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传译表达活动,所以在客观上要求做到准确通顺。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准确的跨语际表达并非易事。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和主张翻译标准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希望通过某种手段或机制让翻译达到一种至臻完美的境界,也就是准确、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这种境界实际上变成了人们的一种憧憬和理想,它是翻译的理想国,实现起来似乎有很大的困难。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日新月异,这个理想一定会在翻译未来的发展史上变为现实。当今的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已为实现这个理想开了一个好头。
关键词:翻译,高新技术,应用,理想国
引言: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过:“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理想国》这本书里。”[1]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它介绍了智者在正义力量的引导下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人们向往理想国,它既是目标,也是哲学,同时还是理论与方法。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它也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的境界,在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内,这种境界就是翻译的理想国。
翻译作为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的手段,其本身是一种跨语际的传译表达,即:把一种语言文字或文化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每当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多么希望自己的意思被对方真正的理解而不产生歧义;每当学者们在论及翻译时,多么希望翻译能准确无误地传译表达。于翻译,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理解,学者有学者的思辩与论道。但无论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人们都在潜意识里希望翻译能达到一种至臻完美的境界,即:简单,快捷,准确地在跨语际间进行传译表达。奈达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问题再现源语的信息” [2]。那么,现实中的翻译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或多或少会带有某种遗憾。其实,追求崇高的境界就是人们的理想,理想是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自然属性,任何人对待任何事都会抱以理想的,翻译也不例外。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翻译的理想国,它有别于人们简单地去讨论归化与异化的理论,也有别于单一地去思考翻译的技巧与方法等。这时候的翻译全然摆脱了流派之争,不耽于意译(free translation)与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或音译(transliteration)、替代与外借之辩,也不囿于增译法、省译法、转译法、正译法和反译法等之说。而是摆脱了传统的经验主义方法论桎梏,跳出了各学派间争论的泥潭,朝着人们意指的、理想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讲,翻译的理想国就是实现不同语言间交流的无障碍、无差别、轻松而快捷的、高智能的传译表达。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最后所言:“让我们永远坚持向上的道路,追求正义与智慧!”[3]
1. 对翻译理想国的追求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由于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因此它要求对交际中的两种不同语言及其文化进行准确把握,从而达到一种等值的翻译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两种语言的结构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习惯不同等因素,导致翻译在准确性与神形兼备之间存在着一定冲突和困难。鉴于翻译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阻挠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各种冲突与困惑,所以长期以来无论是翻译大家还是一般翻译工作者,都期待着在跨语际交流中创渣一种至臻完美的理想翻译模式,追求一种可靠的方法与技术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以实现踏入翻译的理想王国。古希腊时代,人们试图设计一种理想化的语言用来代替不同的自然语,以利于不同民族的思想交流,在提出的众多方案中就已经考虑到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分析语言问题。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Descartes)和德国的莱布尼兹(Leibnitz)试图在统一的数字代码基础上编写词典,提出用机器词典来克服语言障碍的设想。20世纪初,德国学者里格(W. Rieger)提出了一种数字语法(Ziffern Crammatic),这种语法加上词典的辅助,可以利用机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多种语言。届此, “机器翻译”的概念开始出现[4]。从单纯的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技术的提高,都不得不承认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期待着建立一种理想化的翻译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翻译的理想国的追求。
2. 实现翻译理想国的理论依据与物质条件
翻译的理想国能否实现呢?翻译的理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来已久,它伴随着对翻译标准的讨论应运而生。从古自今,中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同时从客观上也反映出他们对翻译实现完美的理想的期待与梦想。从玄奘的"圆满调和"和"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到严复的“信、达、雅”和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及张培基的“忠实通顺”; 从瞿秋白的“等同观念”,到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5],这些主张既是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也是对翻译理想化要求的一种愿望。愿望是实现梦想的一种心理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接下来便是探索它的理论依据和物质条件。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认为语言单位是由音响形象(sound images)和概念共同构成的[6]。概念称为所指。同一所指在人们头脑中构成同一概念。它不会因人所操的语言不同而产生的形象内容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言符号虽然有“任意性”( arbitrariness),但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物质实体是对等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认识依据即物质基础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可以使他们在各自的头脑中构成一个基本相同的概念系统——“同构”(isomorph)或“基本同构”(the basic isomorph)[7]。 “同构”是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思维结构机制,是操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感情相互传递的基本条件,即存在着信息转换的通道。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逻辑思维形式有三种:概念、判断和推理。使用不同语言人的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大体相同的,并由此构成了双语转换中的信息转换通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并不完全相同,结构形式、叙事方式和风格也变化无穷,但思维的规律是相同的。思维形式的同一性构成了语际转换的可能性。Theodore Savory 认为:由于思维相同,翻译才有可能[8]。奈达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他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充分证实了“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能相对精确的表达出来”[9]。上述论断诠释了不同语言可译性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说明跨语际的等值翻译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 未来高智能的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由于语言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完全脱离人工翻译的机器翻译还做不到在不同语种间进行准确互译,就翻译的技术层面来讲,也还没有一个完善、实用、全面、高质量的自动翻译系统出现。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人类将在未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翻译记忆技术,翻译成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机器翻译。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正在未成为人们实现翻译理想的重要手段。
3.1 全自动机器翻译系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法国工程师阿尔楚尼(G. C. Artsouni)提出用机器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并在1933年获得了“机械脑”的专利。他认为机械脑尤其适合用作机器翻译。机器翻译从设想到产生,从产生到发展,以至到今天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说经历了半个多个世纪的艰难发展。目前机器翻译已成为世界自然语语言处理研究的热门学科,其技术水平也呈现出日趋成熟的阶段。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语言理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更加紧密。自1956年,Chomsky发表《句法结构》以来,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促生了计算机语言学,并由此而逐步发展成为在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由计算机将一种语言翻译成为一种语言的语言信息处理系统。这一系统后来称之为自动翻译系统,它利用计算机人工模拟的翻译活动,将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实现翻译的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第二,研究方法的整合与运用。把统计方法和语料库方法进行整合运用,将统计与规则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面貌。另外,由机器翻译研究成果引出的形态自动分析方法,基于规则和统计的启动句法分析方法,语义自动分析方法,词义排歧方法,所指判定与文本连贯的自动处理方法,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方法,目标语言生成方法,机器翻译词典的编制方法等等,都极大的完善了和丰富了机器翻译的系统机制。第三,大规模的语言资料和测试平台广泛使用。各种公开的大规模语言资料,包括电子词典,语料库,知识库等给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
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CAT)类似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帮助翻译者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 它不同于以往的机器翻译软件,不依赖于计算机的自动翻译,而是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整个翻译过程。与人工翻译相比,质量相同或更好,翻译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CAT使得繁重的手工翻译流程自动化,并大幅度提高了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CAT技术的核心是翻译记忆技术TM(Translation Memory)。当翻译在不停地工作时,CAT则在后台忙于建立语言数据库。这就是所谓的翻译记忆。每当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出现时,系统会自动提示用户使用记忆库中最接近的译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舍弃或编辑重复出现的文本。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重要思想是基于翻译记忆技术和实例模式的翻译技术,是在翻译记忆库——双语对齐库和双语语料库实例模式中搜索相同或相识的句子或短语,给出译文(谢少华,翻译与文化研究,2009)。
4. 结束语
从翻译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对翻译抱有幻想,希望能建立一种理想化的翻译模式,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让翻译达到一种至臻完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翻译的理想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理想国的实现应该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不论是翻译的理论方面,还是翻译的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人们实现翻译的梦想,建立翻译的理想国开了一个好头。当然,基于目前的理论水平与技术水平要让翻译做到随心所欲、至臻完美还不太现实,人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要全面解决翻译中的各种难题,要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掘翻译理论和翻译的科学技术手段,还需要各种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相互融合,让翻译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最终实现翻译理想国的建立。
参考文献:
[1]Emerson, Ralph Waldo. 爱默生选集[M]. 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7. ?
[2]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艾利斯(英国). 柏拉图与理想国[M].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谢少华. 议机器翻译(MT)及计算机辅助翻译(CAT)[J].翻译与文化研究,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
[5]Nid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The Netherlands; E. J. Brill. Leiden, 1964.
[6]Saussure, Ferdinand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7]许钧,袁筱.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8]Savory, Theodore. The Art of Translation [M].London: Jonathan Cape,1975.
[9]黄泽云.可译性研究[J].翻译与文化研究,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江伟强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语言论文; 机器翻译论文; 理想国论文; 方法论文; 理想论文; 境界论文; 技术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