可能性为 0.2%~0.4%, 而感染 HBV的可能性则高达 19%~40%[2]。

1.2防护措施不及时、规范:由于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分秒必争,护士处于高度紧张忙碌中,精神主要集中在患者的抢救上,来不及使用防护措施。患者就诊时时间匆忙,护士不能及时使用防护措施。抢救患者时使用手套操作不方便,护士不习惯使用防护手套。另外科室考虑耗材的节约,锐器盒使用超过3/4。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穿刺时为了节约手套,徒手进行操作,操作时光线有时不明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

1.3不正确的操作习惯:护理人员的进行操作时的习惯也是发生针刺伤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对使用过的针头回套针帽是引发针刺伤的一项常见原因。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仓促的进行针帽回套更易导致针刺伤发生。另外输液结束,穿刺针未及时规范处理;徒手处理安瓿和缝合器械等。

1.4工作量强度大: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及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急诊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另外人们对护理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家医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模式。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除打针、抢救外,还要耐心的回答患者的提出的问题。这也就在第一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需要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同时,急诊科具有患者就诊集中多、更换快等特点,往往在同一时间有许多患者就诊现象的发生,而且患者多是急、危重症患者,其病情严重、变化快。这就使得护理人员随时处于应激状态,必须要高度注意力集中。极易造成身体疲惫的现象发生。现阶段很多医院都有护理缺编现象,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大,尤其是夜班护士,不仅要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量,还担忧患者是否会出现意外事件,经常其身心疲惫。从而使护理人员出现头昏眼花、精力不足等现象,造成其反应能力下降,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

1.5 患者不配合:急诊科经常会有醉酒、病情导致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患者,护士在给予这些患者治疗时,患者突然躁动不安,护士在操作时不能配合,护士穿刺时极易发生针刺伤。

2 针刺伤防护措施

2.1加强专业培训及指导:医院应加强对针刺伤的防护安全教育,加强急诊科护士对针刺伤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月对全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并记录;对科室的实习生或进修生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对学习结果定期予以考核并记录;每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应召开季度会议,对本季度科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通讯》中所有涉及到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工作情况;定期进行宣传指导。特别是对年轻护士和实习生,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

2.2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护用品: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确保周围环境安全,以防误伤。输液结束后立即将头皮针刺入胶塞,禁止刺入输液瓶胶塞以外的地方,禁止边走边刺。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避免传递他人。配备足量锐器盒,放置在护理人员操作可及区域。需传递锐器时,避免徒手传递,应将锐器置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弯盘、托盘)中进行无接触式传递。穿刺后的针头,减免用手去处理,备有专门处理的血管钳、剪刀,直接放入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做到零距离手接触。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锐器盒严禁重复使用。各类穿刺针用后不可故意弯曲、折断、分离注射器针头。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用废弃的摄片改良为“漏斗口式”锐气盒[3],方便锐器投放。提供护理人员操作时的防护手套,护士随身携带在工作服口袋内,遇到可能污染的患者时使用。

2.3 规范操作:急诊科护理人员要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在确保防护用品齐全的基础上,合理的将规范操作贯穿到护理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所有针头使用后严禁回套,并将其放置在相应的医用垃圾桶中,防止其对自身或其他人员造成伤害。规范使用缝合器械,严禁徒手接触缝合针等锐器。

2.4 加强管理:严格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并且经常更换,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当患者不配合穿刺时应有他人协助。

2.5 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当发生针刺伤时,应立即用流动水或肥皂水进行冲洗并用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上报感控处,采取血标本进行化验并且做好追踪处理。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医务人员越来越关注职业安全,而因针刺伤所引发的血源性感染也日趋严重。因此,护士应遵守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合理采用防护用品,远离针刺伤害,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粟玉芳,唐玉梅,李元晖等.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与对策[J].广西医学2014,4(36):545-547.

[2] 刘迎春,于颖,李新红等.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J].护理研究,2013,1(16):179-180.

[3]陈梅香,彭小兰,陈雪蕾等.锐器盒投放口的改良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712.

论文作者:李谦红, 徐美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论文_李谦红, 徐美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