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教师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设置一些精彩的提问,不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本人在课堂提问中常用的一些技巧。
一、问题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问题设计要有科学、合理性。设计的提问必须科学、合理,应紧扣教材,符合逻辑思维,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够让学生找准问题回答的支点,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出来,切忌题旨不清、词不达意。
2.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教师要巧于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能力,在体味思考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疑虑,使学生产生投入欲望。
3.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引导性。对于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影响,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优化教学效果。
1.把握提问最佳时机。对提问时机的把握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效果。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及时解答。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其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提问的时机一般出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上课的状态,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授的内容上。这时教师已无须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只要以问题作为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
2.抓住提问问题的“关键点”。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要吃透教材,具备准确无误抓住文章核心的能力,找到关键问题进行提问,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如教学《故乡》一课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提问:本文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那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变化中反映出来什么问题?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这样直接切中文章要害,引导学生找到文章关键所在。再如学习《黄鹂》一课时,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句引发学生探讨:为什么作者由黄鹂想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为什么说“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这样抓住了文章的“症候”来设计问题,在作者有意强调或回避不谈之中,可以激发学生探寻研究的兴趣,而分析的过程往往会更多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问题的分配要适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提问方式,常用的发问方式对课堂提问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一般发问的原则要先提问、后指名回答;提问要面向全班;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待全班同学积极思考时再指定学生回答。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面向全班提问,个别回答,最后归纳为完整答案。这种发问方式的优点是能促使全班学生思考。第二,并行发问。即在同一时间内向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分组提问,回答时采用书面、口头等多种方式,然后逐个总结评定。其优点是增强可回答问题的人数,使更多的学生经受锻炼。第三,面向全班发问,学生轮流回答。教师在备课时拟就若干个简明的问题,或在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答案时,向全班提出,让学生轮流回答。
4.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课堂提问中,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效果。问题太简单,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激起学生的思维;问题太难,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所提出问题的深浅、繁简、大小要适合学生水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课堂教学内容作整体的把握和分析,理清问题的重难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够直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经过深度思考、钻研才能够解决的。理清了问题,教师就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了。如上《鼎湖山听泉》时,这样设计提问:“请找出重点段落来读一读,说出你的理解。”这篇文章较长,学生根本不清楚重点段落在哪儿,所以无从思考回答。“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如果教师提问一味拔高,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导致学生学习的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低效提问毫无意义,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受挫。其次,要全面分析学生。教师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创设“悬念”。在问题的创设上,教师应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思维的转折点,在此巧妙设疑,使学生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起到同化的作用。
5.给学生肯定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当的。有些教师在提问后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简洁的语言却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会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扬的语言,时间长了,学生都明白“大家都好”,这种评价没有任何意义,更是要不得。如果学生回答分析得比较到位,要不吝词藻地表扬他们;如果学生回答比较困难,可以换个角度,启发提问。通过教师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巧妙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论文作者:胡春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全班论文; 思维论文; 课堂论文; 要有论文; 文章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