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顾:邓小平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研究综述(1995/2004)_和平与发展论文

十年回顾:邓小平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研究综述(1995/2004)_和平与发展论文

10年回眸:国内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综述(1995—2004),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思想论文,国内论文,国际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学术研讨会1994年在京召开10年来,随着对邓小平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理论界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也异军突起,许多专家学者就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含义、内容,以及邓小平对这一领域的贡献,纷纷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对近10年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作以简要回顾,以使广大学者对此有更好的了解与把握,进而将此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研究状况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和平运动的指南。近1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作为它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小成绩。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关学术论文超过500篇,出版研究专著20余部。从研究层次看,涉及到国际战略的许多领域,从研究的队伍看,全国理论界、学术界、宣传界都有一批知名研究人员,如高放、冷溶、曹长盛、吴建功、俞晓秋、张中云、吴仁新、宋一秀、贾锡萍、赵曜、丛凤辉,亓成章等著名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或发表了看法。

近10年来,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论文有20多篇,主要发表在各高校学报和一些理论出版物上。研究论著主要有:丛凤辉主编《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论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1995年),王锦侠、张奇《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曾端祥主编《邓小平战略理论与实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李世华、张士清《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丛凤辉主编《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当代世界出版社,1996年),王泰平主编《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郭学德《邓小平战略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顾德欣主编《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年),张玉良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战略谋划》(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滕藤等主编《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01年),屠春友《邓小平战略思维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韩景云主编《邓小平思想战略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倪健民、陈子舜《中国国际战略》(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

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基本观点

(一)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相关范畴的研究

1.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过程研究的基本观点。新思想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相联系的。就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背景,钮菊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国内背景: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国际背景:社会主义严重受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霸权主义仍在发展,战争根源依然存在[1]。而罗会钧认为,国际形势总体趋缓、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邓小平这一思想形成极为重要的条件[2]。就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刘力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形成于1978—1982年,1982—1992年日趋丰富和完善[3]。邓淑华、张国新则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从酝酿到形成科学体系经历了40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构想和酝酿阶段,1952—1966年、1973年;成熟与发展阶段,1982—1992年[4]。还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酝酿阶段,1977—1984年;形成阶段,1984—1989年夏秋;发展阶段,1989年或1990年以后。

2.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的研究。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这一方面,专家学者有诸多观点。浦启华认为,(1)战略环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2)现实基点: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建设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高度重视和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安全,维护中国“国权”,尊重他国利益。(3)战略基石:国家实力。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力量格局中的地位,决定国家在世界政治角逐中起什么样的作用。(4)战略手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战略空间:全方位外交。(6)战略灵活性:原则和策略,中国的国际战略就是要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5]。但钮菊生则认为,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这是邓小平为党和国家制定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2)冷静观察、有所作为、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始终把国家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3)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4)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问题;(5)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6)首先把自己的事办好[1]。

3.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特色、特征研究的基本观点。卢文刚、刘晋认为,鲜明的和平性、完全的独立性、全面开放性、求实精神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本质特色[6]。杜雁芸认为,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性与和平解决主权争端的灵活性,坚决反对霸权的原则立场与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灵活策略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与“韬光养晦”策略灵活性的统一[7]。孙英华、王厚双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中国当代国际战略思想的最高成就。他们将其概括为十大特点:高瞻远瞩性、独立自主性、立足未来的竞争性、审时度势的辩证性、旗帜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一致性、立足历史与现实的创新性、全方位的开放性、充满自信的成熟性、继承与发展的完美统一性[8]。张玉良、王羽、汤淑芳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具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冷静的求实精神,着眼长远、大局的思想方法和鲜明的国家战略利益观念,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历史机遇意识,构成了邓小平战略思维取向的特点,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崇高的人类责任感[9]。王德仁则认为,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内涵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从世界政治全局的高度上看问题,他是从全球战略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他的国际战略可以说是全球战略思想;第二个特征是要从较长的历史阶段来考虑战略问题;第三个特征是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地衡量中国在国际战略中的地位[10](P132)。董玉整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总体特征:(1)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2)总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3)总的战略原则是独立自主;(4)总的战略方法是全方位对外开放[11]。

4.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基本框架的研究。胡联合认为,(1)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时代背景;(2)国际地位:中国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3)国际战略出发点:有效维护与全面增进中国国家利益;(4)国际战略总目标: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5)国际战略的总手段: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针[12]。李风艳则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包括6个方面:(1)战略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2)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总的战略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理论基石: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5)战略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6)总的战略方法:全方位的对外开放[13]。亓成章将其概括为:(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继承和发展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和平外交政策;(3)以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4)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政策;(6)“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指导方针等[14]。

5.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赵曜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1)确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2)把握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3)警惕西方国家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4)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5)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6)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7)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15](P92-94)。唐兴文、文勇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六大思想”:“东西南北”思想;“世界大三角”思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思想;“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思想;“超越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思想;“一国两制”的思想[16]。俞晓秋将其概括为“五个要论”:(1)世界大战不可避免;(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时代主题;(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一国两制”与“共同开发”;(5)把国家安全和利益放在第一位[17]。刘爱华将其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对国际战略形势的科学判断;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战略原则;实现国际战略目标的策略原则[18]。

6.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体系的研究。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陈其德从5个方面加以论述:(1)战略背景:国内大变革与世界大转折;(2)理论基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3)战略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与建立国际新秩序;(4)战略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独立自主和“真正不结盟”,全方位对外开放,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一国两制”,统一祖国;(5)策略思想[19]。马云认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体系包括4个方面:①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②独立自主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根本原则;③维护国家利益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准则;(5)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组成部分[20]。杨卓华、孙海琴将其概括为6个“一”:①一个基本判断:时代主题发生转换;②一个基本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③一个基本任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一个新思路: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⑤一个最高准则:国家利益;⑥一个根本国策:“千万不要当头”[21]。另外,李小溪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进行了研究,顾德欣、钮菊生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唐书麟、李桂树、卜振友、娜芹、宋一秀等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佘海舟、康绍邦、潘光等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二)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所涉重大问题的研究

1.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问题的研究。“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2](P105)。时代问题是国际战略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历史大时代的核心内容,是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研究。近10年来,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出判断的依据、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依据,顾春明认为,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基于:(1)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一体化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把世界作为开放的体系,用联系的观点,把对国际问题的科学观察和分析与国内问题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战略思考;(2)对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科学判断;(3)南北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的深刻理解[23]。但叶扬认为其基于:①对战后历史经验的总结;②当今现实的分析:一方面,世界和平得到维护、世界关注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霸权主义日趋衰落,另一方面,世界也面临尖锐复杂的难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资源问题;(3)对世界前景的科学预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15](P29-37)。对邓小平提出这一时代主题的意义,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丰富了马列主义时代观内容,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现实意义:不仅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我们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强大有力的武器。

2.对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的研究。“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同时要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2](P282)。近10年来,对国际新秩序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依据、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的、基本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依据,高恒认为:(1)美苏争霸局面难以继续维持下去;(2)核武器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发展,使有关国家在“核战争不能打、核战争没有胜利者”等问题上的共识日益强烈;(3)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发展和壮大[24]。就国际新秩序的基本特征,学者们普遍认为,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求同存异、友好相处、一律平等、互不干涉;经济上应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的,叶扬认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为了结束两个或一个超级大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宰世界的不公正不平等的局面,创立一个政治平等、经济繁荣的新秩序[15](P29-37)。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推动力量,高恒认为:(1)西欧等发达国家是应该联合的力量;(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组织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中坚力量;③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坚定力量[10](P290)。

3.对处理国际争端相关问题的研究。针对存在的国际争端,邓小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22](P96)。对国际争端的处理,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平等协商”等切合实际的新办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出的背景、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新思路、新办法、具体方式等方面的分析。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出的背景,汪徐和认为,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平力量的不断增长,各国都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实现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15](P196-203)。关于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雅菲认为有7个方面:(1)和平解决,消除爆发点;(2)寻求新的思路和方式;(3)彼此尊重,相互照顾;(4)搁置争议,加强友好;(5)和平解决争端要靠有关双方和本地区的国家,要避免让超级大国插手;(6)支持联合国安理会为和平解决争端所作的努力;(7)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要按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表明态度,谁做得对就不批评谁,积极劝和,说公道话,办公道事[10](P230)。就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邱秀华提出了独特的见解:(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构想;(2)“共同开发”是解决中日两国争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办法;(3)“和平协商”是解决边界纠纷,促进周边关系发展的新方式[25]。汪徐和认为:(1)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促进领土争端妥善解决;(2)和平协商,合情合理地解决边界纠纷;(3)求同存异,不纠缠历史旧账,一切向前看,正确处理国家间的关系;(4)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应发挥更大作用[15](P196-203)。另外,高其荣提出了邓小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具体方式:(1)“一国两制”方式;(2)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式;(3)和平协商,合情合理,一揽子解决;(4)“结束过去,开辟未来”[26]。

4.对国家利益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22](P330)。国家利益是邓小平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指导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利益观及特点、国家利益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等方面。在国际战略思想中,邓小平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国家利益,形成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观。关于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赵万江认为:(1)以关心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2)经济利益是国家核心利益;(3)加速发展经济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障;(4)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途径[27]。孔祥云认为:(1)维护国家安全,坚持把主权放在第一位;(2)关注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3)重视政治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8]。彭海堂认为:(1)在理解国家的本质上,坚持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党的利益的统一;(2)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容上,坚持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意识形态利益的统一;(3)在谋求国家利益的方式上,独立自主与平等互利的统一;(4)在处理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关系上,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29]。就国家利益观的基本特点,朱炳元认为:(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性;(2)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坚定性;(3)强调国家利益和世界利益的统一性;(4)维护国家利益方式的创造性[30]。维护新时期我国的国家利益,洪兵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主权与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2)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利益;(3)增强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15](P187-195)。

5.对应对国际局势策略问题的研究。针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4字方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它的核心内容。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4字方针的理解、相互间的关系等方面。有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就是“不扛旗”、“不当头”、“不树敌”、“不对抗”,有所作为就是在国际事务中要体现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沈济时认为,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做到:(1)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方针;(2)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3)不搞意识形态争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4)抵制制裁和干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国家间的关系[31]。就其间的关系,周春元认为,冷静观察是认识国际局势的正确途径和起脚点;稳住阵脚是把握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和立足点;沉着应付是面对国际局势的应变对策和落脚点[15](P158-165)。王家荣认为:(1)冷静观察是认识国际局势的正确途径;(2)稳住阵脚是正确处理国际问题的基础;(3)沉着应付是面对国际局势的应变之策[32]。另外,还有学者对其含义进行了阐述。

综观10年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可谓亮点不断、新意迭出、成果颇丰,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块热土。这一时期,专家学者提出了新观点,开辟了新领域,深化了原认识。然而,仍需在许多方面更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加大研究力度。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任何政策理论的形成、产生都有特定的背景,但就近10年来发表的论著来看,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较少。只有1992年金羽主编《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一书及少量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2.近年来,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其他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研究,然而,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这一领域,尤其是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理论产生与时代的关系、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的研究显得不够,往往把它等同于外交政策,习惯于按“先内政后外政”的顺序,把其放后面来阐述。另外,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存在一定的不足。

3.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的开展紧密相联的,但实际研究中专家学者多是作理论探讨,而与现实国际问题相距较远。

4.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但这一领域相对邓小平理论的其他研究领域来讲,挖掘的深度不够,出版的专著较少。

(二)建议

1.应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历史考察与研究。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和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2.应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相关科学特别是外交学关系的研究。近10年来,我国外交学的研究在理论与方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与之相联系,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应该借鉴新时期外交学研究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3.应加强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现实国际问题、国际形势、中国外交工作关系的研究。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示它的重大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来源于中国外交工作的实践,应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研究放在历史的大潮中和当今世界的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阐释其科学性与先进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

4.应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挖掘。作为研究工作者,应深入领会其精神,抓住其实质,同时广泛收集资料,建议编著《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或《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论文集》。

总之,10年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取得较大成绩,但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专家学者继续作出不懈努力,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标签:;  ;  ;  ;  ;  ;  ;  ;  ;  

十年回顾:邓小平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研究综述(1995/2004)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