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共(马)执政邦的农村发展政策及成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效论文,农村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1)05-0045-04
印共(马)是印度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共产党组织。到2011年,印共(马)在拥有8000多万人口的西孟加拉邦已连续执政达34年之久,此外,还在喀拉拉、特里普拉等邦连续或多次执政。印共(马)在执政过程中特别重视农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发展的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推行土地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印度社会的老问题,也是印共(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它认识到,在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如果土地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他一切问题就无从谈起。印共(马)1964年党纲和2000年经过修订的新党纲都明确指出,“人民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充分体现农民利益,完成激进的土地改革,彻底扫除封建和半封建残余对农业和工业生产力的束缚。① 以印共(马)为首的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把土地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作为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1977年刚一上台,左翼阵线政府就立即采取行动,阻止驱赶佃农现象的发生,并降低了地租。随后,左翼阵线政府在印度宪法许可的范围内,开始逐步实施土地改革。第一项改革是开展“永佃行动”(Operation Barga)。1978年,左翼阵线政府实施了著名的群众性运动——“永佃行动”,该项运动的主旨是,通过对佃农进行官方登记,确保他们的租佃权。左翼阵线政府对该邦有关的法律条款进行了修订,保证所有进行过登记的佃农对自己租种的土地享有永佃权和继承权。第二项改革是回收宪法规定的超过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的富余土地,并把它们分配给穷苦农民和无地农民。左翼阵线政府的上述土改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永佃行动”成效明显。据英国学者T.J.诺西特估计,1977年之前,在西孟加拉邦只有275000户佃农进行过登记,而到1984年12月,在总共约200万户佃农中,约130万户进行了登记。② 据印共(马)自己的统计,在整个“永佃行动”中,共有150万户佃农进行了登记,大约110万英亩土地被永久性地置于佃农的控制之下,他们对这些土地的耕种权受到保护。③ 二是大量土地被政府收回,并重新分给了无地和贫苦农民。依据土地改革法案,到2010年,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总共收回大约137万英亩土地,大约有130万英亩土地被重新分配给了300万户无地农民和边际农。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这相当于把价值13000亿卢比富人的财富分给了穷人。④ 大约50万户人家(包括农业工人、渔民和手工业工人)分到了宅基地。三是贱民和部落民得到了实惠。贱民和部落民是土地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在重新分配的土地中,大约55%的土地被分给贱民和部落民,而在所有进行过登记的佃农中,贱民和部落民就占42%。四是妇女的利益得到一定照顾。西孟加拉邦的土地改革也同样改善了妇女的处境,在土改政策下,55万多妇女获得了共有和个人所有的地契。总之,西孟加拉邦通过土改使小农和边际农占有了该邦84%的耕地面积。⑤ 印共(马)在喀拉拉和特里普拉邦也进行了类似的土改。
印共(马)的土改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各邦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以西孟加拉邦为例,1977年以来,西孟加拉邦年均农业增长率为4%,远远高出印度全国的农业增长率。⑥ 2009—2010年,西孟加拉邦的农业增长率更上升为4.2%,而同期印度全国的农业增长率则下降为0.2%。⑦ 另据统计,从1977至2002年,西孟加拉邦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6%,这一数字在全印度17个人口最稠密的邦中是最高的。西孟加拉邦是全印大米生产第一大邦,2010年的产量是1.48亿吨。西孟加拉邦现在也是印度蔬菜和水果生产第一大邦。⑧ 西孟加拉邦农村经济其他领域的生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如西孟加拉邦的渔业非常发达,它是全国产鱼第一大邦,也是鱼苗生产第一大邦,鱼和鱼苗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和62%。西孟加拉邦肉、蛋和牛奶的产量在全印的排名也比较靠前,分别为第一、第五和第十一位。⑨ 随着农业生产的较快增长,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77年至1997年,西孟加拉邦的农村贫困人口的下降幅度在全国各邦中是最大的。在此期间,西孟加拉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比例下降了36个百分点。西孟加拉邦的土地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其中还有13.5%的森林,5%的不可耕地和19.6%的城市占地,可耕地仅剩61.9%。⑩ 然而,这么少的土地却养活了占全国8%的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印共(马)领导的西孟加拉邦政府所实施的以土改为主的一系列农村发展政策。在喀拉拉邦,印共(马)领导的左翼民主阵线曾数次执政,在其执政时期内,左翼民主阵线政府通过推行土地改革和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喀拉拉邦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在1987—1991年左翼民主阵线政府执政期间,喀拉拉邦农业的增长率达到了9.08%。(11) 在2006—2011年间,左翼民主阵线政府每年要花掉100多亿卢比,用来补贴低收入家庭,这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12)
二、实行潘查雅特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发展
在1977年上台执政后不久,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潘查雅特制度,即把地方政府机构重新组织成经民主选举的三级体制,包括村潘查雅特或村评议会、区委员会和县委员会。目前,西孟加拉邦共有3354个村评议会,341个区委员会,18个县委员会。西孟加拉邦的这种三级地方民主机构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自1978年以来,西孟加拉邦每5年定期举行一次潘查雅特机构的选举。在西孟加拉邦地方政府机构中,收入微薄和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在各级机构中有着广泛的代表。据印共(马)的有关文献,在所有种姓和社会群体当中,贱民和部落民在地方政府机构中的代表最广泛,并在不断地增加。无地农民、边际农和小农在地方政府机构中所占的比例从75%到90%不等。自1995年以来,地方机构中1/3的主席职位被保留给了妇女。90年代末,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又通过成立“村总议事会”(Grama Sansads)进一步加强了潘查雅特体制。左翼阵线政府规定,“村总议事会”由每个选区的选民代表组成,其法定人数不得少于该选区选民总数的10%。“村总议事会”每年要召开两次会议,讨论各级潘查雅特的工作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西孟加拉邦的潘查雅特地方机构享有充足的资源,县一级机构的总开支一般占到全邦总开支的50%。西孟加拉邦的潘查雅特在改变农村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印共(马)自己指出的那样:“左翼阵线自觉地把各级潘查雅特机构作为同农村既得利益者进行斗争以及改变阶级力量对比状况并使其朝着有利于劳动人民的方向转化的平台。潘查雅特机构在土改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孟加拉邦地方机构积极履行其改善民生的义务,努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如兴建医院、学校、图书馆,促进农业、合作企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等。潘查雅特机构在制定地方计划和执行政府计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还在诸如促进农业生产、推进地方资源管理以及确认住房、扶贫和社会保险计划的对象等许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切使潘查雅特成为西孟加拉邦农村地区最重要的地方政府机构。”(13)
印共(马)领导的喀拉拉邦左翼民主阵线政府在其数次执政过程中,通过推行潘查雅特制度和实施“人民计划运动”等,大大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喀拉拉邦左翼民主阵线政府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行潘查雅特制,规定各级潘查雅特都实行民主选举,由人民代表来管理这些机构。喀拉拉邦左翼民主阵线政府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力推行“人民计划运动”。左翼民主阵线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曾大力支持“民众科学运动”(KSSP)的发展,该运动在80年代末推行全民识字运动之后,又于90年代初开始推行后识字运动,在社区发动人们调查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健康问题、贫穷问题等等,然后选取了十多个乡做试点,与乡民一起制订了民间的15年全面发展计划,包括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促进本地的生产和消费。人们把这一运动称为“人民计划运动”。该运动得到了印共(马)的大力支持,在1996年喀拉拉邦议会选举前,印共(马)领袖南布迪里巴德坚持把这个计划写进了党的竞选纲领。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民主阵线政府上台执政后,在全邦各地大力推行“人民计划运动”,并制订了一些相关的法规,把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地方的自治组织。与此同时,左翼民主阵线政府还把全邦财政预算中作为发展基金的40%直接划拨给各个乡,然后由村民直接参与讨论,提出一些方案,最后决定资金的使用办法。通过这种办法,左翼民主阵线政府直接扩大了基层人民的民主权利,这种民主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理念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白下而上的民主实践,是经济资源的下放,直接与村民们自己的现实生存和现实利益相关。村民代表们提出的方案,上级没有否决权,只可排序分步实施。左翼民主阵线政府还建立了严格的基层民主监督制度,每三个月召开一次村民大会,所有账目公开,任何人可以来查询。
三、多措并举,切实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印共(马)执政各邦,都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大力推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喀拉拉邦为例。在1987—1991年间,左翼民主阵线政府通过积极支持“民众科学运动”的发展,大力推进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左翼民主阵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使所有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它规定所有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孩子都可享受免费教育,并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学校。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是左翼民主阵线政府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从1988年底开始,左翼民主阵线政府积极支持该邦的“民众科学运动”,发起全民识字运动,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到各识字率低的社区开办识字课,并用充满创意、活力与欢乐的方式,赢得民众的广泛参与。识字方式与文化表演带来的欢乐气氛,帮助民众克服了不识字的自卑,自愿加入遍布各地的识字班。除了训练民众的阅读与书写能力外,“民众科学运动”的识字教育还为民众传播了更多的有关人类的基本需求、公共卫生健康、政治制度、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等常识与观念,这在客观上也对种姓制度等种种不平等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民众科学运动”的识字教育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到1991年时,喀拉拉邦的识字率已达到100%。在1996-2001年间,左翼民主阵线政府通过实施“人民计划运动”,推动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左翼民主阵线政府通过实施“人民计划运动”,给基层教育机构下放更多的权力,尽可能为教育划拨更多的经费,让地方来决定学校所要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可以改变他们生存状况的知识。此外,全邦从小学到大学的公立学校都实行完全免费教育,甚至农村小学也都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该邦教育事业得到了十分明显的发展,据统计,到2001年,大约90%以上的人口普及了中等教育,远高于同期印度全国的水平。在左翼民主阵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喀拉拉的农村文化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据统计,在喀拉拉邦的900多个乡里,共有图书馆5000多个,出版3000多份报纸杂志。每个乡还有自己的乡报,派发给本乡各家各户。
在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为了改变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的识字率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兴建校舍,以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西孟加拉邦教育财政预算支出占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从1976—1977年时的12%上升到2000—2001年时的25%。近年来,印度政府一直在推行普及基础教育的计划,要求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按50∶50的比例进行财政投入(“九五”时期的比例为85∶15,“十五”时期的比例为75∶25),西孟加拉邦政府的投入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兴建了不少学校。据统计,到2010年,西孟加拉邦每10平方公里拥有8.64所小学,位居全国第一,而全国的平均数仅为3.35所。学校数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据统计,到2010年,西孟加拉邦基础教育阶段的净入学率达到了98.95%。(14) 二是选择合适的位置建立学校。左翼阵线政府在建立学校时充分考虑学校同居住区的距离,为了充分照顾贱民和部落民的利益,新学校大多建立在贱民和部落民集中居住的地区。三是增加教师数量,改善工作条件。左翼阵线政府增加了学校教师的数量,使每个学校教师的平均数在1992年时就达到3个。到2010年,西孟加拉邦各学校平均师生比为1∶39,在全印位居第四。(15) 为了使每位教师都能认真从事教学,左翼阵线政府还尽力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四是实施成人识字培训计划,努力消除文盲。印共(马)西孟加拉邦政府通过举办识字班等措施,努力提高15—35岁成人的识字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据统计,民众的识字率从1991—2001年时的68.6%提高到2001—2011年时的77.1%,高于全国74%的平均水平。通过培训,受训者一般可以读懂报纸,并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16)
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把推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死亡率、出生率及婴儿死亡率几乎都处于全国最低水平。2009年时,全印所有各邦中死亡率最低的邦就是西孟加拉邦,仅为6.2‰,全印的平均死亡率是7.3‰。同年,西孟加拉邦的出生率为17.2‰,而印度全国的平均出生率为22.5‰。2009年,西孟加拉邦的婴儿死亡率为33‰,而印度全国的婴儿平均死亡率为50‰。二是人的平均寿命处于全国前列。西孟加拉邦的平均寿命为72岁,仅次于喀拉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三是公共医疗卫生系统比较健全,农村看病也比较方便。西孟加拉邦的公共医疗卫生系统比较健全,可以解决多数人的看病问题。据统计,大约73%的病人可以在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救治,远高于40%的全国平均水平。另据统计,到2010年,在西孟加拉邦医疗管理机构进行注册的医生共有57474名,其中在公共医疗卫生系统供职的医生8825名,位居全国第一。西孟加拉邦公共医疗机构共有床位54759张,在全国排名第二,每1604人可拥有1张床位,远优于2105人拥有1张床位的全国水平。(17) 四是农村饮水系统得到很大改善。根据第三次全印家庭健康卫生状况的调查,2006年时,西孟加拉邦有94%的家庭能够饮用经过处理的干净水,远高于88%的全国平均水平。喀拉拉邦左翼民主阵线政府也很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该邦实施的“人民计划运动”中,各地利用邦政府下拨的发展基金,或建立新的医疗机构,或对原有医疗设施进行改进,使乡村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喀拉拉邦,村民们的医疗非常方便,甚至超过了大城市。他们虽然比较穷,但只要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可以在很近的地方找到医生和医疗所,并得到及时的治疗。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印共(马)执政各邦的农村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城乡差别大大缩小,大大地推动了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例如,据到过喀拉拉的学者介绍,这个邦的城乡差别并不明显,与印度其他地区一些农村普遍存在的赤贫、破败、凋敝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喀拉拉邦的各个农村都拥有基本的住房、商店、道路、医院、饮水系统等,各种设施齐全,整个生活很方便,有一点类似于当年费孝通说的苏南的小城镇发展。这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里是不多见的。
注释:
①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Programme,Published by Hari Singh Kang on Behalf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New Delhi,2001,p.39.
② T.J.Nossiter,Marxist State Governments in India:Politics,Economics and Society,Printer Publishers,London and New York,1988,p.139.
③(13)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On the Occasion of the Anniversary of the Left Front Government of West Bengal”,http://www.cpim.org.
④⑥ Editorial,“For a Better India,Ensure Success of the Left”,People's Democracy,Vol.35,No.10,March 06,2011.
⑤⑦⑧ Madan Ghosh,“Land Reforms and Agriculture in West Bengal”,People's Democracy,Vol.35,No.10 March 06,2011.
⑨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Rural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the Agrarian Base”,http://www.cpim.org.
⑩ Nirupam Sen,“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 Bengal:Achievements and Constraints”,People's Democracy,Vol.35,No.10 March 06,2011.
(11)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Documents of the 14[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 (Madras,January3-9,1992),Published by Hari Singh Kang on behalf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New Delhi,1992.p.72.
(12) V.S.Achuthanandan,“Achievements of the LDF Govt.”,People's Democracy,Vol.35,No.10 March 13,2011.
(14)(15)(16)(17)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Economic Performance of West Bengal under Left Front Government”,CPI (M) Campaign Material for West Bengal Assembly Election,April-May,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