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铮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黄山路院区)检验科 230001
摘要:目的:分析对学龄前儿童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差异,并研究学龄前儿童血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方法。方法:从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儿科门诊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对照组采用静脉血采集方法,比较两组的8项血常规检测结果及其变异参数,并总结学龄前儿童血常规检查的标准操作方法。结果:实验组RBC、Hb、HCT、PLT、MCHC均要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WBC、MCV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学龄前儿童,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存在差异,采用末梢血常规检查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但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查结果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因而可将其作为特殊患者血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血常规;静脉血;末梢血;对比
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能够为多种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儿童的生理特征较为特殊,在抽血时多有哭闹表现,不能够很好地配合血液采集工作[1]。有关报道认为,儿童在血液采集时的哭闹举动是引起血常规各项指标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儿童血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儿科门诊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对学龄前儿童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差异,并研究其血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方法。现将研究过程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从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儿科门诊患者中抽取80例,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以及呼吸道感染等。排除情况包括: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疾病等。在根据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为(4.08±1.41)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为(4.11±1.37)岁。将两组的临床特点、性别构成以及年龄等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晨起后统一空腹抽血2~3ml,实验组采用末梢采血,对照组进行静脉采血。实验组收集血标本后,每管取20μL的末梢血与260μL的仪器配套稀释液混合,加入到子弹头试管中,轻轻晃动管身,使之均匀混合。对照组使用EDTA-K2真空抗凝管常规采集静脉血,全部操作按照国家临床检验标准进行[2]。两组统一采用Sysmex Xs-800i血液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使用与仪器配套的稀释液、质控液、清洗液和溶血素,正式上机检测前,由工程师进行仪器校准,并进行本底测试,做好室内质控工作,保准其符合要求后再执行检测操作。
1.3 检测指标
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RBC(红细胞)、WBC(白细胞)、HCT(血小板压积)、Hb(血红蛋白)、MCV(平均红细胞体积)、PLT(血小板)、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八项指标,比较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对上述基础数据作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 ±s)来表示计量资料,统计方法主要以t 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八项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
对比具体情况见下表1。实验组RBC、Hb、HCT、PLT、MCHC均要低于对照组,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WBC、MCV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MC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八项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对比(x±s)
3 讨论
血液主要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临床血常规能够对血液的有形细胞部分做检测,是医院比较常见的常规检查项目[3]。血液中的功能细胞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大类,根据其分布情况、数量以及形态,医师可以诊断和检出部分疾病。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成为了临床血常规检查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检测工具,与此同时,静脉血采集方法逐渐取代了末梢血采集。但是临床经验表明,针对儿科患者,静脉血血常规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血液分析仪要求,运用静脉采血时,要收集一定容量的EDTA-K2抗凝血才能满足检测需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RBC、Hb、HCT、PLT、MCHC均要低于对照组,而WBC、MCV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两种采集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明显不同。末梢血血常规易受外界认为因素影响,如采血部位及动作、穿刺位置以及体表温度等。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中,RBC、HCT和Hb偏低可能是因为末梢循环受到了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产生了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和情绪变化,引起末梢循环障碍;同时,在采集时,由于患者血流不畅,经常采取局部挤压方式使组织液深入,致使血液被稀释,RBC与HCT数量减少,而采血时间过长以及组织液混入,也将进一步引起MCV增大。综合上述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种血常规检查方法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末梢血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但其检测结果仍符合临床检查要求。对于不宜使用静脉血采集方法的患者,末梢血采集较为简便,患者的接受度高,可将其运用于特殊患者的血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谢婉能,王玉珏.学龄前儿童487例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02): 112-113.
[2]马芬,李长春,周文君.530例贫血儿童的血常规检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 1469-1470.
[3]梁玉江,乐丽霞,张全喜等.两种不同方法检测80例学龄前儿童血常规结果比对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9(11): 1370-1371.
论文作者:钱铮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末梢论文; 实验组论文; 血常规论文; 患者论文; 方法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