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林 广东省珠海市明珠中英文学校 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培养学生美好品德是帮助其成为人才的首要前提。但是中小学生年级尚小,对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对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体会不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德育教师在工作中要灵活课堂形式,不要让课堂变成教师单方面照本学科。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领悟美德的重要参与者。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迁与发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教师要通过弘扬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精华,让学生不要成为文化虚无者。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方法、学生品德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247-01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美好品德是其成为人才的首要前提。“在内容上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1]但是能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理想效果并不容易。首先学生年级尚小,对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对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其次,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不稳定,导致一些思想品德表标准对学生影响的持续性不强。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迁与发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例如价值观念失衡,拜金主义盛行以及文化虚无主义等等。增强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避免照本学科,灵活课堂形式
很多中小学德育老师的课堂上都只注重课本内容的宣读,与学生的互动少之又少。在乡村学校里,德育课被当做副科而不受重视,课堂完全走过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品德收获。这是中国长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下的消极产物。因而要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的形式更加灵活,从一门枯燥无味的副科变成受到学生欢迎的主流课程。
首先,将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德育课堂中,例如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置到主要地位,告别过去满堂灌的模式。教师将德育教材中的内容以及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本内容中的故事情景、历史典故以及现实真实事迹进行分析,对人物的行为抉择进行评价。学生在合作中,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思路,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这些结论便是道德价值标准。
其次,可以让学生做德育小教师。因思想品德课在升学中不具有硬性要求,因而教师可以大胆的激活授课形式。由学生登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组织同学完成讨论。这种学生自己参与的思想碰撞将给他们的记忆中产生可观影响,提升德育的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避免空洞说教,德育融入生活
空洞说教是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体现之一。政治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伦理常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都是朦胧的概念,并无实际上的体会,因而空洞的说教对他们的德育而言收效甚微。他们即使牢记漫天篇幅的道理,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仍然手足无措。但是,如果将德育思想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他们的体会将深刻起来,能切身体会到思想道德的实践方式,最终培养出具有持久性的美德。
这种教育方式,要求教师不要局限在课本内容里,而是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常见情景引入到课程内容当中。例如,在同学面对困难的时候,自己是否选择帮助以及怎么帮助。如果一味告诉学生要乐于助人,但是生活中很多的“忙”涉及到违法犯罪行为,或者违背道德标准,学生要学会拒绝。在生活中遇到老人与幼童的时候,要怎么行动。更要在践行美德的同时,保证自身的人身安全。只有在生活中,美德才会变成现实,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三、避免文化虚无,继承优良传统
当今社会中的中小学生生活的环境,已经与过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极大提升。而近代史100多年里,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而西方文化霸权的存在使得西方价值观严重入侵中国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及价值观念越来越再次焕发生机。因而教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要注重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避免文化虚无,首先要进行中国经典典籍的教育,近些年很多小学都开设《弟子规》阅读。可以发掘其他典籍中适合中小学生的内容作为德育标准。只有把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精华进行继承发扬,才能避免文化虚无注意所导致的盲目崇洋等社会乱象。中小学生作为德育中基础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当然继承传统并不等于排斥国外文化,对于优秀的西方美德同样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道德和社会的认知,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2]因而教师要重视自我的品德修养。与此同时,德育要与学生的家长协同合作,家长能够提供丰富的道德实践环境。德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家庭维度进行培养学生。
结语: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热爱学习以及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是德育老师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把其他科目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应用到德育课中,让德育成为一节生动有趣又富有启发性的课程。充分转变空洞说教照本学科的传统教育弊病,让学生喜欢德育课,并在德育课中获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巍.当代中日学校德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邝国荣.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德育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04期.
论文作者:陈绍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空洞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道德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3期论文;